如何避免你的孩子成為強暴犯?

 

 何以一個不滿二十歲、眾人矚目的史丹福大學明日之星,卻是不知悔改的強暴犯?

 

  2015年,一度有望參加奧運的史丹福大學體育優秀生透納(Brock Turner)被目擊在一個大垃圾箱後面性侵一個意識不清的女子,拉起她的頭髮撞擊地面數次,幾個路過的研究生出聲制止,並且把試圖逃走的透納壓倒在地,直到警方循線趕到。

 

  這起性侵案原本最高可以判處十四年徒刑,但承審的法官最後卻以嫌犯「仍有大好未來」為由,判處六個月徒刑。透納於案發後從大學退學,但顯然過輕的判決讓美國社會為之譁然──是否體育明星、名校學生的身分導致了輕判?但與此相較,更令人憂心的,是當年十九歲的透納從不覺得自己正在違背一個素昧平生的女子的自由意志,他宣稱這個連眼睛都張不開的女性表達了「你情我願」,而他有錢有名望的父母也站在同一陣線。透納的父親說:「這孩子二十年來也不過出了這二十分鐘的錯,代價未免太高了。」母親則說:「我們已經很可憐了,我真的寧可我的兒子從來不曾擁有游泳天份、從來不曾進入史丹福大學!」

 

  看到這裡,你在想你絕對不會教出這樣的兒子,也絕對不會變成這樣的父母。但真的嗎?美國心理師麗莎‧麥克羅漢(Lisa McCrohan)提出,也許我們在生活中各種小小不尊重子女個人意志的行為,正是日後讓他們誤解什麼是性事上知情同意(sexual consent)的遠因。

 

  麥克羅漢帶年幼的女兒去看小兒科,她見到醫生不厭其煩的解釋接下來的步驟是什麼,即使小女孩無法完全聽懂,仍然很溫柔有耐心的說明,最後問:「那現在你願意讓我聽心音了嗎?」

 

  她回想起數年前,帶兒子去打疫苗的經驗,全然不是這麼一回事。醫生非常忙碌,什麼都懶得解釋,護士拿著裝著疫苗的針筒走進來,馬上就提議:「不然你把他抓起來,我趁他不注意的時候打完就好了,省得小孩子尖叫。

 

  我們為何對待男孩如此粗魯?但這樣的問題不只發生在看醫生或者小男孩身上。很多時候,對待許多孩童有疑問的事情,父母都傾向於用騙的、逼的、敷衍的方式帶過,而省略了說明、解釋、取得同意的過程。

 

  成年人對待兒童的方式,很大程度影響了他們日後對待其他人的方式。我們都曾遇過在牙醫診所中大哭大鬧的小孩(通常是男孩),但卻很少看到父母細心向這些嚇得要死的小孩解說看牙醫的必要與好處,他們只是騙說「不會痛不會痛」,或者羞辱他們「都幾歲了你好丟臉」。

 

  「欠子女一個交代」,好像是許多父母常見的問題。天上有多少顆星星,「不知道,去寫國語作業」;人為什麼要刷牙,「你給我刷就是了!」;為什麼我不能整晚打電動,「因為這麼一來我會打死你」。有這麼多值得解釋跟協商取得彼此共識的問題,父母卻傾向於用不對等的權力直接威逼小孩去做。

 

  如果這是強與弱的問題,「那麼遇到不情願或者醉倒的女孩,是否只要我的力量夠強,就可以直接凌駕她的意願呢」?我們很容易就可以想到這種狀況可能衍生出來的最壞的後果。

 

成年人對待兒童的方式,很大程度影響了他們日後對待其他人的方式。

 

  麥克羅漢有五項實際的建議,讓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一同練習,可以增強孩子對於「取得同意」跟「身體自主」的認知。這些方法都很簡單。譬如:

 

一, 經常請求孩子的同意。

對於很小的小孩,可能有些家長會直接省略掉「問他好不好」這個步驟。但事實上不妨從小開始練習,從一些他們也會喜歡的事情開始。譬如,「媽媽抱你好不好?」「現在喝水好不好?」久而久之,尊重自己與尊重他人就會變成他們深入腦海的概念。到了青春期,這樣的小孩比較不容易屈從於同儕的壓力。

 

二, 讓他們說的「不要」有意義。

如果小孩已經說了「今天不要抱抱」,你必須做到這點。如果這時你立刻威脅利誘他們改變心意,就等於告訴他們:「你的意見不重要,權力位置高低才重要。」這是不容易的事情,但隨著一次又一次孩子說「要」與「不要」,他們養成了誠實面對世界的力量。

 

三, 訓練小孩在說「好」之後改口說「不」的能力。

跟很小的小孩玩親子摔角,她本來很開心,但忽然生氣說:「幹嘛!」這時你應該立刻停下來,直到她重新表現出想玩的慾望。另外,學齡期的幾個小男生一起拿劍比武滿屋子跑、情緒非常高亢,作為家長的你,是否能夠理性的說服他們每隔一段時間就主動口頭上確認對方是否都還想玩(或者已經被打得痛到不想玩了,只是硬撐)?

 

四, 努力理解。

對於小孩的情緒跟決定,有時候大人會立刻否決掉。譬如如果有天你的孩子回家告訴你:「我不想再上學了!」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呢?「說什麼蠢話,你還是得上!」或者是「怎麼了?可以告訴我為什麼嗎?」雖然最後的結果一定還是得繼續上學(不然會違背國民受教育的義務),但你試著傾聽的過程,對於孩子建立自尊與對他人的理解和同情心來說,依然至關緊要。

 

五, 永遠別忘記「器重」的重要。

你的身邊有這樣的小小人類,總有一天他們也會成為獨立的大人。千萬別到他們二十歲都不想回家的時候才開始注意到他們也是有自己想法的人,從一開始就尊重他們。可以藉由生活中一些事情,或者電視上正在討論的事件,你把他們當成大人一般的詢問看法做起:「那麼約翰,你覺得英國應不應該脫離歐洲呢?」重點不會是他們的意見是否真的有幫助,而是表現出你器重他們、把他們當成「人」的態度。

 

  作為父母,要跟孩子談起性事上的「知情同意」,實在是尷尬到不行。但是未必要真的透過談「性」這個主題,才能教導孩子尊重自己與他人的身體。以上這些日復一日的簡單練習,能夠讓孩子看見父母是多麼身體力行的「把他/她當回事」,比起不被當回事的小孩,被父母尊重的孩子更有機會尊重他人。

 

  這些重視子女意願的過程,就像是對他們未來的投資。現在先把你的關愛與敬意存進帳戶裡去,未來他們面對世界時,就不會兩手空空。何不現在就開始做呢?

 

 

 

圖片credit:

torbakhopper@flickr

你可能會喜歡

叛逆處女與沙漠之母:早期基督教中的強大女性

有沒有〈Lost Stars〉觀看次數比玖壹壹低的八卦?

不堪解剖的婚姻:《墜惡真相》

為何他們謀殺了自己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