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術、魔法、邪惡的超自然力量,在恐怖電影的類型中從未缺席,而這部於1922年由Benjamin Christensen導演的丹麥無聲電影《Häxan》也許是這類題材的開山祖先之一。
《Häxan》講述巫術的世界觀、從迷信的起源、中世紀獵殺女巫的狂潮,延伸到十九世紀歇斯底里症的治療與研究。電影分為四個章節,1922年的版本中,電影開始,導演的臉浮現,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和一根指指點點的棍棒,呈現靜態的文獻圖像、畫作和機械裝置的動態圖畫,如同授課一般講解巫術信仰的歷史和神祕主義善惡對立的宇宙觀。在第二章後,戲劇方才出現,演出向女巫買春藥的婦人、被惡魔玩弄的修士、女巫集會等,用演出說明巫術的傳說。第三章則進入中世紀獵巫狂潮,藉由一名丈夫重病的婦女指認女巫的故事為核心,以大量的心理描述,解釋迷信與刑求共通編造出的,殘酷而焦躁的獵巫時代。最後一章則以歇斯底里,身心症、夢遊與慣竊等的病症與十九世紀精神醫學的治療方式,以社會共構的厭女情節作為結論,對照指認女巫的法則和刑求方法,將「現代」與女巫迷信的時代間畫下一條分界線,卻也暗示著兩造的相似相連。
在早期電影的時期,劇情片和紀錄片兩者的界線仍是模糊不清的,這種電影初期特有的,魔術般的,為傳達概念而用盡各種技法的混沌型態,和現今刻意而為的 ”docu-fiction”或偽紀錄片又有所不同。《Häxan》在結構的安排上對這兩種不同真實的配置處理相當令人玩味, 字卡、文獻圖像,與演出的故事情節的穿插使用,構築了這部電影「到底有多可信」的多重層次,在情節中,由虛構的角色夢見、想像的部份,則又是另外一層的真與偽。作為觀眾,對真實與虛構的度量過程是觀影的樂趣,對現代已習慣現代影像語言和寫實原則的觀眾來說也許更是,因為對初期電影形式的陌生,得克服種種不適與不解,反而加深了主動閱讀電影的樂趣。Christensen在回憶自己事業早期時說,他無法想像《Häxan》變成有聲電影,「儘管默片有許多缺陷,但在這些侷限下,想像力才有發揮的空間,夢境才能成立」。
Christensen的生平頗為曲折,早年學過醫,而後學習戲劇,本想成為歌劇演員,儘管歌喉不錯卻因怯場而不得志,於是開始演電影(隔了螢幕不用直接面對觀眾),而後成為導演,在執導兩部電影之後,他開始對開拓電影這個媒介可以呈現的方式,產生極大的興趣。他認為,與其做一部情節連貫統一的電影,他更希望《Häxan》看起來像一堂歷史課。在丹麥默片黃金時期籌備了大量資金,《Häxan》是當時最昂貴的製作,但無論在內容或是形式上都相當前衛而充滿野心。原本Christensen希望能製作關於迷信與超自然的三部曲,但後兩部「聖人」與「幽靈」卻因為種種因素而未能完成。
《Häxan》的發行又是另一則傳奇,一共發行了三次,由於片中裸體和酷刑的畫面,一開始在美國與許多國家都慘遭禁演。而後在1941年獲得重新發行的機會,在40年代,「走回頭路」去重新發行無聲電影,是一件相當罕見的事情,但《Häxan》在當時卻得到相當的商業成功和好評,由於二次大戰的緣故,當時的評論甚至認為此片洞見了納粹的精神起源,此一說法恐怕Christensen也始料未及。40年代這個版本增加了導演的解說片段,導演本人穿著實驗袍,以一副科學家的姿態講解巫術的來龍去脈。
Christensen過世後,1968年英國導演和發行商Antony Balch重新剪接這部片,更名為《歷代的巫術》(Witchcraft Through the Ages),這個版本縮減了近三十分鐘,扣除大部分字卡,改由垮掉派大師William S. Burroughs擔任旁白,配樂亦從原本的古典樂團編制改成當時興盛的前衛爵士。這個版本的種種處理,替《Häxan》增添了許多六零年代特有的,戰後不安的精神質地。原本教科書般的理性說明,在Burroughs的配音下顯得恍惚而詭譎,電影的開場變成在黑暗中,說書人緩緩念出一段咒語般的詩句,而後解說情節的聲音嚴肅低沈中有著些許戲謔,究竟是除魅還是施咒變得難以分辨。重新編制的爵士配樂,與舊時的管弦樂隊編制相比,顯得骨感而詭異, 時而尖銳時而陰暗,賦與了來自不同時代的影像一抹矛盾的氣息。我偏好這個版本,在字卡與影像之外,說書人的加入改變了原本敘事的複雜度,也強化了原本影像中與恐怖並存的黑色幽默。
距今幾近百年的《Häxan》對現代的觀眾仍是非常地值得一看,發燒友熱愛的DVD廠牌Criterion Collection所發行的DVD中一次網羅了上述的三個版本。巫術、惡魔 、修女集體發狂、禁欲的神父、歇斯底里症等許許多多在其後的電影史中,被多次使用的題材都可在本片找到 。這是一部充滿矛盾的電影,華麗的場景設計和精密的場面調度混搭不停出現的各個因受難而扭曲的臉部特寫。理性的敘事意圖中,卻又不難發現殘酷、恐怖和CULT片式的惡趣味,都在其中共冶一爐……。
封面出處:DVD封面
電影資訊:IM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