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日常裡的恐懼因子──中山昌亮《不安的種子》

 

那些隱藏在黑暗裡頭,總是像是眼角餘光意外捕捉到的碎片。

 

  恐怖故事如何恐怖?出現大場面鮮血與支離破碎的軀幹?墳場與靈異現象?或一發不可收拾的纏人鬼怪就是恐怖了嗎?一路聽各種恐怖故事與看各式各樣恐怖漫畫都無法突破的界線約莫就是中山昌亮《不安的種子》這類型的恐怖故事了,要那種極端大畫面,各種仇恨交織等等的在《不安的種子》裡可是都見不到的,它裡頭沒有墳場、沒有刻意探險的鬼屋,沒有有名有姓的大型鬼怪(貞子、裂嘴女等等),那麼它究竟可怕在哪裡,又有什麼樣的魅力呢?

 

  《不安的種子》內容如其書名,就是發掘再日常不過的恐懼因子。好比說盯著鏡子瞧的時候,總覺得會從裡頭看到什麼;洗澡閉眼的時候,總覺得睜開眼會發現些什麼不該存在的東西;什麼都沒有的樓頂發出聲響的同時,有什麼東西好似會跟著走下來;當窗外發出聲響,好奇探出頭的同時就像有什麼會跟過來……。在這漫畫中捕捉的就是人們對於未知產生的多餘好奇,對於恐懼的預設心理,這裡頭沒有充滿戲劇效果的鬼怪,甚至沒有任何被大眾具體定義的恐怖存在,有的只是「不安的種子」,那些隱藏在黑暗裡頭,總是像是眼角餘光意外捕捉到的「好像有著什麼」的碎片。

 

擦肩而過的女人,好像有著什麼問題。

 

  除了這樣再日常貼身不過的恐懼因子外,中山昌亮另外收集許多親朋好友或讀者來信的真實故事。從小總喜歡嚷著身邊的人說恐怖故事,特別是真實發生或親身經歷的,無論是多麼細微的事也像是與人貼近的現實,反倒是那些被創造出來的故事總有說不出來的刻意。也許正是如此,中山昌亮才從這些日常到不能在日常的瑣事裡傳遞令人畏懼的「不安的種子」。多數的故事對於追求極限恐怖的人來說也許只是小兒科,因為在《不安的種子》並不會有那種非要致人於死地的強烈感,多數都是在生活的片段中捕捉那些微小、最貼近人心的恐懼感,沒有一個故事出現在墳場或焚化爐之類的地方,都是在居住地、門縫、櫃子上或裡邊、窗外、巷子口發生,正是這樣日常的場景,更使閱讀者有種身歷其境,像是隨時會發生的恐懼。

 

  也許正因為是這樣日常裡極其細微的不安感,在閱讀的當下可能會覺得沒什麼,甚至不覺得特別恐懼,卻在相對應的情況出現時,就可以即刻感受到中山昌亮在《不安的種子》一書裡灑下的那些「不安的種子」其實早已在讀者們內心裡開花結果。閱讀之後總是不自覺得多注意些什麼,如同書裡的角色一般,在好奇與不安的夾縫裡探詢著什麼本來不應該存在的恐懼。這一部後來在日本也被拍攝成了同名電影,雖然可以感受到導演與編劇努力想把在《不安的種子》裡的各個短篇片段串起來成為一個長篇故事,但整體來說還是沒有原作漫畫到位,特效與妝容的部分可以說是少數成功的點,稍嫌可惜。

 

拍成電影但評價普普通通。

 

 

 

書籍資訊

不安的種子》(不安の種)-中山昌亮,2007-2008。單行本全三冊。

 

影劇資訊

《不安的種子》(不安の種)-長江俊和,2013[台灣未上映]

 

你可能會喜歡

你不需要獨自背負這一切:《紫羅蘭永恆花園電影版》

雖然一起玩,卻連她的本名都不知道:《吉娃娃羅曼死》

你充其量只是普通假面:《瘋狂假面》

大海上的動人旋律──《海上鋼琴師》(La Leggenda del pianista sull'ocea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