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平克之《人性中的良善天使:暴力如何從我們的世界中逐漸消失》

 

看著恐怖攻擊、內亂戰爭、暴力凶殺等新聞事件,我們總是問:「我們的世界究竟怎麼了?」這個世界似乎愈來愈血腥暴力,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加拿大裔美國籍實驗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提出他對人性的洞見,認為人類正走上逐步遏制暴力的康莊大道。

 

文|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

 

  本書要談的可能是人類史上最重要的事,雖然很多人大概不會相信,不過長久以來,暴力正在減少,現代人可能正處在人類史上最和平的年代。暴力的減少當然並非直線下降,暴力亦未因此消失,更不保證未來還會繼續減少,但這趨勢的確存在,不論是從數千年間或數年間的趨勢演變,或者是從戰爭到體罰兒童的態度改變來看,全無例外。

 

  暴力的減少對我們生活中的每個環節都產生了影響。若要時時擔心被擄拐、強暴或殺害的話,那日子就不一樣了,也很難發展出精緻、繁複的藝術、教育、或商業行為,因為支持這些活動的體制習俗,才剛成形就因焚燒掠奪而夭折。

 

  人類暴力的消長,影響所及,不只是人類的生活品質,也左右了我們對生命意義的看法。自有人類至今,一路來的努力,究竟是讓我們向上提昇還是向下沉淪?有什麼比回答此問題更能觸及人類存在意義和目的根本?尤其是,該如何看待現代化?現代化所帶來的個人主義、全球化、理性和科學,侵蝕了家庭、部落、傳統和宗教,這究竟是好是壞,端視我等如何理解此轉變所帶來的影響:當代世界究竟是由犯罪、恐怖主義、種族大屠殺和戰爭共同織起的夢魘,抑或相較於古代,是前所未見、和平共榮的人間仙境?

 

  這道暴力消長的算式該標為漸增還是漸減,也左右了我們對人性的看法。儘管眾多以生物學為基礎所建立的人性理論,多半認為人性暴力是命定難逃,而人性白紙論認為暴力與人類進步有關,我則持相反意見。因為,若依此二種看法,該如何看待人類物種初現、歷史肇端之時,生命的自然狀態?若是相信暴力日增,就表示我們所造的世界污染了我們,而且恐怕只會江河日下;若是相信暴力日減,意味著人類起源時不甚善良,靠著人類文明的指引,才帶領我們向上提昇,日後也可望延續下去。

 

  此書相當有分量,這點無可避免。首先,我要說服各位,千百年來,暴力真有漸減之勢,我知道這說法一定會惹人非議,甚至招來眾怒。覺得自己活在暴力年代,是人類認知系統天生傾向使然,加上媒體堅信「見血則收視長紅」,更為此錯覺推波助瀾。人腦的運作有這傾向,愈是容易被想起來的事,大腦就會推斷其發生機率愈高,而因為血腥殺戮現場的畫面較容易被報導,也就更容易深植人心,遠非報導某人壽終正寢或尋常新聞所能。暴力致死事件發生機率再怎麼低,也絕對夠嗜血的夜間新聞播報,而人們對於暴力發生機率很高的錯誤印象就這麼固定了。

 

  另一個扭曲我們對於安危判斷的因素,是我們自己的道德心理作用。如果說世界正朝更美好演進,還有志工會投入公益嗎?傳達好消息的人也常遭勸退,因為這會讓人們安於現狀。更且,知識份子總不願承認文明、現代化、西方社會有任何優點。但或許,我們會認為暴力如影隨形,形成如此錯覺的主因,正是讓暴力逐漸減少的關鍵。暴力行為的減少,與容忍暴力和歌誦暴力態度的減少息息相關:態度往往左右行為。拿史上幾次大屠殺的標準來看,德州政府以毒液注射處決殺人犯、或是小流氓欺負少數族裔,根本不算什麼,但以現代角度來看,卻會認為這些是人性沉淪的徵兆,而忘了這是因為道德標準提高了。

 

  面對這樣的成見,我勢必要以數據來說服大家,本書中我收集數據集並將之以圖表呈現。只要用到這類資料,我都會說明數據來源,並據以詮釋其發展趨勢的背後原因。寫這本書是為了解答一個問題:暴力為何在很多不同大小的場域中都減少了:包括家庭、社區、到部族間和武裝派系、乃至大國和小國之間。如果研究下來,每一個層面所呈現的暴力各有消長,那就該分冊討論,但研究過程中我一再發現,幾乎所有數據都顯示,以現代角度來衡量,都有暴力減少這樣相同的趨勢。因此,我們有必要將各種趨勢放在同一本書中加以討論,以利探討其發生時間、原因和模式等方面的共通處。

 

  藉此我希望說服大家,許多暴力模式都朝向同一方向演進,這絕對不是湊巧,必須詳加深究。談起暴力史,很自然會朝警世方向去談,像是捍衛正義、對抗邪惡的英勇奮戰,但這不是我的動機所在,本書中我採用科學研究方法,也就是說,基本上是要探討原因。各位在書中可能會發現,某一和平進步現象,是因為道德倡議者所鼓吹的道德運動;但也可能會發現,背後原因相當平凡,比如說來自科技、國家治理、商業或知識的變革所致。但不能誤解成,暴力的減少是一股持續進步之勢,毫不費力載著我們前往完美和平的終點。我做的只是將人類歷史上不同年代中,人類行為演變的趨勢做數據上的整理,再據以探討其歷史和心理層面,以求了解人類心智如何面對更迭的環境。

 

  本書泰半篇幅將會著重於探討暴力和非暴力的心理層面,當中我所提到的心智理論是結合認知科學、情感神經科學(affective neuroscience)、認知神經科學、社會心理學和演化心理學,以及我在《心智探奇》(How the Mind Works)、《人性如白紙?》、《思想之為物》(The Stuff of Thought,暫譯)等書中所使用來探討人性的各種科學方式。人類心智是一個複雜系統,由大腦中認知能力和情感能力所組成,其原始設計是漫長演化過程的產物。有些心智能力讓人類有施行各種暴力的傾向,其他的心智能力,套美國前總統林肯之語,即「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則讓我們樂意與人合作並追求和平。要想解釋人類暴力的減少,就必須要找出人類文明和物質環境中,有哪些變化讓我們渴求和平的動機凌駕於天性暴力之上。

 

  最後,我還必須點出,人類的歷史與人性心理形構息息相關。人類與周遭環境彼此互相影響、互為因果,尤其在討論暴力時更是如此。古今中外,人類歷史上,一個愈是平和的社會,通常就愈富裕、茁壯,也愈開化、治理有方、對女性愈尊重、且善於貿易。這些幸福特質中,是何者開啟了人類走向和平的良性循環,而哪些只是搭順風車,要找出原因並不容易,讓人不免輕易得出類似「因為文化變得較不暴力,因此暴力減少」這樣不盡理想的結論。社會學家認為影響社會變化的因子有內因(endogenous)和外因(exogenous)兩種,前者是發自系統內部,亦即現象本身就是造成該變化的成因;後者則是由外部影響所推動的變化。外因因素有可能是源自實用操作領域,如科技、人口結構、商業運作或管理機制的改變,但也可能是源自知識領域,比如新的想法出現,經過散播後,自行發展。解釋歷史演變成因,若能找到外因性成因,最能讓人滿意。本書中,只要能獲得完整資料,我都會竭力找出各個年代中,影響人類心智,造成暴力減少的各種不同外因性成因。

 

 

(本文為《人性中的良善天使:暴力如何從我們的世界中逐漸消失》作者序)

 

 

《人性中的良善天使》中文版書封。

 

 

書名:《人性中的良善天使:暴力如何從我們的世界中逐漸消失》 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Why Violence Has Declined

作者: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

出版:遠流

日期:2016/10/01

[TAAZE] [博客來]

 

 

你可能會喜歡

喔,這裡是天堂啊!《一位英國鴉片吸食者的告白》

邪惡女巫的陰謀:《莎士比亞變動的世界》(2014)

在那個世界裡,每個人出生瞬間靈魂都會具象化成一個物件:《摺紙動物園》

故態復萌也是一種選擇:《你以為你的選擇真的是你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