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彈少年》的故事背景發生在二次世戰納粹投降後的丹麥。德軍於佔領丹麥期間,為了阻止盟軍於西海岸登陸,總共埋藏了超過兩百萬枚地雷,而超過兩千名被拘留在丹麥的德國戰俘則被指派去清理那些地雷。這部電影就是關於一名丹麥士官長指揮、監督一群德國少年兵清理海岸地雷的故事。
原來戰爭尚未真正結束。
丹麥軍人和人民並不吝於對這些德國少年兵展現厭惡和仇恨。同時,因為物資短缺,這些少年想當然爾沒有糧食配給的優先權,但仍需每天從事體力活。少年們懷抱著恐懼與對回家的想望,生病也無法休息,只能小心翼翼地拆除一個又一個的地雷。開戰不是這些少年的主意,埋地雷也不是這些少年的決定,然而他們並不被視為一般的未成年者,而是這戰爭惡果的罪魁禍首。當少年們日復一日地承受這種種,還會在大半夜被美軍與丹麥軍人拉出屋舍,逼迫脫衣、被撒尿甚至喝尿的時候,觀眾是很難相信這些少年是被當作「人」看待的。那不是雙方互相比拼的戰場,而是有權勢者對無力回擊者的嚴重霸凌。當加害者(之前的德軍和之後的丹、美軍)和被害者(之前的丹、美軍和之後的少年兵)位置對調,才看清原來你我並無二致,只是穿著的制服不同罷了。
《拆彈少年》想拍的是在戰火平息之後依然受戰爭影響的人們,或說戰爭如何影響人。電影中沒有槍林彈雨的場面,真正的戰場發生在士官長的內心。一開始,經歷過戰火的士官長對這些德軍戰俘的態度與一般丹麥軍民無異,其外在表現甚至更為激烈,辱罵、毆打以及對戰俘的不人道處境毫不在意;直到他因為懷疑一名少年兵偷懶裝病而不准他休息,導致那名少年於拆彈過程中引爆地雷喪生,士官長發現自己錯了。原本視為惡敵的對象其實不過是名少年,因為自己犯下的錯誤而喪命。於是士官長到營區取走一些食物帶給其餘少年們,並隱瞞死者已逝的消息。因為內疚,自此士官長對這些少年的態度逐漸軟化,除了開始關心這些少年的處境,甚至也開始產生信任感。少年們細心拆除埋在沙灘底下的地雷,士官長內心的恨意與惡意也隨之逐漸消解。
後來,士官長甚至讓少年們放假休息一天。德國少年們在自己淨空地雷的丹麥海灘上,和士官長「平等」地玩著球。少年們一邊讚嘆這片沙灘的美麗,一邊想像當所有海灘的地雷都被他們清除後會有多麼棒......美妙的景致和其寓意堪稱本片最美好的一幕。不料,有名少年因為漏了一顆地雷沒有拆除,炸死了士官長的寵物狗。這件意外惹怒了士官長,開始凌虐那名少年,如同以往。一條親暱生命的消失喚醒了心中的仇恨,戰火的遺毒。直至另一名少年平靜地「提醒」士官長:「夠了。」而士官長也真的停止了。這樣的反應和電影開頭的士官長很不一樣。至此,觀眾可以確認士官長的轉變,也可以看見士官長和少年之間那條敵我之分的界線逐漸模糊。
當這群少年清除了他們被分配區域的所有地雷之後,丹麥軍方便將這原本十幾名拆彈少年中僅餘四名的倖存者運送到其他地雷區,繼續清除任務。然而,這跟丹麥軍方一開始答應少年清完原分配區域就讓他們回家的承諾不符。士官長抗議無效,顯然士官長所面對的上級不認為應該要對德國戰俘守信用,即使他們只是一群單純想回家的少年,一群戰爭的受害者。於是,士官長偷偷把四名德國少年帶至邊界,要他們趕快回家……
我相信那是戰爭結束的地方。
電影資訊
《拆彈少年》(Land of Mine / Under sandet)-Martin Zandvliet,2016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