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洋過海的異鄉人——讀《航:破浪而來,逆風中的自由》

 

《航:破浪而來,逆風中的自由》書封。 

 

  回顧移民工文學獎發起人張正與其團隊過去策劃的移民工議題作品:《逃》、《離》、《流》,不難發現其為系列書籍取單名的策略,既然書名只能選擇一個字,必然要概括全書所要強調的重點。讀完這本書,或許能理解本書定名為《航》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屆文學獎有多篇以漁工生活為背景的作品投稿。

 

本屆移民工文學獎的主視覺設計以海洋為核心概念。設計者:黃子欽。

 

  首獎〈海洋之歌〉(Nyanyian Ombak)的作者Justto Lasoo花許多筆墨在刻畫討海人與海洋之間的共生共存,不過我認為小說最精彩的部分,是透過船體這個獨立於無垠大海的密閉空間,描寫長期生活在船裡的漁工「我」與雇主船長之間的勞雇關係。「我」與雇主因為長期對彼此的信任,逐漸磨合成為形同父子的夥伴,然而雇主向其他移工船員收取兩千元的船艙住宿費、不顧警告地帶著「我」出航導致翻船意外……這些作者在小說裡並未著力批判的行徑,都在在指向了親密的勞雇情誼背後,可能包藏著更深層、乃至移工自己都無法釐清的勞動剝削。

 

  這讓我想起去年在一次機會下訪問作者Justto,三年前他結束第一次合約時,原本沒有計劃再來台灣,但在與原老闆談妥工作條件後,他仍然再度與原本的工廠簽約。當時他是這麼說的:「老闆工作會一直罵人、很兇。但我跟老闆很好,他下班的時候很好。」起初我無法理解,為何Justto不趁第二次合約的機會選擇勞動條件更好的地方,但在看了〈海洋之歌〉後,似乎就能透過移工的自我敘述,明白很多時候勞雇關係無法以善與惡的二元對立去定義,相信作者自己也深知這樣的感受,於是文學創作就成了再現生命困境最誠實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所有的漁工經驗書寫並非全部出自漁工之筆。〈海洋之歌〉的作者Justto Lasoo在台中的鐵工廠工作,遺珠作品〈海洋之奴〉的作者Setyana Mblems則是在台北從事長照看護。這意味著移民工文學的表現方式,已經脫離個人思鄉情感的陳述以及苦難經驗的控訴,出現大量以精彩的情節設計以及穩定的人物敘事設定、創作不同於自我生命經驗的作品。

 

  《航》或許也是延續上一部作品集《流》的期許。流,指涉身體的異地漂流、思想不受空間限制地流動;航,則意味著承載著夢想或信念,朝確立地目標前行。當移民工文學不再只是一波短暫的書寫浪潮,能逐漸成為穩定發展的文學類型時,我們可以從寫作者越發精煉的文字表述,看見更深層的議題面向,透過異鄉人的文學,映照自身的種種樣貌與不足。

 

 

書籍資訊

書名:《航:破浪而來,逆風中的自由》

作者:東南亞移民工

出版:四方文創

日期:2016

[博客來]

 

你可能會喜歡

繼續用幾近失落的音樂愛後殖民亞洲──柬埔寨風樂團Dengue Fever

從異鄉人的文學重新思考─《流:移動的生命力,浪潮中的台灣》

數據會說話:科技其實沒有摧毀就業機會

《全蝕狂愛》、《贖罪》到《危險療程》:克里斯多夫‧漢普頓的《編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