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淨到人不能喝的水:《我們如何走到今天?》

肥皂劇一詞來自於清潔劑廠商無孔不入的行銷,他們首先是贊助日間廣播劇。

 

文|史蒂芬.強森
譯|黃中憲

 

  整個十九世紀期間,乾淨技術的進步大抵上在公共衛生領域展開,如型工程、大規模過濾系統;但二十世紀的衛生故事,其實更加偏重個人切身需求。比李爾展開大膽實驗更早幾年,舊金山五名創業家各出資一百美元推出一項以氯為基礎的產品。事後來看,那似乎是個好點子,但他們的漂白事業鎖定大企業,銷售量的成長不如預期。其中一名創業者的妻子,在加州奧克蘭開店做生意的安妮.默雷(Annie Murray),倒是想到一個點子:含氯漂白劑可以是工廠用暨一般家庭用的革命性產品。在默雷堅持下,該公司製造出較弱版的漂白劑,用較小的瓶子包裝。默雷非常看好這項產品,向店裡的每個顧客分送免費試用包,才幾個月,瓶裝漂白劑就大賣。默雷其實正協助創造一全新產業,只是她當時未悟到這點。安妮.默雷創造了美國第一個鎖定一般大眾消費者的家用漂白劑,創造了將在二十世紀無所不在的清潔商品品牌中的第一個品牌:高樂氏(Clorox)。

 

  高樂氏瓶裝產品普及各地,因而今日的考古學家拿我們祖父輩所留下的這類瓶子,斷定所挖掘地點的年代。(一品脫裝的含氯漂白劑玻璃瓶之於二十世紀初期,就如同矛尖之於鐵器時代,或殖民時期陶器之於十八世紀。)緊接著出現另外一些暢銷的家用衛生產品:棕欖香皂、李施德霖漱口水、大受歡迎的止汗劑Odorono。這類衛生產品是最早用報章雜誌的全頁廣告推銷的產品之一。一九二○年代,美國人已受到商品廣告的大量轟炸,那些廣告讓他們相信,如果不對付自己身體或家裡的細菌,會受到某種羞辱。(「常當伴娘,就是當不上新娘」這則短語,源於一九二五年的一則李施德霖廣告。)收音機和電視開始嘗試說故事時,個人衛生用品公司再度帶頭開創新式廣告,一道如今仍藉由「肥皂劇」(soap opera)這個用語如影隨形跟著我們的高明行銷手法。這是當代文化較奇怪的蜂鳥效應之一:細菌致病理論或許已把嬰兒死亡率降到只及十九世紀水平的幾分之一,使手術和分娩比森梅爾韋斯的時代安全許多,但這理論也在發明現代廣告業上扮演了關鍵角色。

 

「當不上新娘!」1925年的李詩德霖廣告,把個人清潔與能否結婚強烈連結在一起。

 

  如今,清潔業產值估計達八百億美元。走進大賣場或藥品店,會找到數百種,甚至數千種,標榜能除去家中危險細菌的產品:清潔我們的浴缸、馬桶、地板、銀餐具、牙齒、腳的產品。這些店形同抗菌作戰的大型彈藥庫。當然,有些人覺得我們對乾淨的執著如今可能走火入魔。有些研究顯示,日益乾淨的世界其實可能與氣喘、過敏率日益升高有關,因為我們的幼年免疫系統是在未接觸到各種細菌的情況下發展出來。

 

二十世紀下半葉╳微晶片廠:乾淨到人不能喝的水

 

  過去兩百年人與細菌的戰爭帶來深遠後果:從對泳衣式樣的膚淺追求一直到嬰兒死亡率降低這種實質的改善。我們對微生物致病過程的日益了解,使城市得以衝破從有人類文明以來一直束縛城市的人口上限。一八○○年,沒有哪個社會成功打造並維持一個超過兩百萬人口的城市。第一批挑戰這個障礙的城市(倫敦與巴黎、不久後的紐約),深深受創於人口密度太高時爆發的疾病。十九世紀中葉許多明智的都市生活觀察家深信,城市不該建造到那樣的規模,深信倫敦必會崩潰而退回較便於管理的規模,一如將近兩千年前的羅馬。但隨著解決了乾淨飲用水和可靠的廢棄物移除這兩個問題,情況全然改觀。埃利斯.契斯布勞首次赴歐「壯遊」參觀當地污水排放系統的一百五十年後,倫敦、紐約等城市人口已接近千萬,預期壽命和傳染病發生率遠低於維多利亞時期。

 

  當然,今日的問題不是兩百萬人口或千萬人口的城市,而是孟買或聖保羅這類不久後就會有三千萬人口或更多人口的巨大都市。這些巨大都市的居民,有許多人生活在貧困的貧民區,而那些貧民區的環境比較接近契斯布勞所不得不費心抬高的芝加哥,而非當今已開發世界的城市。如果只觀察今日的芝加哥或倫敦,過去一百五十年的故事似乎是不容置疑的進步故事:水較乾淨,死亡率低了許多,流行病形同絕跡。但如今全球有三十多億人無緣享用乾淨飲用水和基本衛生系統。從絕對數字來看,我們這個物種倒退了(一八五○年地球上只有十億人)。所以我們如今面對的問題,乃是如何把乾淨革命帶到貧民區,而非只是帶到密西根大道。傳統看法認為這些貧民區需要走斯諾、契斯布勞、李爾和西方其他所有沒沒無聞的公衛基礎設施英雄所規畫的那條路:需要擁有與大規模污水排放系統相連的馬桶,污水排放系統處理廢棄物但不會污染供應家用水的水庫,水庫的水經過濾後透過同樣精心設計的系統輸送到家戶。但這些新巨大都市的市民和其他全球開發方面的創新者,已愈來愈覺得不必走過去的老路。

 

人類長期苦於生活用水不夠乾淨,氯化淨水是一項重大進展。

 

  不管約翰.李爾有多大膽、堅定,如果他早生僅僅一代,絕對沒有機會將澤西市的水氯化,因為使氯化得以實現的科學、技術那時根本還未問世。地圖、鏡片、化學、測量單位四者在十九世紀下半葉會合,給了他實驗的平台,因此,如果當年李爾未把氯化推到主流,也會有別人在十年內甚至更短時間內做這樣的事;這麼說大概並不為過。這讓人生起一個疑問:如果新構想和新技術能使新的解決方案得以讓人想到(一如細菌理論和顯微鏡激發以化學物質處理水的構想),那麼,自李爾時代以來誕生的諸多新構想,不足以在如何保持城市乾淨方面激發一個新的範式,一個完全略過大工程階段的範式?而且那個範式說不定是我們所注定共享之未來的主要指標。開發中世界已略過某些需費力建構的有線電話線路基礎設施,藉由以無線連結為核心的通信建設,領先較「先進」經濟體。在污水管方面會不會走上同樣模式?

 

  二○一一年,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宣布舉行一場設計競賽,以推動我們在基本衛生服務觀方面的範式轉移。這場設計競賽稱作「廁所創新大賽」(Reinvent the Toilet Challenge),徵求不需要連接污水管或不需要電力且每日每人花費不到五美分的廁所設計。勝出的設計案是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廁所系統。該系統使用光伏電池來驅動負責處理人類排泄物的電化學反應器,製造出用來沖馬桶或灌溉的乾淨水以及可儲存在燃料電池裡的氫。這套系統完全獨立自足,不需要電網、污水排放管或處理設施。這個廁所唯一需要的輸入物,除了陽光和人類排泄物,就只有精鹽。精鹽經氧化製造氯,用來殺死水中細菌。

 

  李爾若還在世上,看到這個廁所,他能認得出的東西很可能就只有氯分子。那是因為這個廁所倚賴已在二十世紀成為「鄰近可能」之一部分的新構想和新技術,倚賴很可能讓我們得以省去花錢、費力建造巨型基礎設施一事的工具。李爾需要顯微鏡、化學、細菌理論來淨化澤西市的供水;加州理工學院設計的廁所需要氫燃料電池、太陽能板,乃至輕且便宜的電腦晶片來監控、管理該系統。

 

  令人意想不到的,那些微處理器本身,在某種程度上,是乾淨革命的副產物。電腦晶片是無比精細的人造物―它們是人類智力的結晶,但它們細到肉眼看不到的細部卻是我們所幾乎無法理解的。要測量它們,得拉近到微米等級:一百萬分之一公尺。人髮的寬度約一百微米。人類皮膚細胞寬約三十微米。霍亂菌寬約三微米。微晶片上的電荷流動路徑和控制電流的電晶體,攜帶著代表各種資訊的二進位0與1編碼,其大小可能小到十分之一微米,製造如此微小的東西需要特別的機器人技術和雷射工具;沒有手工微處理器這種東西。但晶片廠還需要另一種技術,一種我們通常不會把其與高科技世界扯上關係的技術:晶片廠必須乾淨到一塵不染。落在精細矽晶圓上的一顆家中塵埃,將相當於落在曼哈頓街頭的聖母峰。

 

無塵室裡,要保護的不再是人的健康,而是讓環境免受人類肉身污染。

 

  微晶片廠,例如德州奧斯汀市郊外的德儀公司微晶片廠,乃是地球上最乾淨的地方之一。進入這類廠房,都得全副乾淨服裝,從頭到腳包上不會脫落的無菌物質。這一過程有個大悖常理的怪現象。一般情況下,人穿上如此高度保護性的服裝,都是為了保護自己免受有害環境傷害:酷寒、病原體、太空真空環境。但在無塵室,這樣的服裝意在保護該空間使免受人的危害。人是病原體,人的毛囊、表皮層和人分泌的黏液,威脅到等著出生的電腦晶片的寶貴資源。從微晶片的觀點看,每個人體都是個豬圈,骯髒的塵團。進入無塵室之前的淨身階段,甚至不准使用肥皂,因為大部分肥皂含有會發出潛在致污物的香氣。對無塵室來說,就連肥皂都太髒。

 

  無塵室還有一奇怪的對稱現象,那個現象使我們想起最早致力於淨化城市飲用水的先驅:埃利斯.契斯布勞、約翰.斯諾、約翰.李爾。製造微晶片也需要大量的水,只是那水與我們飲用的自來水大不相同。為防水質不淨,晶片廠製造純水,即不只濾掉含菌致污物,還濾掉一般過濾水所會含有之礦物、鹽、隨機離子。這種人稱超純水的水,除掉上述所有額外的「致污物」,對微晶片來說是絕佳的溶解劑。但去掉那些元素,也使超純水不適於人飲用;咕嚕咕嚕喝下一杯超純水,你體內的礦物質會開始流失。乾淨史的整個週期如下:十九世紀科學、技術上的高明構想,協助我們淨化髒得無法飲用的水;而今,一百五十年後,我們製造出乾淨到不能喝的水。

 

  站在無塵室裡,心思自然而然飄回到我們城市街道下方的污水管。無塵室和污水管,乾淨史上的兩個極端之物。要打造現代世界,我們得創造出讓人無比反感的空間,即污穢的地下河,並把它與日常生活隔開;在這同時,要實現數位革命,我們得創造出超乾淨的環境,同樣把它與日常生活隔開。我們不去這些地方,於是未察覺它們的存在。我們頌揚因它們而得以有機會問世的東西―摩天大樓和功能愈來愈強的電腦,卻不頌揚污水管和無塵室;但我們身邊處處可見它們的成就。

 

 

 

《我們如何走到今天?印刷術促成細胞的發現到製冷技術形塑城市樣貌,一段你不知道卻影響人類兩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文版書封。

 

 

書籍資訊

書名:《我們如何走到今天?印刷術促成細胞的發現到製冷技術形塑城市樣貌,一段你不知道卻影響人類兩千年的文明發展史》 How We Got to Now: Six Innovations That Made the Modern World

作者: 史蒂芬.強森(Steven Johnson)

出版:麥田

日期:2017

[TAAZE] [博客來]

你可能會喜歡

研究顯示:沒人在乎憤怒的女人,但男人生氣卻不同

赫曼‧赫塞之《德米安:徬徨少年時》

露伊絲‧葛綠珂詩選:《野鳶尾》(Wild Iris)

《放射真愛》之後,蘿倫.芮德妮斯再造《雷與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