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問題比宇宙還大:《他媽的十七歲》

凱莉‧弗萊蒙‧克雷格豔驚四座的第一部自編自導長片《他媽的十七歲》。

 

  從編劇起家的凱莉‧弗萊蒙‧克雷格 (Kelly Fremon Craig),其第一部自編自導的長片《他媽的十七歲》(The Edge of Seventeen)就豔驚四座,不但拿下紐約、佛羅里達影評人協會的最佳首部電影,也讓將青春期女主角詮釋地渾然天成的海莉‧史坦菲德(Hailee Steinfeld)提名2016金球獎歌舞喜劇類最佳女主角之列。

 

  怎樣的一部所謂「YA」(Young Adult)電影可以在校園青春喜劇如林之中,仍能脫穎而出,滿足已熟悉此類劇情公式的觀眾們,對於耳目一新的高標渴求?《他媽的十七歲》的人物對白精采絕妙、對角色心理的刻劃貼切細膩、該有的笑點也不失格調,讓每一位曾經走過或正在經歷青春期的觀影者忍不住內心疾呼:「對呀!這就是我的故事!」而當你在電影中一步一步探尋自己的影子時,這部片已經正式俘虜了你。

 

納丁從小就沒什麼朋友,她也對討好同儕這類社交行為嗤之以鼻,好似她的腦袋天線和別人永遠不會有相同的頻率。

 

There are two types of people in the world: The people who naturally excel at life.

And the people who hope all those people die in a big explosion.

 

世界上有兩種人第一種人生來就是做什麼事都順利的人生勝利組;第二種人則希望第一種人全都在大爆炸中陣亡。

 

 

  電影一開始藉女主角納丁的伶牙俐齒,道出這個以「溫拿」/「魯蛇」二分法的二元對立世界荒謬殘酷的現象,而納丁說的第一種人是她那帥氣人緣好的哥哥;第二種人,是她自己。納丁從小就沒什麼朋友,她也對討好同儕這類社交行為嗤之以鼻,好似她的腦袋天線和別人永遠不會有相同的頻率,只有唯一的閨蜜克莉絲塔懂得與自己交心。


  自從目睹疼愛自己的父親意外過世後,納丁更有如刺蝟般「扎」人不眨眼,而好閨蜜竟與納丁討厭的勝利組哥哥開始交往,有什麼能比被唯一的盟友背叛更備受侵辱?在青春期社交叢林孤立無援的納丁,只好向歷史老師(Woody Harrelson飾演)大吐苦水,接受滿滿負能量的老師卻能慧黠幽默地應對,以針鋒相對之名行療癒之實,乃《他媽的十七歲》另一強大亮點。


  但是,如果《他媽的十七歲》只停留在讓觀眾看著女主角如何厭世地反抗人生,或是那些逗趣橫生卻也無關痛癢的情節,那本片將不過是溺於平庸之流。

 

青春期社交叢林孤立無援的納丁,只好向歷史老師大吐苦水。


  所幸,《他媽的十七歲》所要傳遞的訊息並非青春期惱人的情緒如何滯留,亦非闡述「天下沒有不能解決的事情。」、「退一步海闊天空。」等等大道理。而是經由「放大」納丁遭遇的種種難題,使我們看到青春期的問題可以主觀上比宇宙還要大,而且少男少女們不是執意要誇大其辭,而是真正地感受著這樣強烈起落的思緒。


  那麼已然度過那段微妙歲月的我們,難道就能自信坦然地宣告,自己足夠成熟以處理生活中的大小事了嗎?更使我們心虛的質問是,現在的我們就能從容有度地處理自己的種種情緒?而面對這些問題,有個可愛的現實是:我們還是可能因為一張為了接送孩子臨停紅線的罰單而怒火中燒,並大肆向身邊親朋好友們抱怨一番啊!那麼年齡上的過渡與超越,就等同於自己已從那個神經緊繃、愛小題大作的少年(女)時的自己畢業了嗎?因為好不容易走過了「他媽的十七歲」,接著就面臨下一個他媽的十八歲、二十二歲、三十歲了。不論是身處哪個階段的人生,都充斥著比宇宙還要巨大的疑難雜症,而且無一能跳級免修。


  在《他媽的十七歲》中,我們會看到青少年承受的壓力與帶來的風暴,也能看到其實生活中許多挫折皆來自於太過迷戀自己喜歡的想像,當然,納丁的哥哥、母親、閨蜜,其實也都各自掙扎。


  這部電影於2016年底時就在美國上映,台灣片商也發行了DVD:《最佳閨蜜》。但我喜歡金馬奇幻影展登的中譯片名《他媽的十七歲》,這樣有點歇斯底里的宣洩,正透露出原文片名The Edge of Seventeen中「邊緣」的概念,獻給那個某個程度上不論是在情緒、人際、自我對話中,都離不開邊緣的我們。

 

 

電影資訊

《他媽的十七歲》(The Edge of Seventeen)-Kelly Fremon Craig,2017

 

圖片出處:Golden Horse

 

你可能會喜歡

在非洲,每次發生衰事就有女巫背黑鍋:《你才女巫,你全家都女巫》

身體越熱絡,心靈越寂寞:《跨越大西洋的戀人》

現實的熱焰難滅:《烈火焚身》(Incendies)

《羅馬假期》:二十世紀的浪漫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