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的台北電影節首次推出了「北影夏日祭」,在中山堂的廣場上架設舞台,請來落日飛車等眾多獨立樂團輪番上陣。整個廣場坐滿了聽眾,只見一群樂迷始終高舉著手機,顯然是在紀錄樂團的熱烈演出。從台下的盛況看來,出席的人數想必超越了中山堂裡頭的電影觀眾。不過,如果你是出席同時段的《搖滾萬萬歲》(This Is Spinal Tap)場次的觀眾,剛從影廳出來的那段時間恐怕很難融入戶外的演唱會。畢竟,《搖滾萬萬歲》正是一部極力惡搞搖滾樂、不折不扣的「邪典」(cult)。倘使你對於搖滾樂手總是抱持著崇拜的目光,這部電影無疑將毫不留情地摧毀這些憧憬。
《搖滾萬萬歲》虛構出一個來自英國的搖滾樂團──「刺脊」(Spinal Tap),並假借紀錄片的採訪形式,跟拍樂團來到美國的巡迴演出。以搖滾樂手為主角的紀錄片在市面上屢見不鮮,其中往往把明星更進一步神化,以便打造出名副其實的偶像。但這部電影的誕生正是為了打破這種搖滾神話。我們想起每個傳奇樂手必定死於非命,而刺脊樂團的歷任成員也不例外。只不過,他們的死法一個比一個離奇:被嘔吐物噎死(而且是別人的嘔吐物)、自爆(還不只一次發生),以及更多難以說出口的神祕死因。至於龐克風格必備的緊身褲在電影中同樣少不了。但為了撐起那話兒的尺寸,團員又在褲檔中偷塞包著鋁箔紙的小黃瓜,以至於因此無法通過海關的金屬測試,並且在搜身的時候尷尬地於胯下引發警鈴作響。
不過,諷刺的另外一面也是對於搖滾經典的致敬,而片中樂團的搞笑經歷中也埋藏了許多搖滾樂史的梗。來自英國的刺脊樂團明顯混合了各個時期的英倫搖滾──早期是披頭四的甜美風格,日後則是性手槍的暴戾,加上皇后樂團的視覺系。事實上,刺脊樂團造訪美國的八O年代差不多也是「英倫入侵」的末期,而當年披頭四在美國帶來的英倫搖滾熱潮已經逐漸消退。因此,片中出現了這麼一段情節:太過露骨的專輯封面被勒令不能上架,但樂團成員又不願妥協,使得專輯的發行遲遲無法定案。由於想不到別的辦法,這張專輯最終乾脆不設封面,直接保留一片漆黑。這個全黑封面的靈感顯然來自披頭四的《White Album》。《White Album》的封面一如其名,全部留白。而片中的樂團經紀人也曾經提及,封面一片空白的《White Album》依然能夠佔據排行榜的名次,可見專輯的音樂內容才是重點。只不過,效法前輩的刺脊樂團顯然沒有獲得如此成功,因為這張專輯的簽唱會最終根本無人到場。
最後,在刺脊樂團充滿噪音與暴力的演出中,我們無疑能夠辨認出性手槍的身影。性手槍也在1978年造訪美國,發生了嚴重的爭執,甚至解雇了主唱羅頓。同樣地,刺脊樂團在巡迴的途中產生不合,因此逼走了創團成員奈吉。而性手槍隨後又花大錢拍攝了一支失敗的紀錄片,耗盡了樂團的精力,最終面臨解散的命運。至於刺脊樂團雖然也接洽了紀錄片的製作,生出了觀眾眼前的這部電影,幸好不致同樣帶來樂團解散的結局。
在電影的開頭,樂團剛來到美國,懷抱著成名的希望。而在計程車上,駕駛的司機發現後座的主唱正在閱讀美國歌手法蘭克.辛那屈的傳記,忍不住與之攀談。「他懂得什麼是愛,他度過了真正的生活。」美國的司機如此回憶本地歌手辛那屈,但也是在暗中談論英國樂團性手槍。事實上,正是在那部自主拍攝的紀錄片中,性手槍於結尾處翻唱了辛那屈的著名歌曲〈My Way〉。因此,雖然此處的對話表面上是在感嘆辛那屈的不幸,實際上卻指向性手槍的悲劇。性手槍的團員毫無節制地吸毒、褻瀆英國女王、無視社會秩序。最終,貝斯手席德竟殺害了自己的女友。在電影開頭,這席談話預示了刺脊樂團的重蹈覆轍,儘管團員本人沒有聽出來。
雖說這部電影的目標在於諷刺搖滾樂團的典型形象,但情況或許正好相反:正是因為刺脊樂團頑固地保留著經典樂團的風格,才會在潮流改變的今日顯得可笑無比。那些台上的嘶吼、齷齪與瘋狂並非本來就是愚蠢的,只不過在歲月的流轉之下逐漸變得不合時宜。這些樂團成員已經接近中年,就要變成大叔,卻仍然維持著青春期的騷動,因為那正是搖滾樂的精神。一名團員因此將自己的演出稱為「保育」工作。當然,在盲目追逐流行的商業社會中,任何不變的堅持都會無情地遭到淘汰,否則也只能以可笑的樣貌苟延殘喘。
事實上,就連顛覆經典的這部電影也必須面對時間的考驗。可以注意到,戲院裡的觀眾其實無法完全掌握電影中的每個笑點,因為那些搖滾樂史的梗也正在被遺忘。或許,最大的反諷即是來自時間本身:根據流行的法則,對於經典的致敬同樣不得不淪為過時的笑話。
電影資訊
《搖滾萬萬歲》(This Is Spinal Tap)-Rob Reiner,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