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應召日記》:性工作能夠見光了,然後呢?

 

相較於媒體的渲染,這部電影寧願呈現出緋聞「難看」的一面,因為現實即是如此難堪。

 

 

  《她的應召日記》包含了熱門新聞的一切要素:暢銷女作家、性工作、性虐待、自殺...卻是一部失敗的電影。

 

  然而,我們應該慶幸這部電影的失敗,正因為這些題材造就了三流新聞的成功。相較於媒體的渲染,這部電影寧願呈現出緋聞「難看」的一面,因為現實即是如此難堪。在此,女作家的性與死,不再是引人遐思的桃色流言,反而成了一齣庸俗且悲哀的通俗劇。

 

  《她的應召日記》改編自加拿大女作家奈莉.阿坎(Nelly Arcan)的生命故事。奈莉原先是一名性工作者,直到她將自己的應召生涯改寫為小說,從此一舉成為暢銷作家。但處女作的成功並未帶給奈莉更多自由。奈莉開始意識到,讀者唯一在意的是作者的私人生活,而作品的出版無異於傷疤的揭露。寫作原本應該是一種自我治療,但奈莉筆下的文字卻漸漸化為致命的毒藥,使她一步步走向自殺的結局。

 

  但奈莉的悲劇卻毫不感人,因為這部電影顯得矯揉造作,而且故意如此。電影的開頭即是一場虛假的演出:年幼的奈莉站在才藝表演的舞台上,一邊隨著背景音樂對嘴假唱,一邊模仿歌星搔首弄姿。當過於陶醉的奈莉忍不住開口歌唱時,台下的母親便緊張地做出手勢,示意奈莉閉上嘴巴。這場才藝表演不僅預示了奈莉日後的「作秀」生活,也不妨隱喻著整部電影的演出型態。

 

  這部電影正是刻意取消了真實的深度,以便創造出一層層虛假的面具。性工作者的職業首先必須戴上面具,以精湛的演技取悅客人。奈莉無疑是這一行的好手。電影中,奈莉的好友便頻頻稱讚她的技巧高超,並且埋怨自己的叫床聲不夠逼真。其次,奈莉更將自己的應召生涯化為小說文字,在揭露性工作內幕的同時又創造了一個虛構人物。而奈莉的寫作技巧顯然同樣高明,以至於她的讀者直接將人物的面具誤認為作者的臉孔。

 

  如此,奈莉至少擁有三個名字、三重身分:應召女郎的化名、作家的筆名「奈莉」、最後才是本名「伊莎貝拉」。在這部傳記電影中,我們還得加上「米蓮.麥凱」的藝名──飾演奈莉的電影演員的名字。

 

性工作者的職業首先必須戴上面具,以精湛的演技取悅客人。

 

  事實上,相較於嫖客與讀者的一廂情願,電影的觀眾反而一下子就認出演員臉上戴著的角色面具。身為性工作者與文化明星,奈莉自然必須假扮成其他身分;但電影在處理奈莉的私生活時,依然不脫虛情假意的色彩。固然,這類傳記電影總是會招致「不逼真」的質疑,而演員跟現實原型的落差也容易被看出來,被批評「不夠傳神」。不過,當大多數傳記電影的演員都力求逼真、自然,《她的應召日記》卻反其道而行,讓女主角毫無顧忌地擺出造作的姿態。觀眾會發現自己很難認同螢幕上的那個演員,因為她怎麼看都像是在假扮奈莉。

 

  然而,奈莉又該如何展露真實的自己呢?她真的能夠透過寫作取得話語權嗎?時至今日,女性是否真能顯露自己的情慾?

 

  奈莉卻發現自己處在矛盾之中。一方面,這個社會要求女性坦白自己的隱私,向男人(教堂神父、心理醫生)吐露內心的秘密。另一方面,這種欲望的「告解」又必須被精心遮掩:神父與信徒被告解室的牆壁隔開,而醫師與病人也不得跨越雷池一步。當奈莉將自己的破處經歷告訴心理醫生時,這種防護機制便發揮了作用。在這場戲中,情慾經驗的一點一滴的告白,逐漸變成一步步的誘惑;不知不覺,奈莉已經爬到醫生的身上。回過神來,醫生連忙將她推開,以激烈的肢體動作表達隔離的必要──彷彿情慾是一種傳染病,只能被解剖檢視,卻不得親身接觸。

 

  當奈莉轉而把自己的性愛經驗寫成小說後,她更是深深墜入這種陷阱。這個時候,情況似乎顛倒過來:奈莉的讀者不斷追問這本小說是否出自她的親身經歷,而奈莉本人卻寧願讀者把這些文字當成虛構故事;讀者一心只想挖掘作者的隱私,而作者卻希望躲在筆名的面具之後。

 

現實生活中的女作家「奈莉」。

 

  在這個社會中,真實與虛假總是無法取得平衡,唯有宰制的事實始終穩固:女性只能是男人發洩性慾的對象,而非慾望的主體。

 

  如果螢幕上的現實總是顯得虛假,那麼「假戲真做」的相反情況更是同樣上演。儘管身為性工作者的奈莉十分善於接待客人,卻在一次遭遇了一個蠻不講理的男人。這名顧客上門沒多久便顯露了施虐的癖好,把奈莉用力按在牆上,禁止她說話或反抗。老練的奈莉原先不改從容,願意配合對方逢場作戲,直到那個男人打算將電話話筒硬塞進她的私處。忽然,原先的施虐戲碼變成了強暴事件,奈莉頓時嚐到恐懼的真正滋味。奈莉一次次地被抓住、躲開,最終退到了陽台邊緣,再退一步就要從高樓墜下。

 

  我們原本深信奈莉不會真的跳下去,畢竟她在「現實」中的死因是日後的自殺。出乎意料地,她卻跳了下去,並且重重摔在地上。我們這才發現,這個跳樓的橋段原來是她的小說情節,而非真正發生的事件。如此,在墜樓的短短幾秒內,真實與虛假的關係又轉了一回:奈莉原先是假裝受虐,沒想到弄假成真,最終,一切卻又化作虛構的故事。這一切可以總結為那句俗諺:「假作真時真亦假。」

 

  無論如何,這個墜樓自殺的場景同樣無法令人感動,反而顯得假惺惺:浮誇的慢動作、不自然的髮絲飄動、像是後製上去的背景、煽情的音樂......這個鏡頭可以說是集結了這部電影的一切虛浮元素。

 

  然而,這部電影正是拒絕為女作家舉辦豪華的葬禮,因為這個社會只是打算消費她的屍體。

 

 

 

 

電影資訊

她的應召日記》(Nelly)-Anne Émond,2017 [台灣]

 

你可能會喜歡

《巴黎小情聖》:永遠的法式英雄浪漫

男人的故鄉,女人的「她鄉」:《屋中魅影》

古馳,一副黃金手銬:《GUCCI》豪門謀殺案

撕開皮囊除了笑聲什麼也沒有:《歡迎來到極樂弒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