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舌樂如何突破理性化的框架?

本該屬於次文化、underground的饒舌音樂一夕之間成為了主流檯面上關注的焦點。圖為饒舌歌手Wiz Khalifa。

 

  中國有嘻哈前些日子席捲華語音樂圈,本該是屬於次文化、underground的饒舌音樂一夕之間成為了主流檯面上關注的焦點。從最初紅遍大街小巷的名言金句「你有freestyle嗎?」、「我覺得不行!」,到饒舌的專業術語flow、punchline、verse等,無論是否關注該節目,民眾們似乎都琅琅上口。

 

  饒舌樂如何突破理性化的框架呢?我們得先從「理性化」的概念開始說起。「理性化」(rationalization)由德國社會學大師Max Weber所提出,龐雜的概念簡而言之是指涉世界日常生活的一切走向效率化、可計算性、可預測以及非人性化等。Weber在《音樂社會學》一書中將此概念套用在西方古典樂上,認為數學對於樂理的影響,以及製造樂器的精密性,都促成音樂的理性化。換句話說,西方音樂已截然對聲音建構了一套封閉系統,若逾越該系統便不被稱為「音樂」。

 

Max Weber肖像。Weber在社會學界被稱為社會學三大家,與Marx、 Durkheim齊名。

 

  饒舌音樂的結構,是突破理性化的關鍵。許多人或許覺得饒舌樂沒有旋律和音調,不能稱作「音樂」,在我看來這是對於音樂藝術的一大誤解。饒舌樂的基本架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flow(節奏、押韻)、delivery(音量、音色、音高)、beats(音樂伴奏)與contents(歌詞內容)。簡單來說,說唱節奏的快慢、押韻方式、聲音變化、背景音樂與歌詞的文學表達,都能夠製造風格相當迥異的饒舌樂。

 

  對於某些人來說饒舌不算音樂,他們所持的看法可能是認為delivery方面沒有像流行音樂、古典樂等其他種類音樂一般有固定的十二等分音階。乍聽之下,饒舌樂似乎聽起來都一樣,不過是在「念」歌詞罷了。不過就以前述描述饒舌的結構,饒舌中飽受質疑的delivery,其「音」的變化事實上遠比傳統數學結構式音樂的音階還要複雜。一首饒舌樂的delivery可以在音高做無限的高低變化,轉換不同音色,並適當加入音調,形成豐富多樣的變化。而古典樂中,以鋼琴為例,音調只有鍵盤上黑鍵與白鍵組成的十二音調。

 

 

  饒舌的困難處在於,其delivery很難用音符化約在樂譜上。如前述所言,變化千百萬種,就算有樂譜也難以完整重新詮釋。甚至,有些音調是一般人無法區分的。拿語言學中的聲調語言舉例,國語只有有四聲,而台語有八聲、粵語有九聲。如果從小只以國語為母語,恐怕很難判斷台語第二聲與第六聲的差別。

 

Dr. Dre(左)和Snoop Dogg(右)。攝於2012年Coachella音樂祭。

 

  根據Ted Gioia在《如何聆聽爵士樂》的說法,傳統非洲音樂的做音樂是「創作聲音」,而西方音樂則是選擇了「演奏音符」。兩者差別在於,前者的聲音不受框架拘束、變幻莫測,而後者有著既定且狹隘的樂理系統。爵士樂有些類似傳統非洲音樂,其本質一大部分是樂譜無法表達的。利用半音、滑音、變音等技術,都得以使音符在爵士樂中千變萬化。按照這個劃分,饒舌樂是比爵士樂更接近「創作聲音」的音樂藝術。除了melody rap(旋律說唱)外,饒舌樂幾乎捨去了音符與樂譜,取而代之的是用嘴巴創造變化無窮的聲音。

 

  回應西方主流音樂,饒舌樂的誕生與流行,象徵著跨越「演奏音符」的界限藩籬,解開深鎖「創作聲音」的囹圄。並且,相較於其他民族音樂、實驗音樂、獨立音樂等,如John Cage的《4'33"》,饒舌樂更能站上主流舞台、為大眾所接受與聆聽。單以音調、音色、音高等音樂結構層面而言,我相信饒舌音樂能夠突破理性化的框架,並且引領其他類型的音樂走出理性化的迷霧。

 

 

圖片出處

Crisis MagazineNRK P3@flickrJason Persse@flickr

 

你可能會喜歡

漢尼拔的音樂清單:精神疾患有特別喜歡的音樂類型嗎?

漂洋過海只為聽君一曲:《尋找Bossa Nova之父》

每一個不完美的押韻都以自己的方式不完美:饒舌與文學

成名並未在望:《伴唱人生:聚光燈外20呎》(20 Feet from Stardom,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