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人、魔鬼,有時愛情》──別人的愛情有時如此浪漫

 

愛沙尼亞導演雷諾沙納,將暢銷奇幻小說翻拍為電影《狼人、魔鬼,有時愛情》。

 

  這是一個相愛的人無法在一起的故事。荒涼的小鎮在瘟疫來臨之際,狼人女孩愛著男孩,而男孩卻愛上了伯爵女兒的故事。他們不是亞當與夏娃,相愛卻無法保持「純潔」,電影裡每個人都像田馥甄的〈LOVE!〉唱的,我愛的人愛的不是我。別人的純潔,讓我們內心中滿浪漫。

 

  男孩Hans與女孩Liian住在波羅的海畔拉脫維亞一座宛若中世紀的鄉村小鎮,飢荒肆虐,樹皮和蝙蝠是他們的糧食。村民鎮日沉溺在怪奇亡靈復返的慶典,不過還有比幽靈更靈異的小鎮風尚,村民靈魂跟魔鬼簽定血之契約,交換能執行任何任務的小妖精,注入農具。他們請這些奇形怪物打理家務,還要他們去偷鄰居的牲口與食物。村民在小鎮的教堂裡領聖餐禮,他們卻把帶有耶穌神性的餐禮放在子彈中,用這個百發百中的子彈狩獵純潔的野獸。他們找女巫對彼此下咒,他們為了生存不擇手段,他們毫無悔意。敗德行徑是他們為了謀生而習得的驕傲姿態,或許你可以批評:幽黯的不是魔鬼的敗德,而是靈魂已去的活人們空洞的卑鄙生活。

 

  然而這是一個關於寂寞的故事,Liian鎮日想著如何偷偷變賣家傳首飾,換幾件絲綢,只想讓男孩Hans多看她一眼。然而Hans卻愛上了德國伯爵的女兒,伯爵的女兒卻是個鎮日夢遊,眼中缺乏生氣的冰山美人。少女每月總得隨著圓月化身為狼,困擾的她找上了女巫,不擇手段希望能換得她深愛的男子;男孩傻傻地將靈魂賣給魔鬼,只想賭一次看看妖精能否實現他的願望……

 

男孩傻傻地將靈魂賣給魔鬼,只想賭一次看看妖精能否實現他的願望。

 

  愛沙尼亞奇才導演Rainer Sarnet,改編愛沙尼亞暢銷奇幻小說《REHEPAPP》,故事發生在荒誕而陰鬱的幽暗森林與老舊小鎮,詭譎的節奏與氛圍乍看宛若尤杜洛斯基(Alejandro Jodorowsky)遇上左拉斯基(Andrzej Zulawski)。黑暗又猥瑣的對白,承襲自德國導演法斯賓達(Rainer Werner Maria Fassbinder)的荒謬劇場策略。

 

  荒謬又帶有民俗氣味的台詞,讓觀眾燒腦又敗德的情節,其實不只是疏離觀眾的戲劇伎倆。除了帶給觀眾思辯的空間,更是明確的指出東歐至今仍舊瀰漫的鐵幕陰影。看似批判中世紀基督宗教的迂腐,導演將小說劇情中魔鬼與精靈的情節,套上一層薩滿教萬物有靈的色彩。電影裡那些宛若斯凡克梅耶(Jan Svankmajer)親手做出的農具怪物,以滑稽的步伐替人類執行任務,卻不再只是對基督宗教的顛覆,一個又一個卡夫卡是筆下暗諷的那些鐵幕官僚,卻開始有了一種迷人的原始宗教色彩。

 

村民靈魂跟魔鬼簽定血之契約,交換能執行任何任務的小妖精,注入農具。

 

  所以我們也就可以理解,電影中村民嚷嚷著:「我們雖然互相偷竊,但我們收拾自己敗德行徑。」這種理性而絕望的瘋狂,是原著小說家Andrus Kivirähk對這片經歷各色占領者的悲傷土地,最後的求愛。就在信仰易主,在造神與失神的運動之間,還有一些來自土地和遠古的聲音,在這樣晦澀而混濁的痛調裡,在純粹的愛情旁,襯托人性的芬芳。

 

  導演Rainer Sarnet選擇以乾淨高對比的黑白攝影,透過光影與線條,把骯髒的世界轉化為一個帶著透明感的白晝之夜。他用偏激的方式建立了一個愛的結論,在渾沌的世界中構築出純潔的伊甸,儘管男女主角卻沒有一同步入愛的天堂。

 

  儘管純潔的愛最後還是失落了,但正是透過其他失落的瘋狂角色襯托,我們才發現當靈魂無用、道德無理,愛情的純潔毫無必要,但至少讓失敗的觀眾如我,覺得人生不那麼白走這麼一回。貞潔,有時候充滿浪漫。

 

 

 

電影資訊

狼人、魔鬼,有時愛情》(November)-Rainer Sarnet,2017

高雄電影節

 

你可能會喜歡

墜下的不只男人:《墜惡真相》

致那些在體制裡的潛行者:《藍色的你》

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俱時觀看──《1917》

從恐嚇電話開始的談情說愛:《尋愛偵探阿洛伊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