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科學家:音癡有救嗎?〈上〉

 

譯者|汪芃

為什麼有些人天生音準超好,有些人則否?科學家正在努力解答這個問題。

 

  1990年,喜劇演員蘿珊.巴爾(Roseanne Barr)在大聯盟比賽中以尖銳歌聲獻唱美國國歌,招來各界同等尖銳的謾罵。2004年,美國大學生孔慶翔(William Hung)在《美國偶像》(American Idol)選秀節目中把瑞奇.馬汀的〈怦然心動〉(She Bangs)唱得荒腔走板,卻因此走紅全球,還得到一紙唱片合約。而菲律賓一家卡拉OK有幾位客人將法蘭克.辛納屈名曲〈我的方式〉(My Way)唱得不忍卒聽,後來竟被火大聽眾開槍射殺。

 

  五音不全能引發這麼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但令人驚訝的是,我們幾乎不了解音痴的成因。然而現在有越來越多學者開始研究荒腔走調歌聲背後的機制,可望進一步了解音樂能力如何發展,並研發精進歌藝的教學方法,此外,我們也可更了解所謂「音準」的標準為何──為何同樣是走音,在我們耳裡聽來,人聲走音似乎比小提琴走音更難察覺。而這些相關研究都指向同一個結論:唱準只有一種方法,唱不準卻有千百種可能。

 

  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的心理學者彼得.佛德瑞雪(Peter Pfordresher)說:「其實每個人都有控制音準的基本能力,這點令人驚訝。」

 

  儘管如此,部分研究指出,確實有百分之十左右的成年人歌藝不佳(也有學者認為這數字是低估了)。五音不全的人當中,有百分之四是因為患有旋律辨識障礙症(amusia),罹患這種大腦遺傳疾病的患者無法分辨音調,甚至連生日快樂歌等常見旋律都認不得,但妙的是,也有少數旋律辨識障礙症患者擁有正常歌唱能力,而根據初步證據指出,音痴其實可以在無意識狀態下分辨音調差異。

 

  此外研究也指出,唱歌能力其實跟聆聽旋律的能力無關,而是因為無法控制歌聲、無法精準唱出聽過的旋律,或是會將歌聲樂音的音色差異誤判為音調差異,另外有些人唱歌之所以慘兮兮,是因為無法在腦中勾勒旋律,還有些人是因為對旋律過耳即忘,連幾個音都記不住。而科學家正在釐清這些因素如何造成五音不全。

 

  多倫多貝克列斯特醫院(Baycrest Hospital)羅特曼研究所(Rotman Research Institute)的心理學者尚恩.哈欽斯(Sean Hutchins)表示:「唱歌的過程很難精確觀察,我們發聲的機制和彈奏鋼琴不同,深埋在喉嚨裡不易觀測。」

 

走音成災

 

  唱歌跟說話一樣,第一步都是從肺部排出空氣,咽部的兩片聲帶會將肺部排出的氣體掐成振幅不同的氣體衝波,形成各種音調,再經聲道構成的共鳴腔(由聲帶和口腔組成)調整音質而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音高感(sense of pitch),也就是對音高的定位,這不只與音頻有關,也有主觀印象的因素,與家庭、同儕和各種文化影響息息相關。而影響歌聲的因素包含音高、持續時間和音量等。

 

  過去幾十年來,學者一直在研究職業聲樂家的嗓音聲學特質,例如他們能唱準的音調範圍,而音樂教育人士也一直想了解為何有些人唱歌就是比較平板。然而一直到大約十年前,歌唱能力的鑑定主要仍仰賴有經驗的音樂家。

 

  如今科學家已能精準測出G和C等各種音調的聲學特性,也能評斷受測者進行「模仿聽唱」(pitch matching)的準確度,這種活動指的是聽過音階或旋律之後跟著唱。

 

  而法國蒙貝利耶第一大學(Montpellier 1 University)心理學者西蒙.達拉貝拉(Simone Dalla Bella)主持的相關研究顯示,若將走音定義為相差超過1個半音,則非音樂家的受試者中其實有高達85%到90%的人都能把聽到的音唱準,聽唱不準的人僅佔10%到15%。

 

  學者哈欽斯則指出,達拉貝拉低估了不會唱歌的人數──若將走音的允許誤差值縮小為四分之一音,則在53個未受訓練的受試者當中,有多達25位在進行模仿聽唱時會唱走音。哈欽斯這份研究與蒙特利爾大學學者伊莎貝.佩瑞茲(Isabelle Peretz)合作,於2012年發表。

 

 

繼續閱讀下篇:請問科學家:音癡有救嗎?〈下〉

 

圖片出處:Alvaro Tapia@flickr

 

你可能會喜歡

音痴近乎猴

《億萬元之魚》:阿拉斯加鱈魚的海中傳奇

詩人荷馬的眼睛有問題嗎?《小心,別踩到我北方的腳》

在啟蒙時代尋找美人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