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糖中的另類烏托邦

《在西瓜糖中》有聲書封面。

 

  想像一個由西瓜構築的文明。沒錯,這裡說的西瓜就是那鮮嫩多汁的水果。出版於1968年,《在西瓜糖中》(In Watermelon Sugar,以下簡稱《西》)的作者理查.布洛提根(Richard Brautigan,1935-1984)被認為是六O年代美國反文化(counter-culture)的代表人之一。他的詩作〈由那慈愛的機器照看〉(All Watched Over by Machines of Loving Grace)便因其詭譎特異的幻想知名──「一片控制論的草原/有哺乳類和電腦/一同生活在彼此/編程的和諧中(a cybernetic meadow / where mammals and computers / live together in mutually / programming harmony)」。對後人而言,經歷七O年代電腦科學的發展、八O年代「資訊空間(cyberspace)」的興起、乃至網路信息無處不在的當代,彼時的布洛提根或許有種預言家的風範呢。

 

  回歸正題。《西》以無名的主角「我」對作為讀者的「你」的自白起頭,小說的世界於焉以談天氣似的隨意口吻展開:這世界大部分的事物(從房子到衣物)都由西瓜糖做成;「我」和其他數百人居住在(名字十分謎樣的)集會所iDEATH附近建成的小鎮裡;這兒的陽光每日有不同顏色,因而育出不同顏色的西瓜(從金色到黑色都有);從前這兒有「老虎」肆虐,它們吃掉了「我」的父母卻教會「我」算數……儘管這些荒誕的設定,《西》裡的人們彷彿都是幸福的:對事物頗淡漠的主角也有位戀人,而那些相處間幾無摩擦、且對坐落於iDEATH之外浩瀚無盡的「遺忘之物(Forgotten Works,暗指過往文明的遺跡)」毫無興趣的居民們則盡力完成自己的本分。在iDEATH,人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例如西瓜農夫、教師和醫生),藝術也十分盛行(到處都有造型各異的塑像),而iDEATH對埋葬死者尤其重視。

 

理查.布洛提根。

 

  和〈由那慈愛的機器照看〉的科技烏托邦迥異,儘管小說中對糧食或日用品的生產所言甚少──除了那「我」反覆提及的鱒魚養殖場──這莫名豐衣足食的烏托邦乃由農業(布洛提根居住的加州除了矽谷之外的另一項特產)、手工業(「我」的朋友正是製造「西瓜糖板」的監工)、再加上一批保守且快樂的民眾所支撐。在這烏托邦中,商品經濟似已消失:「我」無論是在iDEATH或鎮上飲食都從無須付帳,而「我」成為一名作家也非為了糊口──只因「我」對製作塑像或其他事物都不甚熱衷,以及「我」的老師曾誇讚自己的寫作功力。

 

  反抗iDEATH所應允之幸福的人依然存在,不過《西》裡的反抗者(名字同樣謎樣的)「inBOIL」──一個流亡至「遺忘之物」,率領一群醉漢、本人也是醉漢的傢伙──是個血腥鬧劇中的丑角。《西》的後半段敘述inBOIL在宣稱要「展現真正的iDEATH給人們看」、以及「『老虎』比你們還懂真正的iDEATH」之後,與其同夥闖入興建在最後一隻「老虎」的火葬地點上的鱒魚養殖場、切斷自身的手指與五官,並在失血而死前吶喊著「我已經證明了真正的iDEATH」。人們儘管對inBOIL的荒謬行為感到震驚,卻很迅速的將屍體連同他們一夥在「遺忘之物」的居所一同燒了乾淨。這場「反抗」對「我」的唯一影響是「我」的前女友──一位因熱愛「遺忘之物」而被疏遠的女孩──在小說尾聲自殺了,但無論是「我」或居民們,雖為她的死難過,卻也未深刻自責或反思。小說結束在喪禮後眾人即將在養殖場開始舞蹈、一片寧靜祥和的景色裡。

 

  比起《1984》或《美麗新世界》,《西》的烏拓邦/反烏托邦或許更像伊藤計畫的小說《和諧》:真正令人不安的是人們對「安定」的無條件擁抱,以及對懷疑與批判性思考的揚棄。然而《西》的世界中並無壓制人性的科技,唯有荒謬的情節與西瓜糖那般魔法等級的、「認真你就輸了」的設定。究竟「老虎」是甚麼?「真正的」iDEATH又是甚麼?布洛提根彷彿和筆下的「我」類似,選擇讓iDEATH在這些質問前保持略帶困惑的不在乎,但他的生命卻像inBOIL般以自殺的方式結束,而現實中無論是綠色伊甸園或科技烏托邦皆不曾到來。如今人們若要紀念這位作家,除了閱讀他的作品外,或許也能看看亞當.柯提斯(Adam Curtis)所製作的、追溯電腦科技如何背棄當初烏托邦理想的紀錄片──片名正是《All Watched Over by Machines of Loving Grace》。

 

《在西瓜糖中》初版封面。

 

 

書籍資訊

書名:《在西瓜糖中》 In Watermelon Sugar

作者:理查.布洛提根(Richard Brautigan)

出版:Delta

日期:1968

 

 

你可能會喜歡

《孤獨深處》:雨果獎獲獎作品之〈北京摺疊〉

從運動明星到薛西佛斯:《Rollerball》的荒謬與曖昧

關於身分的瑰麗寓言:《明明》裡的記憶與愛情

JK羅琳、反政確與「粗糙女性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