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計程車司機》到《1987》:看韓國民主運動發展史

以1980年光州事件為背景的《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

 

  韓國以民主運動歷史為題材的電影不少,擇其三部介紹,按背景時序排列,依序為:1980年「光州事件」的《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1981年「釜林事件」的《正義辯護人》、1987年「六月民主運動」的《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以1980年光州事件為背景,描述當地民眾發起的示威運動,遭當時掌握軍權的中將全斗煥以武力鎮壓,造成大規模流血衝突。主角計程車司機金萬燮,起初如同一般人的想法,認為是群眾鬧事、何必招惹「看不見」的社會體制,遵守規定就會天下太平。直到載著德國採訪記者,親身來到光州,眼見血腥鎮壓的場景,他才真正開始感到恐懼。

 

  「我們什麼也沒做,為何要這樣對待我們?」所謂的獨裁,很多時候就是「你沒做,但他說你做了,你就死定了」,他們花費大量功夫掃蕩異己,排除不利言論、掩蓋事實。當金萬燮驅車離開光州,在路邊餐館聽到客人討論,談的全是經過捏造、修潤的新聞,他終於明白,讓真相得以公開,是多麼重要的事。

 

  主角演員宋康昊,不愧是韓國國民影帝,將計程車司機的心境轉換演得流暢自然,讓觀眾的情緒也跟著推進。從反感、恐懼、逃避到面對,這些轉變都不是猝然發生的,在面臨各種轉折後,才能一步步朝目標前進。或許,正如劇中所述,只要能夠揭示真相,就能多一個人了解、多一個人改變,就算只是個計程車司機,也能為此盡一份力。

 

《正義辯護人》延續光州事件隔年1981年的釜林事件。

 

  《正義辯護人》則延續光州事件隔年1981年的釜林事件。在全斗煥當上總統、施行軍事獨裁政權後,對要求民主化的學生,以共產黨份子等罪名進行搜捕、關押、嚴刑逼供,強力壓制異議。而片中主角律師宋佑碩,則以已故韓國總統盧武鉉為原型,描繪其從稅務律師走上人權律師一路的過程。

 

  「以卵擊石,有用嗎?」

  「岩石終究會風化成沙粒,雞蛋則會孵化出生命。」–《正義辯護人》

 

  他原本是個只為賺錢的律師,認為百姓盡好本分、乖乖聽政府的話即可,然而在發現熟識的餐館老闆娘兒子無端被逮捕、逼供後全身是傷,在沒接受合法審判便以捏造罪名判刑的荒謬之下,他決心為這些學生討公道,冒著身處威脅、被當局迫害的風險,走上人權律師的道路。

 

  本片主演一樣是影帝宋康昊,從事件發生前後的魯莽與精明的對比,便可看出他的演技收放自如。法庭上的表現亦非常精彩,激昂的情緒,搭配正義凜然的台詞,單是一句「人民就是國家」,讓人也不禁熱血沸騰、燃起法律魂。

 

《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專於描述1987年發生的六月民主運動,在本片中「事件本身是主角,人物只是配角」。

 

  相較前兩部片,以「人物為主角,事件為背景」的表現手法,《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則正好相反,在本片中「事件本身是主角,人物只是配角」,專於描述1987年發生的六月民主運動。

 

  回顧七年前光州事件,由於當局的封鎖和鎮壓,抗爭消息傳播有限,直到七年後,人民對政府的不滿不斷累積,而此時發生大學生朴鍾哲在偵訊過程中遭水刑致死,政府卻企圖隱埋真相;再加上,抗爭遊行中,延世大學學生李韓烈遭催淚彈擊中致死,徹底引爆人民怒火,最終促成國家改革。

 

  本片把事件中的「英雄」通通隱形化,不論是堅持不吃案的檢察官、守候真相的記者或是冒著危險傳遞訊息的信鴿,都並非在塑造英雄形象,反而只是帶動事件發展的道具,或許因為缺少一個主要人物,導致敘事有些凌亂,但這也傳達了一項訊息:無論身處什麼位置、扮演什麼角色,都是推動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回顧過去,民主和進步一向都是經由衝撞產生的。能有自在的生活空間,不用草木皆兵、能發表任何言論,這些都並非憑空而生的自由,而當有人正在為此努力時,最不該做的就是冷嘲熱諷,甚至阻礙前行,應記著,別阻止任何人,做你自己辦不到的事。

 

  一路看下來,對獨裁政權的痛恨與對社會運動的不捨,令人越發珍惜得來不易的民主自由。台灣目前觸及社運歷史議題的電影題材不多,但或許看完這系列電影後,會更願意去發掘、了解相關歷史,這將是看這類型電影最棒的反饋。

 

 

電影資訊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택시운전사)-張勳,2017

《正義辯護人》(변호인)-楊宇碩,2014

 《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1987)-張俊煥,2018

你可能會喜歡

《流氓王信福》—時代所造的流氓

《找藉口有限公司》:沒有真相,沒有傷害,幫你把謊言說好說滿

當性是一種反美好的指標──閱讀李滄東《生命之詩》

誰來擔當《守護者》:巴爾的摩修女謀殺案改編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