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要川普,但你要什麼?《不能光說NO》

 

知名記者娜歐蜜‧克萊恩的《不能光說No》,在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火速出版。

 

  2016年川普當選美國總統,為知識界投入了一顆震撼彈:這麼一個粗鄙、炫富、不入流的土豪,居然得到了美國人民的支持,當選美國總統。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這本書迅速在隔年出版,正如書名所提示,面對川普的勝利,「說不已經再也不夠」(NO is not enough)。

 

  對克萊恩來說,川普的當選,代表企業的邏輯堂而皇之地進入公共政治領域,這不單純只是政黨輪替,而是赤裸裸的企業吞併。長久以來,透過收買兩大黨的經濟集團,已經對於多年與勝選官員應酬,合法賄賂這樣的政治「遊說」遊戲感到厭倦,川普現象象徵他們剷除中間人的決心。

 

  曾經長期以來,企業透過「代理人」來操控政治,換上演員笑臉,鼓吹新自由主義法則的雷根,以及打扮成牛仔形象,讓軍工複合產業起死回生的小布希,曾經都是他們忠實的代理人。而川普的當選,意味著美國企業曾經只能躲在檯面下的思維,現在堂而皇之入主白宮。

 

  但是,川普的當選卻也同時是半個世紀以來,一切負面趨勢累加混合的產物。川普的極端形象,具體濃縮了資本主義極端化後的精神氣質(ethos)。對克萊恩來說,這主要有兩個面向。第一,是克萊恩曾經在前作中所論述的,商業歷史的重大轉捩點,企業的重心從實體商品的製造,轉向品牌形象的打造。

 

實境秀的邏輯走進了生活中,面對現在這個造就少數贏家與無數輸家的體系,新的話術是,隨時確保自己待在贏家的團隊。

 

  品牌打造的基本邏輯是,要讓商品避免市場的震盪,最簡單也有效的辦法就是堅持品牌形象,把打造品牌形象的空話,投射到商品上去。川普的競選策略就是品牌形象打造的經典運用,只要堅持「川普」這個品牌形象,那麼所有的負面新聞都不足為懼,只要能夠讓「消費者」認同品牌的「核心理念」,那麼他們自然有自己的方式,排除負面新聞的影響:只要夠專注地一次次複誦品牌理念,那麼就沒有人可以擊倒你。

 

  另一個精神氣質可以從川普本人所熱衷的「真人實境秀」與WWE(世界摔角娛樂)中得到端倪。這些在晚近十幾年開始風靡美國觀眾的電視節目,其文化邏輯是一個簡化的,只有贏家與輸家的世界觀,而要成為贏家,靠的是展現自私殘忍的狼性,不想成為輸家或魯蛇,那就只能拚命贏。

 

  真人實境秀的文化邏輯暗示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改變了。曾經資本主義的擁護者會主張,它是打造美好世界最務實的辦法,市場經濟的法則固然難免輸家,但資本主義體系當中的各種矯正機制,能夠讓輸家依然有翻身機會,有繼續跟著投入市場博奕的動機,更重要的是,它能夠避免血腥的暴力革命。

 

  現在,這套說辭已經落伍了。面對現在這個造就少數贏家與無數輸家的體系,新的話術是,隨時確保自己待在贏家的團隊。其實,這也是自由市場理論核心的思想:展現最自私,最殘忍與最狼性的一面,就能幫助市場良好運作,幫助系統自體維持。川普的成功某種程度上歸因於他把真人實境秀與品牌打造完美的結合,忠於川普這個品牌,忽略一切關於他的「缺點」,然後川普會把你變成贏家,一起打垮魯蛇。

 

  品牌打造與實境秀固然是商業操作的手法,一旦應用在政治場域,它們就迅速轉變為區辨敵友的便捷工具。這也是川普裹脅選民的一貫手法,如果可以建立忠誠的品牌認同,以此區隔敵我,那麼一切曾經在公共場域中被奉為圭臬的民主思辨與審議都將終歸無效。

 

  川普的當選也讓美國的「自由派」知識分子反思所謂自由派的政治策略。Mark Lilla就批評柯林頓過度關注「與種族,性別與性向相關的道德恐慌」,Mark Lilla顯然認定,希拉蕊‧柯林頓訴諸「文化認同」的政治策略,與川普通過品牌認同區辨敵我的策略是殊途同歸,同樣都是藉由「分裂」人民,來維持選民對自己的「品牌」認同。只不過,川普的動員策略最後贏了。

 

  或許對Mark Lilla來說,柯林頓的「文化認同」策略必然會敗給川普,畢竟,比起川普訴求的「成為贏家」,文化政治中的弱勢者,實在無法得到更多的情感投注。Mark Lilla認為自由派的出路必須在於找回自由主義團結人民的潛在力量,為此,必須相當程度捨棄文化認同與政治的訴求。

 

  克萊恩的診斷完全不同。對她而言,柯林頓路線之所以敗給川普的原因是她的「進步」路線完全是口惠不實,柯林頓並沒有真正挑戰各種創造不平等的社會體系,她願意支持婚姻平權、墮胎權利與跨性別廁所,但對於各種可能挑戰新自由主義教條的政策,諸如居住權利、免費健保以及重新分配所得的任何政策等等,柯林頓一概不予回應。

 

  克萊恩認為,人民「整合」的前提不該是弱勢者先閉嘴,呼籲自由派捨棄身分政治,轉而聚焦經濟與階級,這是短視且危險的想法,因為兩者是無法切割開來的。民主黨主政的八年來,是美國的「上層」變得更加「包容」與多元,同時更多移民被大規模驅逐,黑人與白人貧富差距更加擴大的時期,這反映了柯林頓競選策略最根本的問題,身份政治的理念從來都無法具體落實到現實政治經濟的政策上,是因為這樣的口惠而實不至,才讓進步的理念無法團結人民。

 

震撼主義的運作邏輯是趁著一件還沒能得到解釋的震撼事件發生時,迅速訴諸恐懼,讓人民彼此盲目畏懼,進而不得不接受強權者的掌控。

 

  更重要的是,自由派也必須正視川普用以恐嚇進而「團結」人民的震撼主義,這才是川普與自由派的真正區隔,震撼主義的運作邏輯是趁著一件還沒能得到解釋的事件發生,從而震撼人民之際,迅速訴諸恐懼,讓人民彼此盲目畏懼,進而不得不接受強權者的掌控。克萊恩反覆強調震撼主義是新自由主義治理不可或缺的工具,正如阿根廷小說家西塞埃拉(Cesar Aira)所說「任何改變,都能改變話題」,而川普正是改變話題的高手。

 

  柯林頓對進步派政治的口惠,讓她面對川普顯得無能為力,但這並不代表人民全無對策。克萊恩強調,要抵禦震撼策略的裹脅,首要得了解震撼策略的受益者,能夠說一個跟震撼策略不同的故事,更是關鍵。克萊恩曾經訴諸「文化反堵」的策略,透過揭露品牌宏大理念與空話底下的骯髒事實,來對抗品牌認同的策略。現在,對震撼策略的抵禦,也是這個策略的深化。

 

  對克萊恩來說,面對川普以及他所象徵的一切商業與政治邏輯,僅僅說「不」是不夠的,最堅定的「不」,必須伴隨勇敢與前瞻的「要」,才能讓更多的人民,拒絕品牌忠誠的綁架,更堅定地捍衛進步的理念,更有想像力地回應「我們是誰」這個根本的政治議題。

 

  在價值虛無的年代,僅僅說「不」是不夠的,這是克萊恩在這本書的主要論斷。正如克萊恩在書中所引述,拉美作家加萊亞諾(Eduardo Galeano)所說,烏托邦「她近在天際,我向前兩步,她就向前兩步。我向前走十步,天際就往前跑十步。無論我走多遠,永遠不可能到達她身邊。烏托邦有什麼用?只有走路的作用」。我們不能因為恐懼而愣在原地,也不該因為川普式的政治要脅而彼此恐懼甚至弱弱相殘,更前瞻更勇敢的烏托邦政治想像將是唯一的出路。

 

(本書隸屬於SAVOIR與文化部合辦之第一屆青少年評論文學獎指定書單)

 

《不能光說NO》中文版書封。

 

 

書籍資訊

書名:《不能光說NO:如何力抗災難資本主義,贏取我們想要的世界》 No Is Not Enough: Resisting Trump’s Shock Politics and Winning the World We Need

作者: 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

出版:時報

日期:2017

[TAAZE] [博客來]

你可能會喜歡

亞馬遜腕帶之後,海德格已死,傅柯退場:《時間之書》

床,就是窮人們的豪華歌劇:霍布斯邦《革命分子》

你的工作沒有意義,你的人生也是:《論狗屁工作的出現與勞動價值的再思》

矽谷今天不繳稅:以慈善之名,行盜賊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