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銳實力不願面對的真相:《智子之心》

 

沒有人會去問南丁格爾拯救的那些傷兵是為誰打仗,但中國卻不准許大愛電視台播出智子的故事,只因為她救的不是中國人。

 

  文|Gerda

 

  2018年5月10日,台灣大愛電視台開播一部題材獨特的歷史傳記影集《智子之心》,內容描述真人實事,昭和二年(1927年)出生的台南女孩「智子」,放棄了家人為她準備的前往內地日本留學的生涯,投身成為戰場護士,勇敢救死扶傷。

 

  日本戰敗後,護士「智子」改回漢名林智惠,繼續在台大醫院擔任護理工作。終戰那年她只有二十歲,她隸屬的國家或許改變了,但拯救生命的職志並未改變。從台大醫院退休後,「智子」受邀前往花蓮慈濟醫院,繼續為需要照顧的病患奉獻。今年,「智子」已經91歲,依然是慈濟醫院的志工。

 

  這樣的「智子」阿嬤對許多台灣人來說,是很有親切感的,她像是我們的祖父母、曾祖父母,出生於日本的統治之下,自我認同曾經是日本人。她曾經想像可以到「內地」日本本島念書,成為一個有用的人,過安穩的日子;但無情的戰爭爆發,她發覺自己更想為正在受苦的人盡一份心力。

 

  《智子之心》其實簡單而純粹,而它涉及的主題原本也很單純,甚至堪稱是有點女性主義的──二戰時期女性如何挑戰男性主導的領域,發揮自己的專長。沒有人會去問南丁格爾拯救的那些傷兵是為誰打仗,但中國卻不准許大愛電視台播出智子的故事,只因為她救的不是中國人。

 

  《智子之心》僅播出兩集就遭到停播,這是台灣從沒發生過的事情。中國指控《智子之心》有美化日軍之嫌,但有鑑於中國影視產業是怎麼敘述對日抗戰的,似乎只要不把日本人通通描述成禽獸,對他們來說就嫌太過美化。

 

「智子-林智惠」女士在劇組發表記者會上相當開心,誰知立刻遭到停播。

 

  我們確實可以理解中國二戰期間與日本的嫌隙恩怨,也願意尊重他們脆弱的感情。但中國真正不愉快的點,恐怕也不是美化不美化日本軍隊,而是真人真事改編的《智子之心》無意之間點出了「中華史觀」的邏輯大漏洞──二戰發生的全程,台灣都在日本統治之下,台灣絕大部分的居民,祖先都沒有經歷過「對日抗戰」,反而還因為是日本領土而被美國轟炸。

 

  1945年以後中國移民的歷史,不是島上其他人的歷史。而島上的歷史,又豈是只有一個觀點,一個視角,一個唯一的反派,一種顛撲不破的「內地」?而另一個讓中國忌憚不安的點,恐怕是台灣影劇界堪稱貧乏的二戰女性敘事中,首度出現了「不是慰安婦」、「不是寡婦」的女子。終極而言,無分國籍,所有的人都是戰爭的受害者,但為什麼一位主宰自己命運的女性「智子」,會這麼讓中國害怕?那是因為智子的能動性顯示了台灣日治時期女性公民的不同樣態。而讓過往深植人心的「慰安婦」敘事出現了裂縫。

 

  中國與大中華主義者主導的「慰安婦」敘事,其實是一種極為偽善的民族主義受害者角色扮演。性暴力與性剝削確實存在,受害的慰安婦也確實存在,但什麼時候大肆抨擊慰安婦的國家自己真的杜絕了境內本國人對同國女子的拐賣、姦淫?為什麼本國人傷害同國婦女就不需要賠償?慰安婦議題的論述僵化,從女性的觀點看來,是一種對女性人權非常有害的趨勢。因為炒作慰安婦議題的人並不打算許諾從今而後所有女性的平等、安全與幸福,而只是想站在一個道德的制高點來確保自己對戰爭對手國的仇恨「合情合理」。女性主義?這是他們心裡最不在乎的事情了!

 

  如果我們看懂了智子的故事,就會發現台灣人自我認同「也是中國人」是一種想像的虛構,並不比智子當初認同自己是日本人更「真實」。戰爭或許是殘酷的,但現正與台灣人為敵的,不是日本。

 

 

影劇資訊

《智子之心》-章可中,2018

 

你可能會喜歡

如果希特勒印在鈔票上

《三體》:一則「中國拖累全世界」的寓言

你以為是在講台語電影,其實是在講台灣人文化理想的破滅:《毋甘願的電影史》

推翻上帝只需五萬元:《碳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