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約翰‧包威爾(John Powell)
譯|柴婉玲
相較於其他所有動物,人類嬰兒最了不起的一項特徵,就是那段全然脆弱無助的時期,簡直長得可笑。像斑馬就比人類要堅強獨立得多,斑馬寶寶在出生後幾個小時內,就可以跟團體中其他的斑馬一起奔馳,三年內就成年。即便牠們不可能成長到會寫歷史小說或玩撞球,但一隻六個月大的幼馬已然是逃脫掠食者的高手了,反觀六個月大的人類,卻還只是個可愛的小甜心。
從四萬年前的採獵者,到二十一世紀的廣告業務員,只要是忙碌的父母都知道,懷中抱著小嬰兒是做不了什麼事的。對猿猴來說,只要讓猿猴寶寶緊抓著媽媽的毛髮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但由於人類沒有那麼多毛髮,因此無法這麼做。這樣一來,父母在做事時,就必須把小嬰兒放下來,而眾所周知,這樣做多半會惹惱這些小傢伙。由於小嬰兒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因此做父母的就必須花很多時間在安撫寶寶上。
摟抱和撫摸是很好的安撫方式,但為了能著手準備晚餐,在剛把小娃娃放下時,就需要採取非接觸性的方式來加以撫慰,而唱歌或哼歌就是顯而易見的做法。一開始你會試著不斷哼一些曲調來哄寶寶入睡,但要是不奏效的話,也還是可以用唱歌的方式讓他們感到平靜與安心,即使你人不在寶寶眼前也一樣。
所有人類文化都有對嬰兒唱歌的做法,且已行之千年。兩千多年前,柏拉圖就寫過搖籃曲對嬰兒的好處,而當世界各地都有類似的做法時,就是一項強有力的指標,說明自人類發展伊始,就懂得利用唱歌與哼歌來安撫嬰兒。
當然,做父母的並非都是為了安撫小寶貝而唱,有時他們也會唱些諸如〈砰!鼬鼠跑掉了〉(Pop Goes the Weasel)等這類歡樂又具啟發性的兒歌,小嬰兒雖然很喜歡媽媽像唱歌一樣,用兒語跟他們說話,但其實更喜歡媽媽唱歌給他們聽。你可能會想我憑什麼這麼說,那是因為由心理學家田中貴之(Takayuki Nakata)和珊卓拉‧崔赫伯(Sandra Trehub)所做的一項實驗,已然證實了這一點。我們可從小嬰兒的注意力是否放在媽媽身上,來分辨他們是否喜歡媽媽正在做的事。他們會看著媽媽的臉,停止四處扭動。這兩位心理學家在瞭解了這一點後,播放了幾支媽媽對小嬰兒唱歌或說話的影片,然後觀察小嬰兒是否感興趣。結果是唱歌的影片明顯勝出。
嬰兒偏愛唱歌的可能原因之一,是因為歌曲比說話更容易預測。做媽媽的通常都有以特定方式常唱的幾首歌,因此整個唱歌過程會讓小嬰兒感到既熟悉又安心。相反地,在媽媽所說的兒語中,通常包含有問句,因此寶寶可能會覺得有點難消化。
在你指控我高估嬰兒理解問題的能力前,我最好先解釋一下。當做媽媽的用兒語腔調說:「誰是乖寶寶啊?」,六個月大的小寶寶就會產生反應,但並不是因為寶寶認為這是件好事,或是跟她剛才把牛奶吐在媽媽的絲質襯衫上有關,其實小嬰兒根本不知道你剛剛問了什麼,但當你問問題時,說話音調會愈來愈高,而在句尾音調升高時,人類以及其牠靈長類動物就會感到刺激,而非放鬆,因為說話音調提高就表示這句話很重要,且必須要有所回應。除了這些常見的提問外,媽媽的兒語還常伴隨著怪腔怪調、手部動作或搔癢等強調方式。其實,當兒語說得太多時,妳的小寶貝就會轉移視線、故意不理妳,好讓自己冷靜一點。
在多倫多大學珊卓拉‧崔赫伯的團隊所做的另一項實驗中,他們在媽媽對六個月大的寶寶唱歌前後,監測了小嬰兒唾液中的可體松濃度,並因而有了意外的發現。人們唾液(或血液)中的可體松濃度,是受到刺激(或壓力)程度有多高的一項指標。這些多倫多科學家期望媽媽唱兒歌的聲音,能夠降低寶寶體內的可體松濃度,而當寶寶受到過度刺激,一開始可體松濃度就很高時,這樣做的確就能將濃度降低。不過,其中有些寶寶在媽媽開始唱歌前,很明顯地處於比較昏沉或冷靜的狀態,因而可體松的濃度也會較低。但在媽媽開始唱歌後,這些小嬰兒反而變得比較興奮,可體松的濃度也上升到剛好讓他們能專心並享受歌聲的程度。
因此,當小嬰兒感到有壓力時,唱兒歌的確會讓他們感到平靜和有趣,並且在昏沉時使他們感到刺激與有趣。同時,在小嬰兒覺得沮喪時,唱兒歌會比搖籃曲更能撫慰他們。這是因為活潑的兒歌,比起徐緩低沉的曲調更為有趣和引人注意。至於搖籃曲則是要在寶寶心情本來就不錯的情況下,才會發揮最大效果。
珊卓拉‧崔赫伯還發現北美洲的媽媽們,不像其他文化中的媽媽那樣愛用搖籃曲。北美洲的媽媽會跟孩子面對面互動,唱開心的歌,因為她們這麼做的目的,主要是以「好玩」為原則。但在其他文化中,媽媽們會花許多時間在帶小孩上,而少有面對面的接觸。這些媽媽們比較常唱的是搖籃曲和安撫寶寶的歌,而非兒歌,因為她們的目的是想讓小朋友安靜下來,或是哄他們入睡。
因此,「兒語是用來給寶寶一些刺激的;兒歌是開心用的;搖籃曲則是安睡用的」,便成了一項經驗法則。
在人們出生後最初的幾年裡,最令人高興的一件事,顯然就是母親對著自己唱歌了(是的,還有你,老爸;以及你們,我的手足;甚至是大阿姨,只要她先把香菸留在外面即可)。
母親的歌聲是我們大多數人長大後喜愛音樂的原因之一:它多半都是在我們感受性最強的人生階段裡,跟愉悅和舒服的經驗(玩耍或睡覺)有關。
過了嬰兒期後,我們便開始上幼稚園了。同樣地,此時的音樂活動如課堂合唱等,堪稱我們一天當中最美好的時光。在此階段中,快樂和音樂之間的關聯相當明確:當小朋友不論是唱歌給自己聽,還是跟他人一起合唱時,你就知道他的心情不錯且生活愉快。
書籍資訊
書名:《好音樂的科學II:從古典旋律到搖滾詩篇──看美妙樂曲如何改寫思維、療癒人心》 Why You Love Music: From Mozart to Metallica─ The Emotional Power of Beautiful Sounds
作者:約翰‧包威爾(John Powell)
出版:大寫
日期:2018
圖片creditr:Arturo-@flickr、vanou@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