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解的可能:《生命之環》(2013)

 

  1993年波士尼亞戰爭期間,塞爾維亞軍隊攻佔波士尼亞最南端的美麗城市特雷比涅。一名難得休假的塞爾維亞士兵在廣場上目擊三名軍中同袍欺凌一名穆斯林商人,他出言阻止,然而此番正義之聲卻成為他生命的絕響。

 

  這則真實的新聞事件發生時,塞爾維亞導演斯爾登.葛魯伯維奇(Srdan Golubovic)正值二十一歲。葛魯伯維奇早在2001年就拍出讓他名揚國際的首部長片《Absolute Hundred》;2007年導演的《搶救紐曼亞》(The Trap)刻劃一名誠實善良的父親,為拯救唯一的兒子而被迫殺人,陷入親情與道德的掙扎,此片在當年不僅代表塞爾維亞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葛魯伯維奇更因沈穩內斂的拍攝手法,被譽為當今最擅於描繪命運捉弄與人性掙扎的導演之一。今年,他的第三部長片《生命之環》不論在形式或主題上都加深了思考與辯證的厚度,也再度代表塞爾維亞角逐明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生命之環》的故事改編自上述的真實事件,描述在軍人馬可發生「意外」的十二年後,傷痛依舊開枝散葉地影響著每一位曾參與其中的加害者與被害者。消逝的生命有如投入水中的石子,漣漪般的水紋使得事件後續餘波盪漾,層層向外遞延。當不同時空環境下的每個人再次相遇,他們該如何弭平心中的傷痛、克服生命的難題?導演利用多線敘事的穿插,讓三組人馬的命運交織纏繞,透過這緊緊相扣的生命之環,詰問「誰是被害者」之餘,也指出了和解的契機。

 

主角馬可正一步一步邁向生命意外的終點。

 

  第一段故事發生在德國的海爾,課題是「贖罪」。當年被馬可解救的穆斯林商人哈里斯,遠離了特雷比涅這個是非之地,來到德國的他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但是不速之客──亡者馬可曾論及婚嫁的未婚妻娜達──的到來,擾亂了他平靜的生活。當年事件過後,娜達另與一位穆斯林結婚生子,卻慘遭家暴,無所依侍的她此刻前來投靠哈里斯。對哈里斯而言,他自覺始終欠馬可一條命。這也許是唯一的贖罪機會,若能幫助娜達逃離家暴,他是否就能減輕心中的愧疚?

 

  時隔十二年後的重逢,命運讓彼此的身份起了微妙的變化。原本哈里斯和娜達都是被害者,一個差點失去性命、一個則失去了未婚夫,娜達因此視哈里斯為加害者之一。然而娜達利用哈里斯的內疚而尋求協助,並引來凶狠丈夫報復時,她卻再度成了哈里斯現今生活中的加害者。哈里斯背負著心中沈重的原罪,為了「還馬可一條命」而捨身協助娜達。

 

  第二段故事發生在賽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的醫院,課題為「復仇」。曾目睹好友馬可被殺害的醫生納波沙是一名外科大夫,急診室推入的重傷病患竟是當年殺害馬可的兇手之一托鐸,而納波沙是唯一有能力救他的醫生,他有權決定托鐸的生與死。對納波沙來說,這是一個為好友復仇的機會,他該怎麼做?

 

  托鐸成為納波沙的俎上魚肉,若是納波沙被復仇之火蒙蔽,違背醫生理應盡力救人的良知,加害者與被害者的身份即易位。納波沙質問托鐸:「你會良心不安嗎?」托鐸回答:「一點也不。」托鐸自認意外發生後,兇嫌之一已被槍決,而他自己被送至戰爭前線、受盡折磨,早已付出代價。他甚至反問:「當時你目睹馬可被打死,為何動也不動?你對我的恨意,不過是想轉移心中對馬可的愧疚與悔恨吧?」

 

  第三段故事回到事件的原點特雷比涅,課題是「和解」。馬可的父親蘭科正在重建被戰火摧殘的教堂,而當年殺害馬可的兇手之子莫恩前往教堂尋求工作,當蘭科發現此人是殺子仇人的兒子時,他是否該不計前嫌地僱用他?

 

  在教堂即將被重建的山丘上,蘭科趕走了前來尋求工作機會的年輕人莫恩,身為加害者之子的他,成了被仇恨犧牲的下一代。然而,莫恩不顧母親的反對,也無視於自己依然背負著加害者的罪名和上一代的仇恨,屢次主動協助並關心獨居的蘭科。

 

既使距離波士尼亞戰爭近20年之久,電影開拍時還是能找到戰爭遺留的足跡。

 

  人際的遭遇與身分的重組,考驗人們的智慧。《生命之環》用大量的遠景和中景呈現出大自然的明媚和人類的渺小,那些讓人們耿耿於懷的痛苦與掙扎,不過如滄海一粟。導演以「窗戶」這個意象,為人性開啟一扇光明的窗,當人們願意主動打開心中緊閉的窗時,和解的可能就油然而生。

 

  哈里斯幫助娜達母子逃回故鄉波士尼亞,代價是自己受到穆斯林丈夫的痛毆,任務完成後他欣然開啟家中的窗;歷經徹夜思考的納波沙醫生,決定放下復仇念頭,開窗在陽台上啜飲咖啡;蘭科被莫恩鍥而不捨的精神打動,邀他入室並推開家中的百葉窗。於是,生命的奇蹟就發生在馬可忌日的那天。被毆打過後的哈里斯致電給蘭科,告訴恩人的父親,自己與家人在遠方過得很好;納波沙拯救了托鐸的性命;最後,最令人動容的是,蘭科背著意外骨折受傷的莫恩下山,並告訴前來搭救的陌生人:「對,他是我兒子。」

 

  或許經年累月的戰爭,早已內化為巴爾幹半島人民的集體創傷。因此電影中頻繁出現的軍人與戰爭議題通常不是巧合,而是任誰都無法迴避的現實。若把《生命之環》放入國族政治的語境中,我們不難想見導演的拍攝意圖,身為戰火中成長的一代,其實正想呼喊:在衝突的現實之中,任誰都是加害者,其實,也都是被害者吧!

 

 

圖片資訊

《生命之環》海報及劇照-Vertigo Emotionfilm高雄電影節提供。

 

電影資訊

《生命之環》(Krugovi)-Srdan Golubovic,2013

你可能會喜歡

劇情你早知道了,慾望卻止息不了:《沙丘》

是枝裕和:《我的意外爸爸》(2013)

良善與罪惡並存的世界:《皮諾丘的奇幻旅程》

我的名字是菲力普.馬羅:《夜長夢多》(The Big Sle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