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Bowie成名前的音樂作品

成名前的大衛‧鮑伊,攝於1965年。

 

  雖然大衛‧鮑伊(David Bowie)留給世人一種「音樂作品成熟」的好印象,但其實剛出道的時候他還很迷惘。鮑伊成名前已經是個有魅力和野心的年輕人,非常努力想成為一名流行歌手,只是並不知道如何運用自己顯而易見的音樂才華。在膾炙人口的〈Space Oddity〉、〈The Jean Genie〉和〈Heroes〉出現以前,他花了好一段時間才達到日後的成就。

 

  本名大衛‧瓊斯(David Jones)的鮑伊早期推出過許多單曲,每首的風格都大不相同:從1964年的〈Liza Jane〉、1965年的〈You've Got a Habit of Leaving〉到1966年的〈Can't Help Thinking About Me〉,他從未選擇特定風格定義自己。

 

  1967年6月1日,鮑伊發行相當特別的首張同名專輯,說他特別是因為這張專輯跟他之前和之後所做的音樂幾乎沒有任何關聯。《David Bowie》在英國的上市日期特地選在跟披頭四(Beatles)經典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同一天發行,但市場反應仍然與先前一樣慘淡。

 

1967年的《David Bowie》同名專輯封面(左);1969年的《David Bowie》同名專輯封面(右)。

 

  這張專輯直接受到歌手兼演員安東尼‧紐利(Anthony Newley)的影響,沒有迷幻色彩,也沒有一絲卡納比大街(Carnaby Street)的流行文化氣息,取而代之的是英國音樂廳的老派氛圍,一種介於百老匯和歌舞雜耍之間的音樂。專輯雖然充滿歡樂、魅力和熱情,卻跟當時的音樂風潮脫節。〈Uncle Arthur〉、〈Come and Buy My Toys〉和〈Love You Til' Tuesday〉等歌曲在專輯發行的一個月後以單曲形式再次發行,但依舊沒有闖進單曲排行榜,而且聽起來一點都不搖滾。

 

  儘管大衛‧鮑伊與1967年的流行音樂界格格不入,但其他音樂人——例如美國出生的史考特‧沃克(Scott Walker)——進軍英國卻憑藉類似的戲劇類歌曲獲得商業成功。然而,鮑伊要在主流音樂市場取得突破,還得等上幾年。奇怪的是,他在這段不得志時期發行了幾首非專輯單曲,包括〈Karma Man〉、〈The London Boys〉和〈London Bye Ta Ta〉,反而還比較符合當時的流行與搖滾浪潮。

 

  兩年半後,鮑伊發行另一張「同名專輯」(名字還是《David Bowie》,但在美國被更名為《Space Oddity》),才終於讓他走上傳奇之路。

 

你可能會喜歡

從巴布‧狄倫的歌談《逍遙騎士》:六〇年代的公路終點

還不賴吧?我精采的一生:《Freddie Mercury:璀璨奪目的的佛萊迪‧墨裘瑞》

未來的音樂會場長怎樣?

我們更像是污穢的藍草音樂:The Dead So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