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聲名狼藉我驕傲──《RBG:不恐龍大法官》

 

《RBG:不恐龍大法官》入圍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描繪露絲‧拜德‧金斯伯格打破性別天花板一路過關斬將,最後被柯林頓總統提名為美國大法官的過程。

 

  「身為女人,是個缺陷。」我們可能會以為這是第三世界國家女性的感嘆,但在《RBG:不恐龍大法官》一片中,這句話卻是出自一位美國女性口中。我們心目中的老牌民主國家,對人權仍沒有足夠的保障。在這個國家建立之際,女人、有色人種還不被看做是完全的人,從這個價值觀自然會延伸出各項事實上是歧視的法律規範。即使憲法宣告人人平等,指的其實卻是每一個白人男性彼此平等。

 

  《RBG:不恐龍大法官》梳理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露絲‧拜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簡稱RBG)進入法學院就讀、擔任教授、律師,最後被柯林頓總統提名為大法官的過程。也許,女人並不排斥當一個成功男人背後的女人,但這並不阻礙她自己成為一位成功的女人,我們也期待她同樣有一位偉大的伴侶支持。在參議員表決認可露絲出任大法官的那天,她分享了一段談話,丈夫馬帝就坐在她身後微笑著。露絲與馬帝於康乃爾大學認識,那時他是唯一一個不把露絲當成花瓶的人,當年人們把女兒送到康乃爾大學,是因為這所學校男女比例懸殊,女孩們更容易找到丈夫。然而這也使我們不禁思考,連如此具知識水準的女性都必須把婚姻當成人生成功與否的標準時,我們還能期待她追求什麼成就?

 

在比爾‧柯林頓任內,露絲‧拜德‧金斯伯格成為美國第二位女性大法官。

 

  「我們不需要特別優待,我們只要男人別再把腳踩在我們的脖子上。」今日,露絲的脖子前戴著各式墜飾領巾,專為男性設計的法官袍,被她賦予了不同的樣貌,彷彿在說著女性追求個人的傑出,並不會損害到任何男性的權利。露絲推動法律上平權的案例很多,而她的第二個關於平權的官司卻是幫一位單親爸爸爭取單親津貼,因為法律規定只有媽媽可以申請。這個案子也證明了,每個人都有可能因為性別而受到歧視或者權利的損害,性別平權從來不是單一性別該關心的。

 

  當人們認為女權已經高漲至迫害男性權利時,是因為人們在推動平權的過程中,勢必威脅到既得利益者,或更軟性地說,是社會體制下的受害者。身為男性似乎動輒得咎,享有該性別帶來的特權,卻又背負社會期待的壓力,甚至使他們無法丟除社會期待的性別氣質。

 

  手握權力者必定害怕反抗聲浪,於是就像片頭一連串男聲批評的那樣,何不做一個更安靜的人?但我們常常忽略的是,作為一個男人或女人的前提是,我們是人,而性別是附帶的,不論是生理上的性徵或是自我認定的性別,都是附帶的,因此沒有任何人該因為性別而被迫害。

 

露絲‧拜德‧金斯伯格年輕時的照片。

 

  作為美國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露絲力求大法官內部的和諧與融洽,因為大法官的裁定將決定國家的走向,人們的素質進步與否,很大程度取決於他們作了什麼的裁決,令人意外的是,露絲竟與大法官中的極端保守派成為好友,他們有許多共同點,除了法律見解。本片時常將露絲於法庭上的言辭及過去的法條直接放在畫面中,聽著她的話語,情理兼具,而那些不合時宜的發條就在她如此自信與溫暖的聲調中一個個被修改。

 

  價值觀與感知常是互相形塑,傳統上認為男性應該剛強,女性則較為柔善,因此當建築、雕像挺拔、高大時,常被與男性作連結,久而久之它被視為一種壓迫,也或者它的確是為了給人們帶來這種印象因而建立,因此人與物互相形塑,終成了現在弱勢者急欲打破的價值。

 

成為這張照片中唯一一個女人,需要比男人更多的努力。

 

  看著這部電影彷彿見證了一個國家司法進步的過程,儘管厚實的大理岩築起這道體系許久,裡頭依舊林立著非常多男性法官的畫像,但這個嬌小的女人,無畏的挑戰從過去到現在的規則,對這些白人男性法官來說,從未有被歧視的經驗,也許不是他們不願意將心比心,而是他們的生長背景中並不存在這些事情,因此露絲更像是一位教育者,讓這個國家的上位者了解,他們仍需進步。

 

  《RBG:不恐龍大法官》雖是紀錄片,還是個大法官的紀錄片,卻一點都不嚴肅,嚴肅的露絲在丈夫、兒女、朋友的形容下拘謹的可愛。她就是美國女權運動史上的美麗章節,她被粉絲稱為聲名狼藉的RBG,她曾在求學與求職的過程中遭受歧視,卻也有著支持她的丈夫,她是自由派的代表,卻也因公開批評川普而引來非議,法官是人,卻做著神的工作,露絲一直在她信仰的道路上走著,從未停歇。

 

 

 

 

電影資訊

《RBG:不恐龍大法官》(RBG)-Julie CohenBetsy West,2019[台灣]

 

你可能會喜歡

我們已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裡:《婚姻故事》

怨慕一同藏於影:《愛‧欺》

妳第一次想親吻我是什麼時候?《燃燒女子的畫像》

《寂靜之死》:服從是人類的唯一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