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技術的美麗與哀愁──《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影像從底片放大到Baryta紙(現代相紙的前身)上,透過乾壓機完成。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是哲學家班雅明為人熟知的文本之一,內容闡述了複製技術帶來的新的藝術形式,由於機械複製技術製造了「萬物皆同」的感覺,藝術品的原真性,即它的即時即地──獨一無二性也隨之煙消雲散。

 

  「一件東西的原真性包括他自問世的那一刻起可繼承的所有東西,包括它實際存在時間的長短以及他曾經存在過的歷史證據。」舉凡畫作、雕刻等,在尚未出現複製技術時,他們保存著時空的溫度與歷史的觸感,例如在時間流逝中,物理結構可能損壞或改變,以及所有權的變更;同時也維持著傳統聯繫中的膜拜價值:最初人們將對自然神靈的崇拜引入具體且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上,例如中世紀教堂中,藝術品被放於極高或不便觀賞的位置,此行為側重的便是藝術品的膜拜價值。

 

  而討論到原真性,也就是「靈光」的消失,在班雅明另一篇文本《拱廊街計畫》中,他認為巴黎拱廊街連結著過去與未來,古代與現代的交錯,是班雅明試圖探詢靈光所在之處的計畫。而拱廊街是百貨公司的前身,是商店街的原型,是能讓都市漫遊者駐足流連忘返之地,也是最能彰顯現代資本主義、消費主義精神的建築,或者可以當成世界的縮影。

 

  然而班雅明在《攝影小史》提到,早期肖像仍具有「靈光」,攝影師與被攝者有契合的默契與信賴感,耐得住長時間的曝光,加上光影絕對連續性的安排,使影像由昏暗漸層至光明,這都是「靈光」現象的要素,可以說被攝者是「活進」照片裡,讓靈光棲息在影像中,再者拍攝過程費時太久十分辛苦,不能再拍出一模一樣的照片,因此「靈光」仍存在於此。當人像真正消失於照片中時,便無法透過人的面部表情展現出靈光,對其獨一無二的特性造就的膜拜價值便也就逐漸消散。

 

  對膜拜價值取而代之的是藝術品的展示價值,即使班雅明提出攝影技術愈精進,靈光反而消失的論點,但他並不全然希望藝術的創作能回到當時保有靈光的時代,班雅明正面的對待靈光消逝的現象,因為機械複製讓藝術品出現了新型態的轉變,使它從傳統領域與儀式功能中「解放」,使眾多的複製品取代它原真性的這個特點,想要欣賞《蒙娜麗莎的微笑》不必再跑到巴黎羅浮宮,各地美術館與博物館都可能擺著它的複製品,如今更能在雜誌或手機上直接隨時查看,也證實了大量機械複製「使複製品能為接受者在各自環境中去加以欣賞,因而就被賦予了所複製的對象以現實的活力」。而在大眾媒體發達的當代社會,展示價值更在任何領域都展示了支配主導的地位,對名人來說更是因為經由傳媒被大眾認可,體現了依賴他們的展示價值的概念。

 

Eugène Atget拍下的巴黎,班雅明認為靈光從中得以釋放。

 

  而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的後半部,班雅明逐漸由照相攝影延伸著重討論到「電影」,攝影照片逐漸具有潛在的政治意義,要求觀眾某些特定的接受,而後開始出現圖說引導讀者的觀看,由於攝影師的取鏡與鏡頭選擇,照片本身並不客觀,它的意義建立在被觀看之上,由不同的人在不同場合觀看,都會形成不同的解釋,一但經由圖說直接去揭示,觀賞者就只能走上一條特定的道路了。

 

  經由一系列剪輯組合的電影亦是如此,除了觀賞者,電影演員更是被侷限在機器前,而不是親身在觀眾前面表演,演員透過模仿揣摩角色的形象,卻無法模仿出靈光,也就失去了在表演中使他的成就適應觀眾的可能,況且,電影演員的成功並非單就本身的表演,攝影與燈光設備、剪輯等等,使電影不像自然發生的場景,只是「徒有其表」。而當電影演員站在攝影機前,就如同站在觀眾面前般,觀眾就是這個市場中的買方,在資本主義下堆疊出演員的形象,出現崇拜明星的儀式,這些明星的商品價值就大大抑制了本身存在的價值,若資本主義繼續控制市場,電影還能被期望的貢獻就是對古老藝術的革命性批判。

 

  而人總是滿足於展示技巧的成就感中,電影具備讓眾人參與的特性,人們就能看到自己進入藝術作品當中,不再處於旁觀者的角色,現今人手一部手機,拍照錄影是稀鬆平常的事,攝影技術改變了大眾與藝術的關係,極其廣泛的大眾參與引起了參與方式的變化,從凝神專注的欣賞品味藝術作品,這種人進入到作品當中;但更多的人使把藝術作為消遣而沉浸在自我中,我們何嘗不是這樣,到美術館參觀不是因為喜愛藝術,也許更多是為了展示自己具有藝術鑑賞品味而打卡給他人知道,或者是沾沾自喜自己與藝術品的合照,作為娛樂消遣的成分越來越高,這種心不在焉的消遣性接受成了知覺發生深刻變化的跡象,就像電影,一秒好幾個畫面的快速鏡頭閃過,觀眾已無法再思考也不知道能思考什麼,因為活動的畫面已填滿了觀眾的知覺,這種精湛效果逐漸與消遣性接受迎合,還成為了一種新的鑑賞方式。

 

  機械複製年代下的產品,透過經濟實力區分,才有了與古典時代不同獨一無二的特性,現今時代常有許多追逐名牌的盲從,其實源自於商品行銷策略,將價位打造成了品味。但總體來說,在機械複製生產狀態下,衍伸出一種普遍平等的價值觀,也造就一股追求「消除距離」的想法,因此我認為複製技術無所謂優劣,而是一種必然。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中文版書封。

 

書籍資訊

書名:《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 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

作者: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出版:商周出版

日期:2019

[TAAZE] [博客來]

你可能會喜歡

所有國家都有淪為小國的可能:《鐵幕降臨》

芙烈達·卡蘿的苦難衣櫥

亂倫是一股反社會的熱情,一道謎語:泰瑞.伊格頓《論悲劇》

無論發生什麼,都不要看向別處:《無主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