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全民天后瑪克欣МакSим

 

    「你覺得瑪克欣有什麼可以特別介紹呢?」
    「這不就是一般的流行歌嗎?」
    「那太好了,這表示她的確相當值得介紹。」

     ──曾出現過的對話

 

  瑪克欣,一個俄羅斯流行音樂中不可不提的聲音。

  但如果沒唸俄文,也許我一輩子也不會認識她。


  即使蘇聯已經解體了二十多年,俄羅斯仍像在屏幕的另一邊,與生活在另一邊的我們不甚有交集,於是當「俄羅斯流行樂」這詞一搬出來,得到的可說是一片問號,畢竟相較於俄羅斯古典樂在音樂史上的活躍,俄國的流行樂於我們而言近乎陌生。

 

對台灣人而言,俄羅斯流行音樂比起古典樂能見度反而更低。

 

  在生活中要想接觸到俄羅斯的當代流行歌曲,似乎總得採取非常主動的姿態去搜尋才能有所獲,要想在平常逛街時從店家播放的音樂和廣播裡聽到俄文流行歌,可能比聽到《天鵝湖》和《胡桃鉗》裡的樂曲還困難許多。其中的差別在於,即使聽眾對俄國古典樂不熱衷,對俄國音樂家、樂曲名稱和作曲背景不熟悉,總會有些歌曲像《胡桃鉗》裡的〈糖梅仙子〉那樣不斷地被電視和電影做為配樂使用,有些甚至被重新編曲後,再加入新元素改成現代的流行歌曲, ( 例如S.H.E.的〈Remember〉一曲便是改編自《天鵝湖》的作品 ) ,於是每當音樂一出,跟著熟悉的旋律哼上幾個小節也不成問題。


  如果要形容台灣與俄羅斯之間極為可觀的音樂斷層,那麼大概是從柴可夫斯基到T.A.T.u的距離,中間沒有太多的緩衝。

 

  相較之下,中國大陸則因為政治、地緣等緣故和俄羅斯的文化交流相對頻繁,從俄國民謠到蘇聯時期的歌曲都不至於太陌生,甚至俄語學習界必備的兩首基本盤歌曲《卡秋莎》(Катюша)和《莫斯科近郊之夜》(Подмосковные вечера),都還填上了符合原意的中文歌詞,於是便發生過有年輕學生和俄國老師爭辯莫斯科近郊之夜是首中國民謠,令老師哭笑不得。

 

 

神祕、反叛的俄羅斯流行音樂? 

 

  先前T.A.T.u和Vitas曾分別在台灣受到矚目,應該是目前台俄兩地流行樂之間最短的捷徑。叛逆不羈的T.A.T.u和以鬼魅海豚音為特色的Vitas,雖然無法就此代表整個俄羅斯流行樂界,但這兩組風格大異其趣的歌手其實也多少反應了大眾對「made-in-Rissia」的想像:神秘、有個性、有點怪/壞,諸如此類的刻板印象。

 

  或許是習慣了日韓歐美等地的歌手樂團們所賦予流行音樂的風格,接觸了幾首俄國流行樂後卻發現耳朵不太適應,說不上有哪裡不對,雖說其中類型搖滾也有、電音也不少,卻仍覺得旋律、編排與MV整體呈現出來的感覺與主流市場建構出來「流行」的音樂風格有距離,以這首政治色彩濃厚《我想要一個像普京這樣的人》(Такого как Путин)為例,以助選歌曲來說詞曲相當活潑,但整體而言風格卻是俗又有力,雖然一方面也是因為初學俄文之時找到的歌曲有限,但那陣子遇到的俄文「流行音樂」總是不脫類似這般的曲風,直到瑪克欣出現,俄國流行樂在印象裡才終於扳回一成。

 

 

瑪克欣第一張專輯《困窘之年》封面。

 

  來自喀山的瑪克欣,2006年發行首張專輯《困窘之年》(Трудный возраст),2007年的第二張專輯《我的天堂》(Мой рай)更在上市第一週就賣出五十萬張的好成績,而她也在在2007和2008年連續兩屆獲得MTV俄國音樂大賞的「最佳女演唱人」獎項,和季馬‧比藍 ( Дима Билан ) 同為最受矚目之新星。然而瑪克欣的歌唱發跡之路卻和季馬大相逕庭:季馬代表俄羅斯參加歐洲歌唱大賽在2006和2008年分別獲得亞、冠軍後,一躍而上國際舞台;而瑪克欣則是素人歌手,靠網路起家,在她的歌曲流傳甚廣大家都耳熟能詳之後,唱片公司才找上門來幫他出唱片。

 

   

當我死去,我會幻化成風
    在你的屋頂上守護著你
    當你死去,你卻會成為陽光
    無論如何你永遠在我之上

    ──瑪克欣〈幻化成風〉(Ветром стать)

 

  和第二張專輯同名的〈我的天堂〉( Мой рай ) 一曲可說是瑪克欣的代表作,歌詞內容是關於追尋一個不可企求之人,副歌一整段唱下來幾乎無可換氣之處,直到最後一句以氣音結束──「而我明白自己終究還是,還是需要他」,整首有如少女心發作的自言自語,瑪克欣在聖彼得堡創作了《我的天堂》,MV也選擇在聖彼得堡取景拍攝,而畫面中金色秋天和白色冬天之間過渡期的灰色天空,也多少詮釋了這首歌中的神經質(三十二秒時出現美麗的大花紋牆面似乎是浴血教堂旁邊的景色, 金色落葉是聖彼得堡金秋的經典畫面)。有趣的是,緊湊的詞句似乎成為瑪克欣的特色之一,在〈才不把他讓給你呢!〉 ( Не отдам ) 這首宣示愛情主權的快歌裡,副歌一整段再次考驗了演唱者的呼吸節奏,但瑪克欣並不因此逃避現場演唱,無論是絮語式的《我的天堂》,或是俏皮地宣戰高唱「才不讓給你!」,瑪克欣從未令聽眾失望。

 

 

瑪克欣第二張專輯《我的天堂》強調她的創作歌手身分。

 

  嚴格說起來,若要和西洋流行樂的歌手們比,瑪克欣的歌其實稱不上非常特別,目前為止也少了一種凌駕於他人之上的霸氣,但她的歌幾乎都是自己包辦詞曲,聽起來也有自己的一套風格,有時給人感覺她的音樂遊走在西洋流行、台式電子和俄式電音的危險邊界 ( 例如〈春啊〉(Весна)一曲一直讓我覺得給台語電音女神謝金燕翻唱應該會擦出特殊火花來 ) ,時而卻也別有一種清新,以朗朗上口的旋律和口語生活化的用詞抓住了俄國年輕族群的口味,而對非俄國人來說,瑪克欣的歌曲無疑是提供了介於古典樂、民謠、蘇聯電影配樂和俗又有力的當代流行樂外的另一種新選擇。

 

  瑪克欣的崛起其實鼓舞了俄羅斯許多懷有歌手夢想的人們,因為她代表了一種夢想成真的機會,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的途徑不僅只是透過俄羅斯長壽選秀節目《明星工場》 ( Фабрика звёзд ) ,或是得靠經紀公司撐腰才行。這幾年瑪克欣的音樂也越臻成熟,點開youtube的影片便能清楚看到她的音樂錄影帶成長史,最初一張專輯裡也許只有一兩首歌被拍成MV,其他大多都是由熱心歌迷製作的歌詞和照片總集,近年的MV拍攝手法和都感受到製作經費略有提升。

 

  從喀山女孩到全民天后,瑪克欣的音樂令人繼續期待下去。

 

 

你可能會喜歡

黑夜之後,森林之間:《霧中的刺蝟》(1975)

我們也許比想像中的還要相似:MUNA

你的村莊被消滅了,只剩三分鐘的時間打包,你會選擇帶走什麼?上菜吧!《家傳大煎鍋》

麥可傑克森請人繪製的奇異畫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