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和文字同樣作為傳播的媒介,一個使用門檻較低、使用範圍較為廣泛,一個使用門檻較高、留存性也更佳。但不論是哪一種媒介他們都承載著溝通的任務,另一方面而言,他們也能是壟斷的利器。
《王的文字》演繹了朝鮮時期世宗大王艱難的造字過程。當時的知識受儒士把持,因為一般文書皆是以漢字記載,人民多是文盲,自然也沒有議論世事以及學習的能力。世宗大王是韓國史上公認的明君,韓國文化在他主政時期得以發揚,當然這就包括了他創制《訓民正音》一事。在創建文字的過程中他召見了國內最不待見的和尚,一個是一國權力最大的人,一個是一國最低賤的人,過程可能發生的衝突以及帶給觀眾的戲劇張力顯而易見。
造字過程中他遇到了許多阻撓,造字一事反倒成了最簡單的部分,只要有心、用對方法,總有事成的一天,但是內外壓力卻是大得多了。群臣的反對最先襲來,他們是把持國政的人,也是該時代的既得利益者,而一切都來自於他們對知識的壟斷,若說儒術是門帝王馭民之術,那說的好聽點,群臣是承接了系列思想,視國家大事為己任,而說得明白些,就是視一國為個人私產的腐儒了。然而國家不是君王的也非臣子的,而是人民的,世宗大王向信眉和尚說:「你我都是向人民乞食。」就代表了他的開明思想。
另一個困難則是來自明朝的壓力,當時朝鮮為中國藩屬,一個大臣向君王表示,造自己的文字恐會讓中國覺得朝鮮懷有二心。這樣的言辭雖是在阻止世宗大王的造字工作,卻也不無道理。文字既然也是交流的媒介,那麼自然會加深相同文字使用者的關係,當有了自己的文字後,一個民族或國家的主體性就會更加被突顯出來。若放到台灣的狀況來看,許多人提倡閩南語或是其他母語也是為了讓傳統文化得以繼續被保存,更甚者,它是區分他國所定訂的「中華文化圈」的一條佳徑。
再者,一旦人民開始學習就會變得難以「控制」,近代與現代的倡議者透過宣講、印刷品傳遞思想就是希望啟迪民智,而這正是統治者最害怕的,不論是帝制時期亦或現代的政治體制,一旦政府有了國家是一人乃至一黨財產的心思,人民當然是越笨越好了。
本片也刻畫了一個聰慧女性的形象,世宗大王的妻子昭憲王后不但介紹了信眉和尚給他,更認為女子也同樣要學會書寫;她同時也扮演了丈夫與信眉和尚之間的潤滑劑,在兩人氣氛凝固之際用一個喝茶的問候繼續對話,她過世後她的兒子則承接了這樣的角色,這樣細緻的電影語言也映照韓文誕生的意義,而世宗躺在地上的畫面淡出,信眉和尚躺著思考造字法則的畫面浮上,也是代表了兩人同心造字的心路歷程。
《王的文字》雖講述的是一段生硬的歷史,但造字的艱辛卻用了許多有趣的片段來點綴,不論是想像聲音代表的符號與文字,亦或和尚與儒士之間的針鋒相對都饒富興味,文字的初始有了更動人的詮釋。
電影資訊
《王的文字》(The King's Letters / 나랏말싸미)-曹喆鉉,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