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魘》:你的人生不只是你的,還是大家的

就在前往這個忘憂之境的途中,有人提醒了瑞典有蜱蟲的存在。 

  仲夏時光,太陽高掛。

 

  山岳環繞著的平原彷彿遺世獨立,翠嫩的綠草中幾朵小花點綴其中,亮到炫目的天空下,白皙並有著閃耀金髮的北歐人身著素雅,沐浴在陽光中就如天使,對著你咧開友善而無害的笑容,耳邊隱約飄揚的旋律,一個恍神你會以為置身仲夏夜之夢。

 

  但就在前往這個忘憂之境的途中,有人提醒了瑞典有蜱蟲的存在,這類小蟲會在不經意間叮咬你,輕則無害,重則留下無法揮去的生理創傷。無心的提醒竟如預言似地,這場「野餐郊遊」成為了一場眾人無法預料的夢魘。

 

這場「野餐郊遊」成為了一場眾人無法預料的夢魘。

 

  預告片中聳動宣傳的血腥和裸露鏡頭,很容易讓人以為這又是一部公式虐殺片:創意虐殺101招+不喜歡穿太多的辣妹+無預算上限的血漿,以及避免觀眾睡著,穿插幾段小情侶愛情動作紀實。我想這樣的誤導,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觀影時,一直聽到背後的爆米花潮男傳來好幾聲充滿錯愕的「X小」跟「蛤?」

 

  但不得不說在《仲夏魘》還是給了重口味觀眾一個交代,並非予取予求的buffet吃到飽,而是如精心設計的西餐,初入口就驚艷味蕾,且份量拿捏得巧妙,讓你嘗得到菜的層次,卻還想渴求更多。一如導演Ari Aster前部作品《宿怨》,在平敘壓抑的節奏中,適時地加入畫龍點睛的血腥元素滿足獵奇的胃口。

 

  除了重點的仲夏文化的劇情外,人物間的微妙關係也很值得細察,朋友、朋友與兄弟女友、同儕間、情侶間的人際問題,比起同類型的片來說著墨許多。透過很貼合日常的對話,自然地讓觀眾捕捉到每個人的個性和之間衝突,讓人拍手叫著:「對!朋友間就是這樣。」

 

海爾加社區自有一套文化價值觀,他們與自然共生共存,認為人的一生如四季。

 

  《仲夏魘》中的海爾加社區自有一套文化價值觀,他們與自然共生共存,認為人的一生如四季,18年為一個段落,每一段落都有因應的任務。等到第四個段落結束,也就是55至72歲後,就是一個人生命的盡頭;有人逝去,亦有人誕生,下一季的春天將開始新的循環。

 

  這樣順著自然循環更迭的概念並不新奇,日本導演今村昌平的《楢山節考》中:在村落中超過70歲的長者,會由兒子背至山上安置,兒子返程讓其獨自重回神明的懷抱。但說穿了這些上山就是等死,讓家裡少一張吃飯的嘴。

 

  當然隨經濟與思想進步,像《楢山節考》這樣的習俗對於現代人來說是野蠻且非人性的,但如果把核心理念萃取,提升到形而上層次時,我們可能並不會覺得荒唐。就像《仲夏魘》主角一眾初聞這樣的理念,可能也就覺得老生常談(嗜血的觀眾可能也開始不耐煩想著:說好的人肉BBQ呢!),畢竟以季節象徵人的一生,是小學生都能寫在作文中的譬喻手法了。然而,一下又一下重重揮落的棒槌,敲裂了這場光之慶典純潔的表象,破碎的殘顱與觀者直面相望,也打破了外來者(觀眾)身為旁觀者的那份置身事外。

 

  社區宣揚的還有一種烏托邦式的「共產」理念,透過繁複炫眼、充滿象徵的儀式,更深入地推導至「共感」,不只財產是共有的,連一個人的感受都可以分享。當你傷心,眾人和你一起撕心裂肺、當你痛苦,眾人和你一起癲狂起舞、甚至當你初嘗禁果,眾人和你一起呻吟喘息,簡直把同理心發揮極致。

 

如果你是片中一角,會是成為頭披鮮花的燦爛笑著的那一位,抑或成為顫抖的待宰祭品呢?

 

  對於正常人來說可能覺得莫名其妙,但常感到站在局外的孤獨患者,情緒被牢牢擁抱著的厚實觸感,反而讓人願意去忽略背後種種不合常理帶來的不安,就像女主角當初選擇性忽略男主角在關係中的漫不經心,在最後她也選擇對於他人的苦痛視而不見。

 

  《仲夏魘》厲害之處在於,隨著劇情推展,長篇幅地描述整個社區文化的理念與運作,引你一步步更深入去理解,甚至進而去認同,讓整部片跳脫俗套,因為你會不由自主地「合理化」社區的所作所為,不禁去思考如果你是片中一角,會是成為頭披鮮花的燦爛笑著的那一位,抑或成為顫抖的待宰祭品呢?

 

 

 

電影資訊

《仲夏魘》(Midsommar)-Ari Aster,2019

你可能會喜歡

你龐大的自我意識將會殺死你:《伊藤潤二狂熱》

「一回老家,就回老家」定律:芬蘭犯罪影集《邊城勇探》

納粹制定反猶太法時,參考的是美國法

你肥胖的身體是一個怪物:《我的鯨魚老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