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家威廉‧吉布森1982年去電影院看初次上映的《銀翼殺手》,只看了前20分鐘就快要崩潰昏倒。那時候他的傳世賽博龐克著作《神經喚術士》已經寫了三分之一,但《銀翼殺手》的電影表現讓他覺得:「沒救了,(我的小說)註定失敗。全世界的人都會以為是我從這部美得嚇人的電影裡抄走了視覺藝術手法。」
吉布森有一年的時間可以寫完《神經喚術士》,這是個不錯的寫作條件。他抱著「出版之後一定會被狠狠羞辱」的負面想法,把自己的手稿前前後後改了十二次。1984年《神經喚術士》問世,成為第一本同時奪得科幻三大獎──菲利普.K.迪克獎、星雲獎、雨果獎──的作品。
《神經喚術士》確實有一些與《銀翼殺手》相當類似的氛圍設定,但同時也探討了《銀翼殺手》未曾想到可以處理的問題,其中決定性的差別在於──網際網路發明與否。《銀翼殺手》改編自菲利普.K.迪克1968年的小說,那個時候「互相連結的電腦網路」還僅僅是概念雛形,藏在美國幾所大學研究室裡,不為一般民眾所知曉。
一直到1969年,作為網際網路先驅的「阿帕網」(ARPANET)正式運行,電腦的狂飆年代隨著物質技術進步、個人化逐漸可行而真正到來。在電腦有望普及且改造人類未來的世界裡,威廉‧吉布森才能賦予「Cyberspace」現代的定義──有別於現實肉體空間以外,屬於電腦與網路的那個「空間」。
Cyberspace字根來自於「控制論」(Cybernetics),原本泛指一切對人、動物、機器的系統化控制。因此Cyberspace如果完全直翻的話想必不是「網路空間」,而是「控制空間」才對。那是《神經喚術士》中的主角凱斯想要回去的那個空間,是在陰冷黑暗的人類現實世界之外,另一種得以自由的承諾。言下之意,肉體的人類對自己的生命是沒有控制的,我們被暴政、黑金跟會腐朽的身體所統治,在另一個空間裡,成為意識的我們才有真正的自由。
因此當年的威廉‧吉布森大可以不用在電影院裡那麼慌張,他運用想像力所創造的新世界獨立於《銀翼殺手》之外。跟所有承先啟後的好科幻小說一樣,《神經喚術士》其實是政治性的,回應著成書當下人們整體的不安與期望。儘管冷戰持續,核武器威脅仍在,但許許多多的改變也在此時迸發:1980年小精靈遊戲問世,成了有史以來最紅的街機遊戲;1981年IBM推出了個人電腦;1984年摩托羅拉公司生產了第一批商用手機。在黑色冷暗的映像管背景之上,有藍色橘色紅色粉紅色光芒閃爍的不可知未來。
我好奇現在正在瀏覽這篇文章的讀者,其中有多少人是出生於電腦普及「之前」?有多少人曾經歷完全沒有電腦、沒有網際網路的生活?又有多少人這輩子都沒有看過《駭客任務》、不曾想像「母體」(Matrix)的誘人與恐怖?也許我們的生活只是一場夢。
在Cyberspace成為日常語言一部分之前,人類究竟如何想像「除了此生/此身之外,別有他生/他身」的可能?原本僅存在於科幻文學中的隱喻語彙的發明,如何改變我們思考跟面對這個世界的方式?當我們回望80年代,從流行文化產業中我們或許可以看見傻氣髮型的年輕人聽著剛剛蔚為潮流的「隨身聽」,隨著後迪斯可與瑪丹娜歌曲起舞。背景閃閃而過的是兩伊戰爭的新聞,超音波檢測讓胎兒性別篩選終於可行了,中國與印度等地活產嬰兒性別比例開始不平衡...。多麼色彩繽紛、眼花撩亂,卻又充滿未知與不安的年代,就像《神經喚術士》這本書一樣。
而我們怎麼看待當下這個時代?我們之中有誰,有那個天份,能夠用一本小說描繪出人類存在本身即將面臨的最深痛苦與最大解放?誰會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威廉‧吉布森?我們都還在等著看。
書籍資訊
書名:《神經喚術士》(電腦叛客永恆經典全新譯本) Neuromancer
作者: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
出版:獨步文化
日期:2019
[TAAZE] [博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