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暨全國評論文學獎】黃茵:電影評審意見

然而,評論者不該將虛構的角色當成真人。更有效的評論應該是從形塑這個角色的結構下手。 

 文|黃茵(自由影評人,第二屆青少年暨全國評論文學獎電影類評審委員) 

 

  在這次影評競賽中,我擔任了審查的工作,圈選出數篇得獎作品。評審的身份似乎意味著,我比參賽者更加了解電影是什麼,以及影評是什麼。但事實上,我目前仍在探索第一個問題,對於第二個問題更是毫無定見。參加這次評審工作,其實是抱著學習的心態。

 

  令人驚喜的是,不少參賽作品竟同時處理了這兩個問題。也就是說,這些參賽者(大多也是得獎者)不只評論了某一部電影,更進一步評論了「影評」這件事情。在評價參賽作品的同時,這些文字也刺激我思考影評的標準,令我獲益良多。而既然有了這些優秀的範例,下面的評審意見不妨就引用得獎作品的洞見,藉以探討影評寫作的各個方面。

 

  一、見樹又見林

 

  本屆青少年組的首獎作品是劉家筠對於《寄生上流》的評論。《寄生上流》可以說是這次競賽的熱點,不少參賽者都挑上這部熱門電影,對於片中的善惡應報展開各自的思辨。在激烈的賽場上,劉家筠的作品能夠脫穎而出,有賴於她所立足的制高點。這篇作品的結論如此寫道:「有些影評會評斷哪方的痛苦更無辜、哪方的痛苦更深刻,但我完全不想這麼做⋯⋯」這是因為,她所著眼的是宏觀的結構:「沒有一個公允的天秤能夠好好衡量這些情感,導演也疑似想將觀眾導入一個更巨大的架構下⋯⋯」在此,重要的不是角色的內心,而是編導的藍圖。

 

  許多觀眾會把電影角色當成一個獨立自足的個人,進而分析這個角色的內心世界或善惡對錯(他是好人,他是壞人),就像是在談論自己身邊的某個熟人。然而,評論者不該將虛構的角色當成真人。更有效的評論應該是從形塑這個角色的結構下手,就算是把角色當成編導操縱的傀儡都不為過。正如社會學家透過宏觀的制度看待個人的處境,評論者也應該要觀察到,作者是如何透過敘事框架與場面調度加以安排角色的行動。對於兩者(社會結構與電影形式),劉家筠的影評都做出了極好的示範。

 

  二、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

 

  這次競賽中,不少作品還有一個共通的傾向:談政治。相較於審美為主的「賞析」,涉及政治立場的「批判」是市面上的影評比較少見的。如今,這批由青少年撰寫的影評廣泛出現政治關懷,無疑是令人欣喜的。

 

  其中,杜聿鎧關於《十年》的影評顯得特別出眾。這篇影評不只評述了《十年》一片反映的香港政治境況,更進一步處理了電影上映後引起的爭議。因此,作者認為不只有電影情節值得討論,「電影本身造成的討論也是電影該做討論的一部份」。面對「政治歸政治,藝術歸藝術」的俗見,作者更是擲出猛烈的質疑:「政治與藝術的隔閡應該要有多遠?不冷不熱的描摹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作品應該脫離現實好讓彼此有避難的空間?外面危險嗎?何時能夠出去?」透過滔滔雄辯的話語,這篇影評以「評論的評論」的姿態,達到其他參賽作品未及的高度。

 

  當然,藝術方面的政治批評確實困難,很容易被別人反過來指責是「思想審查」或「政治宣傳」。限於篇幅,這裡無法詳細討論相關的問題。但本屆參賽作品中不乏傑出的範例,像是另一篇得獎作品〈《燃燒烈愛》究竟燃燒了什麼?〉,就對於片中韓國女性的地位提出精闢的見解。該篇影評證明了政治的敏感度並非扼殺品味,反而有助於藝術的欣賞。

 

  三、影評的限度

 

  最後一個反思影評的例子,則是非青少年組的首獎作品〈《莉茲與青鳥》:關於愛與回應〉。這篇影評對於《莉茲與青鳥》一片展開精彩的分析,其細膩的觀察恰似這部電影精緻的作畫。在這種充滿情感的注視之下,一切外物都顯得微不足道,就像戀人的眼中只看得見彼此。到頭來,就連評論的語言都變得無謂,觀影徹底成為了個人的體驗:「不論在視覺或聽覺方面,都須要觀影者自行投入其中,去發掘那未在言語中被提及的事物⋯⋯」於是,這篇文章結束於意味深長的沈默:「這是一篇影評再怎麼述說也無法帶給讀者的東西。」

 

  雖然這篇影評似乎導向自我否定的結論,但我認為這敏銳地反映出當代觀影的轉變。在今天,電影的觀賞越來越個人化、私密化,只需要獨自打開電腦螢幕就能進行。電影史的進程彷彿變換了軌道,從盧米埃的大眾戲院轉向愛迪生的單人機台,觀影成為了個人面對黑鏡螢幕的攬鏡自照。在這個過程中,Netflix等串流平台無疑是重要推手(動畫片正好也是Netflix的主力之一)。

 

  隨著電影的定義出現變化,影評的意義自然也有所改變。面對串流平台上的電影作品,公開的評價方式變得不再成立,票房、獎項與評分都逐漸失去效力。在這裡,唯一的量化標準只有匹配程度:「98%適合您」。沒有所謂100分的電影(自然也沒有100分的影評),只有每個人「遇見100%的電影」這樣獨一無二的機遇。不過,一旦這種私密的經驗在網路上公開,又時常能夠引起眾人的共鳴⋯⋯

 

  在這個原子化的時代,公共性的評論會產生什麼樣的轉變?新的觀影模式是否會創造出新型態的影評?新的影像,新的媒介,一切都懸而未決,有待新人們持續探索話語的邊界。

 

 

更多本次比賽資訊請見活動官網:

MPLUS全國青少年評論文學獎-Taiwan Review Awards

你可能會喜歡

想像一個沒有家事的未來:科幻先生海萊因的《夏之門》

【全國評論文學獎|書籍類首獎】楊劭楷:《責任與判斷》

【青少年評論文學獎|電影類佳選】韋晢:《蹺課天才》

【第二屆青少年評論文學獎】推薦書籍清單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