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無法控制自己墜入愛河

韋恩博士認為狗擁有一種獨特的「跨越物種的大愛」。 

 文|Mumu Dylan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專門研究犬科行為的心理學家克萊夫‧韋恩(Clive Wynne)在新書《狗就是愛:你的狗為何與如何愛你》(Dog Is Love: Why and How Your Dog Loves You)延伸論述了狗的特別之處——不是牠們有多聰明,而是有多友善。韋恩博士的理論表示,狗在演化過程所發生的基因變化,解釋了狗為何能與其他物種相處融洽。

 

  沒有人質疑狗的社會性,但韋恩博士並不同意「狗對人類具有特殊的理解和交流能力」的科學觀點,而是認為狗擁有一種獨特的「跨越物種的大愛」。

 

  杜克大學犬科認知中心創立者、研究犬科行為的演化人類學家布萊恩‧黑爾(Brian Hare)博士在2013年出版的《狗的天賦》(The Genius of Dogs)也講述了狗的心理和思維,但大部分強調在思維方面。

 

  當談到狗的思維能力的重要性時,韋恩博士的觀點與黑爾博士相反:黑爾博士認為狗的思維能力是牠們與人類連結的核心;韋恩博士則認為狗之所以能在人類社會立足,是因為牠們的大愛可與其他物種建立連結,而不只侷限在人類。如果狗和羊生活在一起,牠會喜歡羊;如果狗和山羊生活在一起,牠會喜歡山羊;所以當狗和人生活時,自然喜歡了人。

 

  主流理論相信(儘管事實已經不得而知),一些現已滅絕的狼在15,000年前或更早的時候依附於人類社會,因為人類有很多好吃的剩飯剩菜。人類顯然也喜歡這些不請自來的狼,最終開始控制其繁殖,並讓牠們睡在床邊。

 

  就像韋恩博士在國際犬類科學會議上所說,狗在演化過程中順利發展,但狼就不一樣,他說:「在這個星球上,每倖存一隻狼,就至少有3000隻狗存活。另一方面,沒有人會逼狼穿上愚蠢的萬聖節扮裝。」

 

狗和狼在友善方面毫無可比較性。

 

  韋恩博士在21世紀初開始對狗進行研究時,他的一項實驗是對黑爾博士的研究進行後續驗證,黑爾博士先前得出的結論是「狗比狼或其他動物更善於遵循人類指示,也可以說狗比任何動物都更遵循人類指示」。

 

  韋恩和俄勒岡州立大學的動物行為學家莫尼克‧尤德爾(Monique Udell)原本希望能證實黑爾博士的結論。他們選擇研究印第安那州拉斐特狼公園,一群由人工飼養與社會化的狼。但韋恩博士發現,狼和寵物狗同樣善於遵循人類指示。

 

  黑爾博士和同事則對這些實驗是否具有可比較性提出質疑,他們堅信狗「天生」就有遵循人類指示的能力,而狼需要給予特別的關注才會遵循人類指示。爭論仍在繼續。

 

  韋恩博士論證的第二部分與狗的社會性有關。毫無疑問,狗與人類的密切聯繫是其他犬科動物所沒有的。韋恩博士詳述了一項實驗顯示,14周以前的小狗只要每天花90分鐘與人類相處並持續一周,牠們就會變得社會化,而且與人類相處得很自在。

 

  假如狗在幼年時沒有與人接觸,牠們就會跟其他野生動物一樣對人類產生戒心。狼確實不容易社會化,當牠們還是幼狼的時候,需要在數周時間內每天無時無刻接觸人類,才能變得更「容忍」人類,但永遠不會變成像狗那麼友善。

 

  整體來說,狗和狼在友善方面毫無可比較性。

 

如果可以自由選擇,有些狗更喜歡主人而非食物。

 

  埃默里大學的神經經濟學家葛列格里‧伯恩斯(Gregory Berns)也被動物研究所吸引,因為他想瞭解自己養的狗在想什麼,於是他利用磁共振成像觀察了狗的大腦活動。

 

  他的發現之一是當狗聽見主人聲音時,大腦的活躍區塊與人類喜歡某人或某事時的活躍區塊相同。例如透過觀察狗的大腦,他發現根據獎賞中樞的啟動情況,狗喜歡讚美就像喜歡熱狗那樣。伯恩斯博士在磁共振成像之外的測試還發現,如果可以自由選擇,有些狗更喜歡主人而非食物。

 

  他認為狗的「超社會性」使牠們具有特殊的認知能力,他說:「很難證明狗在認知任務方面有何過人之處。但真正困難的點在於,究竟哪些歸類為認知功能,那些又是情感功能。」

 

  巴納德學院犬科認知實驗室的負責人亞歷山卓‧霍洛維茨(Alexandra Horowitz)也很關注這個問題,她在著作中簡要地談到了愛的問題。她指出狗有感情無庸置疑,但她也提醒這些情感與人類情感肯定不一樣,她寫道:「就我們所知,狗的情感體驗遠比我們複雜。」

 

  儘管這些情感的複雜性目前還不得而知,但韋恩博士認為,這些情感的強度和觸發容易程度,已經深植在狗的基因組裡。他與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家布麗姬‧馮霍爾特(Bridgett von Holdt)的研究發現了這點,馮霍爾特與研究團隊在狗的身上發現一種跟人類的罕見遺傳疾病「威廉氏症候群」(Williams-Beuren syndrome)有關的基因,該症候群的症狀之一是對周遭無差別的過度友善。韋恩博士和尤德爾博士與馮霍爾特博士在隨後一項關於狼和狗的研究中,將行為與基因連結起來。他們得出的結論認為,正因狗擁有與威廉氏症候群相關的基因,成為狗比狼還友善的基礎。

 

  他們推測,人類可能在數千年的馴化過程中選擇較為友善的狗,而這些友善的狗都帶有這種與威廉氏症候群有關的基因。其他科學家對此持謹慎態度,認為這項研究提出了一個需要更多研究證明的有趣假設。

 

幼犬在夠小的時候跟其他物種相處,也會與該物種形成緊密牢固的聯繫。

 

  不管是否與基因有關,人類似乎把狗塑造成對其他物種也友好的模樣。顯然,幼犬在夠小的時候跟其他物種相處,也會與該物種形成緊密牢固的聯繫。

 

  當然,這個說法尚未對所有物種進行測試,但至少對部分物種來說是這樣。牧羊犬跟羊群朝夕相處,守護者牠們。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山羊身上,或是一些意想不到的動物,例如企鵝。

 

  韋恩博士說:「狗擁有一種反常的意願,牠們心甘情願地跟幾乎所有遇見的事物建立強烈的情感連結,而且一生都是如此。除此之外,他們還有跟陌生人互動的意願與興趣。」

 

  狗狗這種寬廣的大愛或高度社會性是何時與如何演化而來還有待探討,韋恩博士的理論假設:在15,000多年前,一些古老的狼開始跟人類接觸馴化成狗。隨後人類開始在定居點生活,在大約8,000年前從事農耕,人類因為友善的關係開始繁殖狗,導致了霍洛維茨博士所發現的基因差異。幸運的話,未來對現代和古代狗的DNA研究,或許能夠證明他的理論正確。

 

  韋恩博士對自己養的狗開玩笑地說:「狗想跟我們互動並不奇怪,奇怪的是他們想跟我們交朋友,對吧?」

 

 

參考報導:New York Times

 

 

你可能會喜歡

你的注意力更像是濾鏡,而非聚光燈

彼得兔作者波特小姐未曾出版的作品將重見天日

中世紀歐洲人怎麼幫愛貓取名字?

指兔為魚?家兔馴化的傳說似乎有些可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