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草車與奴隸船之外──《藝術家對決:透納v.s康斯塔伯》

種種相近的條件使透納與康斯塔伯成為藝術史上「瑜亮情結」的最佳代表之一。

 

「就像是烹調羊肉,你不覺得應該根據時間或內容,來變化繪畫的主題嗎?就像是擺盤時,可以把羊肉放在盤子的旁邊、上面甚至底下?」費雪說道。

然而,面對摯友的建議,畫家康斯塔伯僅僅回覆:「謝謝你,我心領了,但我認為繪畫主題就像是釘釘子,我只在乎釘子是否釘進對的位置。」

 

  以懷舊的鄉間風情繪畫而聞名於世的19世紀畫家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1776-1837),可謂是英國最富盛名的藝術家之一;而同樣以風景主題畫作活躍於當時藝壇的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經常是藝術愛好者相提並論的兩位畫家,種種相近的條件使他們成為藝術史上「瑜亮情結」的最佳代表之一。在2020年1月佳映娛樂推出的影集「藝術家對決」系列中,當然不會錯過這對特別的藝術家組合,而透過他們看似互不相干卻又默默較勁的藝術人生,對照出兩位極富天份卻也各自戮力於創造工程的畫家,截然不同的生命際遇。

 

  藝術家的生平故事,彷彿總帶有浪漫或戲劇的色彩,這也許是因為創作這個行為所具有的奇妙特質──永遠沒人能夠真正理解那些精彩絕倫的靈感來源──即便是創作者本人,也經常宣稱是那些想法自己來到眼前,而自己只是接收訊息並且實踐的媒介。這些難以為人所知的創作過程,往往為藝術蒙上了神祕的面紗,也造成了與生俱來的陌生感覺,然而追根究柢,藝術品仍然是人類的產物,而包括藝術家在內的所有人,都擁有相通的人性;換言之,無論是崇高或深奧,藝術品和藝術家都不曾偏離「人」的軌道,而應該是能夠被絕大多數的人們閱讀和理解。

 

你可以把它當作是兼具娛樂性與一定程度知識性的獨立影集。

 

  在這樣的前提下,「藝術家對決」系列無疑是大眾影迷與看似嚴肅的藝術史之間一條令人愉快的捷徑──毋需專業的美術史背景,甚至不用非常熟悉所談論的藝術家作品──你可以把它當作是兼具娛樂性與一定程度知識性的獨立影集,但與虛構的劇集唯一的不同是:這些可能具有勵志、荒謬、悲傷或遺憾的情節真有所本,以主角完全沒有現身的敘事形式,透過他者的撰述與詮釋(包括當代的藝術史學者、藝術家、修復師、藝術評論人以及普羅大眾),共同敘述出那些生動而鮮活的往事。

 

  穿插了現實的風景、人們的口述、藝術家的作品以及導演活潑的畫面設計,「藝術家對決」傳達的是深入淺出的藝術家生命故事;「對決」只是某種影像敘事的張力,真正動人的是關於那些創作者性格、際遇以及面臨生命關鍵時刻的抉擇。康斯塔伯與透納,在認知中就是兩位的19世紀的英國風景畫家,他們終其一生的藝術成就,對於人類浩瀚的歷史來說,或許就是藝術史教科書上一段平鋪直述的文字,而對他們兩人的繪畫風格,也僅僅就是〈乾草車〉(The Hay Wain)和〈奴隸船〉(The Slave Ship);然而一旦穿透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你就會發現那些隱匿在細微處的人性與命運,是如何同樣公平地發生在被人們視為天才的藝術家身上,而其遭遇,也因此激發或消磨更多的鬥志和創造力。

 

那些隱匿在細微處的人性與命運,公平地發生在被人們視為天才的藝術家身上。

 

  我想起透納和康斯塔伯,這兩位暗地較勁了大半生的傑出畫家,早早獲得倫敦皇家藝術學院肯定的透納,在康斯塔伯努力了幾乎整個藝術生涯後,終於在52歲那年成為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的院士時,親自前往康斯塔伯的家中向他致意,祝賀這位多年來藝術上可敬的對手。藝術潮流總會與時變化,然而真正撼動人心的,終究是那些人性裡的真摯和相惜。

 

  研究康斯塔伯多年的美術史學者和策展人萊爾斯(Anne Lyles)在《藝術家對決:透納v.s康斯塔伯》從藝術家和友人的書信文件中,敘述了本文開頭的小故事,用以佐證康斯塔伯對於風景做為繪畫主題的堅持。鏡頭裡的萊爾斯在說故事時忍不住地笑了,彷彿在分享自己鄰居或是朋友的趣事──藝術之於觀眾,從來都不該只是千里之外遙遠相望,而是親密的近身接觸,而「藝術家對決」的系列,談的正是藝術天才們這種在創作之路上亦敵亦友的另類陪伴。

 

 

影集資訊

想映電影院|《藝術家對決:透納 vs 康斯塔伯》The Antagonists: Rivalry in Art - Turner vs Constable

《藝術家對決》為想映電影院獨家串流之迷你影集,包含米開朗基羅 v.s達文西、梵谷 v.s 高更、諾爾德 v.s 利伯曼、卡拉瓦喬 v.s 巴里歐內、透納 v.s康斯塔伯,共五集。

 

你可能會喜歡

小羊也是千百個不願意:《血之秘史》

極度恐怖時光中的愛情:在荷蘭納粹中轉營裡結婚的人們

高更其實沒有在大溪地渡假:《高更:愛在他鄉》

不在論術而在取心:《真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