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宗教全部滅亡的海上反烏托邦中──專訪《華龍之宮》上田早夕里

 《華龍之宮》中文版書封。

 

文|獨步文化編輯部

 

  《華龍之宮》是日本二十一世紀十分重要的壯麗海洋科幻小說,也是新生代女性作家上田早夕里的代表大作,摘下第三十二回日本科幻大獎。故事以海水上升淹沒陸地的末日時代為背景,描繪渴望生存的人類改造自身基因,將生存空間拓展向大海,演化出居住在海洋的海上民與陸地上的陸上民,試圖在艱困環境中生存,卻依然面臨「種族滅絕」的災難。

 

  故事敘述著人類必然會死的終結,然而對在阪神大地震喪失親人的上田早夕里來講,這無疑是一部象徵「希望」的作品,對她來說,書寫人們如何面對災難,並將自己對災難的思索編織其中,是她一生的課題。藉由科幻小說來啟發甚至挑釁讀者,希望讀者關心社會議題,淬煉深度思考,也渴望這些故事可以協助民眾選擇政府的領導人時,能站在幫助國家及地球的角度找到最適合的人選──懷著如此期盼的她,將祝福和意圖羅織進《華龍之宮》。

 

  故事中除了對現實的精采詰問,也充滿著令人悸動的獨特世界觀,如同她在書中的後記所述:「我長年嚮往海洋世界,感動於地球及生命的不可思議,對人類、其他種類智慧體及機械的共生關係懷有理想……這部作品中也充滿了這些藉由科幻形式表現的浪漫主義。我希望這些浪漫情懷留在讀者心中。或許,當我們在面對殘酷的生存現實時,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將成為最強大的反擊武器。」她創造出不同模樣的人類、人工智慧體、還有各種不可思議的生態。這次有幸跨海訪談上田早夕里,邀請她深入談談這部精采的海洋科幻作品。

 

  《華龍之宮》的科技與幻想

 

  不少科幻小說都在描寫人類探索太空,但老師很不一樣,《華龍之宮》選擇海洋當故事主題,可否多談談這方面呢?

 

  我也寫了一些和宇宙有關的科幻短篇,將宇宙當舞台來創作非常快樂。

  我會在《華龍之宮》中將海洋視為重點,是因為當以「生命」為主題時,海洋是絕佳環境。海洋裡很多在陸地上見不到的獨特生物,我們活在陸地,海洋就像宇宙,是全新的世界,海洋也是孕育原始生命的場所。在我的想像中,研究海洋其實也和研究地球之外的生命體相繫在一起。此外,我有一度非常喜歡潛水,潛入水中游泳的感受宛如太空中的失重感。這也是我覺得海洋雖然在地球上卻和宇宙相似的原因。

 

  老師在《華龍之宮》切入人工智慧的角度十分有意思,創造出協助陸上民智能發展的AI──助理智慧體,故事也不糾結「AI有人性嗎?是否會取代人類嗎?」選擇這種描繪方式的理由是什麼呢?

 

  所謂AI,我認為是人類發明中非常方便的工具之一,與其他科學技術沒有差別。它是工具,無法像人類一樣有人性,因此AI會取代人類是不成立的。可是,和其他技術一樣,我們不能否定它是經由人類製造且擁有成為人類最有力夥伴的可能性。我也希望科學技術自始至終的目標都是增進人類福祉。

 

  當然,實際上現實有許多失敗的科學運用方式。根據時代不同,科學也會出現大錯特錯的使用方法,甚至成了戰爭的工具;政府如果不慎,科學也可能是奪走國民自由與尊嚴的工具。然而AI也相同,根據使用方式不同,同樣會產生等同於戰爭的危險性。儘管如此,我認為人類不應該放棄使人們獲得幸福的科學型態。我希望藉由故事探索科學帶給人們幸福的可能性。

 

  承上,老師選擇的書寫視角之一甚至是並非人類的助理智慧體,這是為什麼?這樣的寫作有什麼有趣或困難的地方?

 

  我希望有更多讀者來閱讀這部作品,所以選擇用第一人稱創作,方便不常閱讀科幻的讀者也能好好理解科幻小說的世界。當我們利用助理智慧體的視角來看待人類時,會發現人類角色認為是常識而不小心忽略的小地方,能站在不同視角來重新獲得嶄新解釋。我認為這比人類來說故事還要容易理解內容,也能讓讀者親自體驗世界觀。不過,因為第一人稱能描述的世界有限,所以我加入第三人稱並均等地交錯描寫。現代小說中,交替用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的故事並不少見,描寫時覺得非常快樂,不曾感受到困難。

 

  從《華龍之宮》看科學倫理及宗教

 

  故事中有一個有趣處,人類運用科技創造分子機器積極介入食物鏈,改變生態,也改造自己基因,但好像沒有去直接改造其他生物(比如畜牧動物)來適應環境,方便人類食用,為什麼呢?在這種人類「改造生態」的手段上,您是怎麼想的?

 

  畜牧業其實非常消耗成本與人力。因此《華龍之宮》中,人工營養食品是日常生活主食。它易於生產,且能獲得比畜牧業還要低成本的高質量營養。也或許因為人們只能吃這類食物,與現代的我們不同,享用「美食」變成一種非常奢侈與有價值的行為。同時,在《華龍之宮》的世界,海洋生物很容易變異,他們不能從海洋中有效率地獲取食用生物。然而,增加現有生物的數量極為容易,他們的技術都是解決這項問題而存在吧。

 

  人類的「生態改造」攸關科學倫理。我認為,科學的倫理界線之所以被維持,是因為世界處於和平狀態,倘若人類社會被危機所迫,科學倫理一定會立即被拋棄。比如,戰爭就是典型的例子,許多歷史事實都證明了這一點。在那樣的時代,技術的有無比道德更是優先。我預計在全球環境劇變下,現在的人類都會選擇著手改造生態吧。

 

  《華龍之宮》面臨種族滅絕危機,但故事中沒出現「宗教」或類似「宗教」的組織或概念,陸上民人民似乎都相信政府或和民間組織合作,一部分海上民哲學則是「聽天由命」,人們寄託對象都非神或靈,不知道老師創作時怎麼想呢?關於科幻小說中出現「宗教」,老師怎麼看呢?

 

  關於宗教,我在《華龍之宮》的續篇《深紅碑文》略有提及。如果《華龍之宮》在台灣受到大家喜愛,說不定續篇《深紅的碑文》也能被翻譯!如果讀者有興趣,歡迎寄信至出版社,期盼他們代理續篇。如果想知道我對宗教的想法,讀了《深紅碑文》肯定就能明白。

 

  從日本人立場來思考,海上民的哲學其實和宗教相同。「聽天由命」的價值觀背後即意味著,大多數日本人都相信神明善意守護世間萬物,而這樣的概念通常會透過「太陽」顯現。日本有一句老話「即使你認為沒有人會發現,但太陽其實一直注視著你的行為(也就是說,如果你做了壞事,一定會被他人發現且制裁)」。在如此脈絡中,「太陽」的概念等同於上帝。另一方面,科幻小說的功能之一是考察人類活動,將宗教視作題材很自然。不過,作品即使沒有宗教元素還是可以成立,這取決於故事主題和作者思維。日本也有許多思考著宗教元素來創作的作家,其中也有很多反例,每個人都按自己方針在創作。

 

  我個人覺得,即使在一個現有宗教全部滅亡的世界中,在最小「個人」單位上仍有信仰。我認為宗教的最小形式,其實就是個人的思想。

 

  《華龍之宮》對性別的期許與反抗

 

  這本書得了以性別為選書主題的「Sense of Gender」獎,可否談談這對老師的意義?《華龍之宮》藉由人物名字來呈現婚姻及性向,十分獨特,關於這部分老師怎麼想呢?

 

  入圍「Sense of Gender」獎的作品各式各樣,但我仍不大明白為何自己的故事會獲獎。也許是我在作品中處理性別的方式剛好吸引了審查員。我很不滿現實社會中的性別和性向歧視,在我的作品中,我希望讓人們自由思考性別和性向。這裡的自由的含義是指,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建立一種社會型態,既維護每個人價值觀,同時不侵犯他人人權。

 

  因此,我首先設計不會對性別與性向差別待遇的社會,其中一種手段就是利用人物的中間名來表達性別和性向特性(註:故事中的人物會以中間名來展現出自身性向、性別及是否選擇婚姻)。當然,即便在這種世界觀中,人們在到達這個社會形態前,各種問題終將會湧出水面,促使社會進行議論。但首先我想試圖描寫出沒有性別歧視的理想世界,藉此來反思我們在現實世界中該如何實踐(或是選擇其他方法),我認為這將幫助我們在現實社會中進行思索。

 

  《華龍之宮》中有許多堅強且生命歷程獨特的女性,尤其是海上民的團長月染,老師在書寫月染這樣一名女性角色時,有特別注意的地方嗎?華龍的故事背景在未來,對照於我們當代,老師可否多談談描寫女性處境時的想法?對現代的期盼又是什麼呢?

 

  現實中,社會對於女性的壓迫仍舊存在。我希望故事中的女性擁有自由。隨著故事中的女性角色有愈來愈多自由的表現,也許就能讓這樣的思考模式在現實社會變得理所當然吧。我感受到這種趨勢正在全球活躍著。新的文學風格想必也會陸續誕生。

 

  承上,男性角色呢?對於應該「沒有性別」的AI角色,又是怎麼想呢?

 

  男性與女性一樣被強大的社會規範約束。一般來說,他們會受到有強大地位與掌握權力的同性──比如公司主管和父權體制的壓迫,其中也會有支配性比較強的女性,這使他們面臨不同類型的異性壓力,這些狀況都可能讓男性產生不自由與痛苦。在極端情況下,人權會被剝奪。因此,我的作品中不只是女性角色,我也試圖描繪出自由做自己的男性。而這些角色中,雖然也有過於偏離社會規範而自取滅亡的人,但我的想法是這遠比承受壓迫而壓抑自己的情感來得更好。

 

  關於AI方面,AI沒有性別,但人類使用工具時產生移情並賦予其性別的情況十分常見。例如,在不少男性科幻小說作家的作品中,服務男性的AI祕書多會被描繪成年輕女性形象──我不認為這是錯誤。我的作品也有這種類型的AI,而我認為賦予AI何種性別是個人自由。但同時很期盼更多種類的AI存在,因此我在《華龍之宮》中積極讓男性型和動物型AI登場。倘若未來社會中也普遍存在AI助理,屆時一定會有更多不同類型誕生,甚至也可能選擇非生物型的AI。

 

  最後──《華龍之宮》的創作及未來

 

  《華龍之宮》是上田早夕里生涯中關鍵的創作,也是她壯麗恢弘的「海洋編年史」系列創作中的「起點」,《華龍之宮》續集《深紅碑文》則描繪著人類歷史的「終點」。從人類之始到人類的滅絕,這段時光之間的點點片段,點綴著她已經執筆或正在執筆的其他中短篇創作。

 

  上田早夕里提到,她讀過的所有書籍都是造就自己從事作家工作的基礎,因此對每部作品都抱持感謝之意。撰寫科幻小說時需要全方位的知識,因此必須閱讀所有類型的小說,並在這個基礎上,閱讀其他相關科學和歷史方面等專業書籍。觀看電影和漫畫也是能夠培育自己想像力的一種方式。在現實社會中的體驗及取材也都反映到個人的作品上。這些全都是其創作的基礎,並以此讓作品誕生。或許這也說明了為何上田早夕里的作品充滿幻想文學的浪漫,卻能從故事的深厚底蘊裡一窺殘酷現實的映照,令人不禁相信,即使是虛構的故事,也確切能為現實的人們帶來抵抗困境的力量。

 

  關於「海洋編年史」的創作仍未停止,上田早夕里期許作品跨越時代與國家傳遞給讀者,帶來樂趣,成為治癒現實疲勞的良藥,也期盼這部作品可以引發讀者反思,也如同作家的期盼:希望讀者願意喜愛這部作品,讓出版社將續集《深紅碑文》帶到各位讀者的面前。

 

《華龍之宮》中文版書封。

書籍資訊

書名:《華龍之宮》 華竜の宮

作者:上田早夕里

出版:獨步文化

日期:2020

[TAAZE] [博客來]

 

你可能會喜歡

釣田邦子:改寫漫畫史的女性藝術家

回憶是唯一真實的資產:《我們一無所有》

吉凶難測的雲霄飛車:伊恩.克蕭《激盪時代》

怪醫豪斯醫學顧問麗莎‧山德斯的冒險實錄:《醫生我到底怎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