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軌道君(궤도)
譯|陳曉菁
看到眼前的異性,內心小鹿亂撞,我想誰都有這樣的經驗吧?不過人是一種相當精明的動物,在原始本能產生的悸動鎮靜下來後,就會開始考慮將來的事。「這個人真的很好嗎?」「如果我告白,他會接受嗎?」「他會喜歡我嗎?」「他會不會跟我結婚?」「他是適合結婚的對象嗎?」「以後會不會出現更好的人?」當各種各樣的問題無意識地蹦出、當你正煩惱這些無解的問題,通常此時這位條件相當優秀的異性,會像看到綠燈亮起時毫不猶豫地衝出、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與別人墜入愛河。
我想不管是誰,應該都有為愛吃盡苦頭的經驗。如果真的想不起來,你可能是連為愛所苦都沒有機會的可憐人,或是極度正向思考的超級樂天派。在電影《星際效應》中,認為只有重力和愛情是能超越時空的力量。一提到重力,不得不提到廣義相對論,但戀愛的困難卻不亞於它。面對如此難的問題,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科學!
科學是愛多管閒事的朋友,話雖這麼說,不代表它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只是它會丟出各種相關的好問題,用最高機率找出最接近核心的答案。現在,讓我們把值得探討的優秀問題列出來:
1. 我的理想對象在哪裡?
2. 我的戀愛對象究竟有多好?
3. 何時才能遇到人生中最完美的人?
讓我們從第一個問題開始慢慢解決。你可以用科學方法,找出理想對象在哪裡嗎?每個人的喜好都不一樣,這項挑戰並不簡單。不過別擔心,科學家面臨的挑戰,往往是艱難的狀況。看著漫無目的飄浮的雲彩,可以預測天氣好壞;也可從一些看似無關的因果關係中,分析股票趨勢或支持率變化。只要努力一點,似乎就能找到理想對象。請不要誤會,我並不是在幫你安排相親。找到另一半只是機率問題。
寂寞的母胎單身的英國經濟學者彼得·巴克斯(Peter Backus)沒有女朋友,朋友都知道原因出在哪,他自己卻不明白。所以決定計算在他的居住地英國,究竟有多少適合他的理想對象。經過一番思考,終於想出一個假說:「找到真命天女和在銀河系發現外星人的機率相差無幾」。於是,他使用一九六〇年代由法蘭克·德雷克(Frank Donald Drake)博士提出的「德雷克公式」(Drake equation)。這是什麼?簡單說,就是一種可以「預測出宇宙中能與我們通信的外星人數量」的公式。透過這個公式,彼得計算出英國有可能與自己發展出戀情的女性人數,所以也被稱為「約會公式」:
我居住地的人口數→其中異性的比率→
在路上相遇的機率→年紀相仿的機率→
教育環境相似的機率→感受到對方魅力的機率→
屆時還活著的機率。
真有這麼一回事?上述內容甚至出現在某篇論文中。為了取信於人,現在我們來計算一下。有一名住在首爾的適婚男性,假設首爾的人口為一千萬,其中百分之五十是女性。隨著男子上下班的方式和路線不同,在路上與異性相遇的機率也有所改變。若先暫定機率為百分之一,對象立刻減少至五萬人。由於必須遇到同為適婚期的女性,若把對象的年齡設定在一到一百歲,有百分之十五的人符合條件。另外,相似的教育環境機率設定為百分之一,感受到對方魅力的機率為百分之五,相遇前還活著的機率為百分之十。上述條件加以計算,結果只有零個人可以與這位男子展開戀情。令人惋惜的是,這數值竟然連一個人都不到。
現在總算明白了,我的理想對象原來連構成一個完整的人都有困難,理想對象終究只是場遙不可及的夢。當然,世界上一定有人克服重重難關,最終遇到完美的對象。就像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外星人,若你已經領悟到理想對象可遇不可求,我們就繼續討論下一個問題吧!
關於第二個問題「自己的戀愛對象究竟有多好?」我本來以為會得到相當客觀的答案,其實並不然。簡單說,這個題目是要了解交往對象的綜合評價分數,以最客觀的個人資料(包括年齡、外貌、身高、財產、收入、職業、學歷、家庭環境、人脈和宗教等)為基礎,進行等級評價的婚仲公司,對此也有很多曲解部分,無法隨意對外公開。為解決這些疑惑,很多人會將自己的煩惱匿名張貼在網路留言版,像是:「你們覺得我的男朋友如何?」「我可以跟這個女人結婚嗎?」等。從網友答覆的情況來看,似乎有意透過集體的智慧,來降低主觀的意見,以獲得更客觀的答案。
這並非針對第二個問題來進行科學評分,嚴格說來,這是為了解決第三個問題,而必須執行的過程。想知道人生中最完美的人何時會出現?你就要對「最完美的人」下最明確的定義。「最完美的人」指的是在綜合評價獲得最高分的人。如前所言,這個分數不夠客觀,只能從個人觀點出發,就對方身上的各項特質給予適當分數。
俗話說:「壞的不去,好的不來」。雖然這句話可解釋為好幾種涵義,但這裡用來表示:與綜合評價零分的人分手後,就會遇到一百分的完美人選。這句話口耳相傳至今,現在,我想從更科學的角度來解讀。
根據個人心態和機會,達成的目標不同,事情也有所改變,但大致可從經驗推論而出:「一個人的一生中,大概會交往幾位異性(或同性)?」舉例來說,假設你是談戀愛比較長久的人,一旦與某人交往,至少維持二年以上。若把二十歲到三十歲視為戀愛最佳時期,這輩子大概可以談十場戀愛(若換對象的速度比較快,就能談更多場戀愛)。好的,目前在十場戀愛中,綜合評價分數最高的人,就是你該考慮安定下來的對象。
何時該是最後一場戀愛呢?我們先假設一下。哪怕只是開玩笑,一旦宣布分手,你們就再也回不去了。當你和第一個人分手,遇到了第二個對象,此時你才突然發覺前一個戀人多美好,可惜時間永遠無法倒流。當然,也有人開始懺悔過去的傲慢,復合後反而順利交往的人,暫且排除這種情況。在你選擇和第五個人定下來的瞬間,就沒有機會見到第六號到第十號對象,做夢也別想。你和這些對象之間的可能性全部灰飛煙滅。這是理所當然,既然沒有機會相見,你永遠無法得知這些人的分數。
假設到此為止,現在只要可以確認,何時停止戀愛才最有效率,就足夠了。此時可以派上用場的理論正是:「最佳停止理論」。這個理論常用於統計學與決策理論,而且也廣泛用於招聘秘書或新入職員等各式各樣的場合。最佳停止理論告訴我們,必須在什麼時候停下來,才能停留在最佳狀態。只要優雅地使用數學,找出這輩子最完美的另一半、並與他結婚的最佳機率即可。
每個人要交往的對象,或總共交往的人數都不一樣。如果無限增加以後要交往的對象數量,簡簡單單就能得到最佳數值,這個數值是1/e(e = 二點七一八二八……就此省略)。依據這個公式計算,意味著今後要交往的人數中,超過百分之三十六點八之後,才能停在最適當的地方。其實不需想得太複雜,舉例來說:假設某個人這輩子跟十個人談過戀愛,雖然令人惋惜,但其中至少有三個人,絕對不會讓人萌生結婚的念頭。我們以第三者的角度冷靜觀察,試著比較他們各自得到的綜合評價分數,然後記住最高分的人是幾分。之後,只要出現分數比他高的人,即便只有一分之差,就是穩定下來的時候了。如此一來,你有相當高的機率,可以選出全體十名中,綜合評價分數最高的人。
當然,這個理論存在兩個盲點:第一,得分最高的人集中在前三次戀愛時,這種情況下,在十次戀愛全部結束之前,誰也無法做出選擇。因為不管怎麼等待,都不會出現比前三次得分更高的對象。最後,你也許只能一面回憶前三場戀愛、一面度過寂寞的晚年。第二個盲點則完全相反,如果分數最差的對象全聚集在戀愛初期,根據最佳停止理論,由於分數差距不大,最後你只能勉為其難,選擇分數略高的第四位對象。每人要求不同,或許你能得到幸福,但考量到之後會出現分數更高的理想對象,也不能保證你得到的就是最佳結果。
至今為止所談的一切,前提必須建立在,戀愛或結婚的主導權是掌握在你手上,這些事情才有可能發生。至於對方是否中意你、是否張開雙臂歡迎你的求婚等,都是未知數。或許你只能學到一個教訓,那就是:向科學家學習如何談戀愛,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
補充說明:再怎麼說,理想對象也只是理想對象。無論你覺得西裝有多帥氣,你也無法穿西裝躺在床上睡覺。若要比喻,結婚並不是派對禮服或舞台服裝,而是一種選擇適合自己日常服裝的過程。所以比起西裝或禮服般的對象,奉勸各位還是選擇像睡衣一樣的對象定下來吧!我的意思是,請你不要過度執著於綜合評價分數這回事。
書籍資訊
書名:《你也被唬弄了嗎?20個最容易被誤解的科普知識》 궤도의 과학 허세 : 아는 척 하기 좋은 실전 과학 지식
作者:軌道君(궤도)
出版:台灣商務
日期: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