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興地玩,今晚打爆你老婆:《隨機試驗》與控制犯罪

《隨機試驗》中文版書封。

 

文|Andrew Leigh

譯|向淑容、葉品岑

 

  坎培拉郊區有一棟房屋成了連續竊盜的目標。這戶人家第六度被人從窗戶闖入,偷走家中九歲兒子房間裡的物品。不過這次小偷被逮個正著,是隔壁人家的九歲男孩—當時他拿著一個枕頭套,裡面裝滿樂高積木。

 

  員警拉莫斯(Rudi Lammers)獲報到現場時,決定不要只按照平常處理少年犯的程序辦案。反之,他和兩個九歲男孩坐下來,然後問受害者:「你覺得我們應該怎麼做?」

 

  答案令他很驚訝。受害者從枕頭套裡倒出一半的樂高積木,把剩下的給了小偷。然後他說:「只要你想玩樂高,就過來玩吧。可是你能不能從前門進來?因為每次你從窗戶進來,我爸都很生氣。」

 

  數十年後,拉莫斯在坎培拉的一家俱樂部遇到一個男人上前在他耳邊低語:「你知道我是誰嗎?我是那個樂高男孩。那次的事改變了我的人生。」先前那個小小偷從那次之後便不再偷竊,現在經營一家建設公司。

 

  當時拉莫斯是以非正規的方式實行「修復式司法協商」—將犯案者與被害人集合起來,討論犯案者該如何修補自己造成的傷害。修復式司法在傳統社會相當常見,包括紐西蘭的毛利人,以及美洲和澳洲的原住民社會。從一九八○年代開始,犯罪學家便主張修復式司法會引發羞愧感與補償心態,可能比罰金或刑期更能遏制犯罪。但是修復式司法剛開始實施時,許多人認為它很愚蠢,或者太溫和。

 

  一九九○年代後期開始,印第安納波利斯、倫敦與坎培拉這些特質各異的地方都在進行實驗,把罪犯隨機送入修復式司法或傳統司法程序。某些案件種類—例如家暴或詐欺—不適用修復式司法,不過這些實驗涵蓋其他罪行,範圍相當廣,包括侵犯人身、強盜與汽車偷竊。

 

  研究者整合來自世界各地的十個修復式司法實驗結果(這個處理方式稱為後設分析),結論認為修復式司法確實能減少犯罪。經歷過修復式司法程序的罪犯,在接下來兩年中再度犯罪的比例明顯較低。社會因此得到的好處多於付出的成本。在倫敦的實驗裡,因犯罪減少而得到的收益,價值比實施修復性司法的成本高了十四倍。在一項令部分理論家感到意外的結果中,修復式司法似乎對遏制暴力犯罪特別有效。

 

  坎培拉的實驗結果顯示,修復式司法也幫助了被害人。相較於那些被隨機分配由法庭審理的案件,透過修復式司法處理案件的暴力犯罪受害者比較不擔心加害者會再度傷害他們。在修復式司法之下,受害者得到誠心道歉的機會也多了五倍。受害者也被問到如果他們有機會,是否會傷害加害者。在上法庭的案件中,將近半數的受害者後來說他們仍然想要報復;相較之下,以修復式司法處理的案件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受害者這樣說。許多犯罪行為的動機就是報復,所以這個結果意味修復式司法也許能幫助避免一報還一報的暴力循環。

 

  在刑事司法中,直覺想到的解決方式不一定能產出最好的結果。美國的暴力犯罪率自一九九○年代初期至今下降了一半。與此同時,入獄率卻幾乎翻倍,有將近百分之一的美國成年人在獄中服刑。未完成高中學業的黑人一生中會入獄的機率是三分之二。參議員布克(Cory Booker)曾在二○一五年指出:「目前受到刑事管束的非裔美國人,比一八五○年的奴隸總數還多。」

 

  隨機試驗能否同時促進降低犯罪率和入獄率?在本章裡,我要探討四種刑事司法實驗:防治、管制、懲戒、監獄。要創造一個犯罪和懲戒較少的社會,這些步驟每一個都必須做得正確。隨機試驗能幫我們達到目標嗎?

 

  ◆◆ 

 

  這種活動名叫「拳頭」。年輕男子分成兩人一組,其中一人拿到一顆高爾夫球,另一人則被告知要在三十秒內拿到那顆球。

 

  那些學生立刻開始又抓、又打、又扭。

 

  時間到之後,老師問他們為什麼沒有人直接開口向搭擋要球。「他不會給我的,」其中一個學生說。「他一定會覺得我是娘炮,」另一個學生這樣回答。

 

  然後老師轉向拿球的學生,問他們會怎麼回應禮貌的要求。「我會把球給出去,不過就是顆無聊的球罷了,」一個學生回答道。

 

  這些來自較貧窮內城區的年輕人正在參與一項犯罪防治計畫,名稱是「變成男人」。計畫的目標是讓青少年從不自覺地做出反應轉為謹慎思考,認知到在街頭混的正確策略,到了教室裡可能會是錯誤方法。舉例來說,一個高犯罪率社區的年輕男子如果對「手機給我」這類要求很順從的話,可能會被當成往後作案時容易下手的目標。相反的,如果同一個年輕男子在課堂上不聽老師的要求坐下,他可能會被學校停學。

 

  「變成男人」不會叫年輕人不要打架。有別於來自富裕郊區的小孩,在貧窮社區長大的青少年也許要表現得很強硬,才能保持安全。所以這個計畫的角色扮演活動會鼓勵青少年視情況選擇正確的反應方式。經過敵對幫派成員時,眼神接觸可以讓人送命,在求職面談時卻一定要有眼神接觸。以認知行為療法為基礎的「變成男人」旨在讓年輕人緩和下來,判斷情勢,並且謹慎選擇要順從、爭辯還是反擊。

 

  這個計畫有用嗎?從二○○九到二○一四年,芝加哥的研究者進行了兩項隨機試驗,把青少年隨機分配參加「變成男人」計畫或者課後體育活動。「變成男人」把逮捕情形大幅減少了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現在有部分研究者認為減少「自動性」(automaticity,年輕男性出於本能而猛烈攻擊的傾向)對於年輕男性生活的改善幅度,也許大過一般的學科補救及職業訓練計畫。阿蒙森高中的十二年級生艾丁森對「變成男人」計畫的總結是:「男孩會有問題。男人會找出辦法解決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認知行為療法在其他環境中似乎也有效果。在飽經戰亂的賴比瑞亞,研究者招募到將近一千名該國首都最暴力的男性,然後隨機提供其中一些人機會,讓他們完成一個減少自動性並提高自覺的短期課程。一年後,經歷過認知行為療法的男性販毒、偷竊或攜帶武器的比例都降低了。成效在進入第二項隨機實驗(領到二百美元現金)的人身上特別明顯。綜合來看,治療加上一筆一次性的補助金讓犯罪率從每年六六%降到了三○%。

 

  賴比瑞亞實驗其中一個令我喜歡的地方是,布拉特曼(Chris Blattman)和他的共同作者承認自己對實驗結果很訝異。那筆現金只支付一次,所以他們沒有預料到會對長期行為產生影響。研究團隊目前正在探索可以透過什麼方法來用暫時性的補助改變人的生活。

 

  這世界有許多我們不懂的地方,所以對實驗發現感到訝異是完全健康的事。其實,對於任何只根據理論或小規模觀察就宣稱知道什麼方法有用的人,我們都應該高度懷疑。經濟學家凱因斯(John Maynard Keynes)就曾經說過:「事實改變時,我也會改變想法。閣下,你會怎麼做?」

 

  幫助問題青少年避免犯罪的計畫,可以對他們的生命軌跡造成極大的影響。在芝加哥,被隨機分配得到八週暑期兼職工作的非裔美國高中生,犯下暴力罪行的比例低了四○%。這個效果在暑期工作結束後還持續超過一年。防治計畫發揮作用的話,不僅能挽救年輕人,讓他們免於揹著案底過一輩子,還能透過預防犯罪來免去受害者的痛苦與損失,並且為納稅人省下更多監禁的花費。

 

  ◆◆ 

 

  一九七○年代初期,密西根州有一家保齡球館推出一個廣告,標語是:「盡興地玩,今晚打爆你老婆。」這反映出家暴在當時被視為常態。受虐婦女經常被別人問:「你做了什麼惹他生氣?」社工力勸婦女留在有暴力傾向的男性身邊,說這是為了孩子好。醫護人員包紮傷口時不敢看受害者。安全的庇護所非常罕見。接到家暴的報案電話時,員警有時會嘲笑受害者。他們很少將施暴男性帶離家中。警察通常使用「柔性勸導」的方式,目的是緩和緊張情勢。有一州的警察指導手冊就建議員警,「不要太嚴厲,或者批評別人。」

 

  到一九七○年代後期,警方的態度開始轉變。受暴婦女運動(Battered Women’s Movement)興起,挑戰對待家庭暴力應該比對待街頭暴力更寬容的觀念。一項殺夫案件的研究發現,多數婦女在犯案前的一年當中至少向警察求助過五次。有些人主張如果警方態度更強硬,或許會有人因而得救;也有人認為逮捕施暴者不會造成什麼差異。許多被害人不願意簽署起訴書,因為她們擔心被捕的恥辱會導致施暴男性日後採取報復行動。

 

  美國警察基金會董事長墨菲(Patrick Murphy)認為,警察的反應只不過是基於「直覺、假定、傳統」。所以該基金會在一九八一年與明尼亞波利斯市政府合作,參加了一場不尋常的實驗,尋求「透過科學探究……以事實取代傳統來解開這個問題:警方能用什麼方法遏止未來的家庭暴力?」

 

  在明尼亞波利斯的家暴實驗中,員警拿到一本特製的報案表格,上面列出三種處理方式:逮捕施暴者、將施暴者帶離家中八小時,或者勸告當事夫婦。這三種方式(逮捕、帶離、勸告)以隨機的順序出現在報案表格中。在受害者傷得不嚴重的家暴案件中,員警必須按照表格第一頁的指示行動。

 

  結果很明確。無論在警方報告或受害者調查中,施暴者被逮捕的家庭在接下來六個月內發生家暴的比例,較施暴者被警察送走或當事夫婦收到警察勸告的家庭少了一半左右。讀過研究報告後,紐約市警察局長立刻告訴局內員警,如果家暴受害者有意正式提告,就要逮捕施暴者。不到幾個月,達拉斯、休士頓與明尼亞波利斯也都改變了方針。研究結果公布一年後,全美家暴案件逮捕率從一○%上升到三一%。兩年後則變成四六%。

 

  後來幾年中,重複驗證的研究又有了更細微的發現,可看出被捕一事對家庭的影響,在施暴者有工作時比失業時來得更大。然而若不是有隨機試驗,幾乎可以肯定管制執行不會轉變得如此劇烈。瞭解怎麼做才是警方對家暴最好的反應方式,依然至關重要。全球有五成的女性凶殺案被害人是被伴侶或家人殺害的。誠如一份聯合國的報告所說:「女性被那些應該照顧、甚至保護她們的人殺害的風險最高,真是諷刺得令人心酸。」

 

(本文為《隨機試驗:改變世界的大膽研究》部分書摘)

 

 《隨機試驗》中文版書封。

 

書籍資訊

書名:《隨機試驗:改變世界的大膽研究》 Randomistas: How Radical Researchers Changed Our World

作者:Andrew Leigh

譯者:向淑容、葉品岑

出版:春山出版

日期:2020

[TAAZE] [博客來]

 

你可能會喜歡

扭轉局勢的憤怒裝訂工:《此乃書之大敵》

為什麼肯亞人長跑稱雄?《跑者時代》

很久很久以前,全世界的撞球台天天著火

她是家裡的老鼠:《下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