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女性》:女兒、母親與父親的三角關係

《三女性》劇照。 

 

  勞勃阿特曼 (Robert Altman) 的《三女性》(3 Women) 在1977年發行時,其中夢境、超寫實的表現形式普遍讓當時的觀眾眼睛為之一亮,如柏格曼 (Ingmar Bergman)《野草莓》(Wild Strawberries,1957)、《假面》(Persona,1966)、《哭泣與耳語》(Cries and Whispers,1972)中關注女性精神官能症或歇斯底里的狀態,或是大衛林區 (David Lynch)《藍絲絨》(Blue Velvet,1986)依戀母體的老男人與《穆荷蘭大道》(Mulholland Drive,2001)中夢境的凝縮與置換作用 。

 

  Pinky相當喜歡水療院的同事Millie。即便Millie總是對Pinky愛理不理,Pinky仍隨時隨地待在Millie的身邊:跟著Millie去醫院吃午餐、成為Millie的室友,甚至在Millie不在時穿上她的衣服、偷看她的日記。Pinky對於Millie的情感並不僅止於「崇拜」及「依戀」(Pinky提過自己隻身一人從德州來到加州找工作,可以推斷Pinky容易對最先認識的人產生依附情感)。Pinky渴望成為Millie,於是她想方設法地融進Millie的生活中,試圖了解她在想些什麼。

 

  當Millie帶著Willie的丈夫Edgar回來偷情時,她對Pinky吼道:「跟妳在一起總沒有好事發生。妳毀了一切。」Pinky跳樓是這個故事的分水嶺:昏迷甦醒後的Pinky性情大變,開始吸菸、喝酒、甚至單獨將Edgar找來家中,並且對Millie大呼小叫。

 

  然而,當Pinky在晚上做噩夢時,她又跑到了Millie的床邊,表現出先前脆弱且需要被照顧的模樣。Millie不計前嫌地將Pinky擁入懷中。此時Edgar再次來訪,Millie像一位母親似地阻隔Pinky與Edgar,試圖趕走Edgar,直至兩人得知Edgar將Willie獨自留在家中生產,他們才匆匆離開。

 

《三女性》劇照。

 

  在結局出現前,我們對故事中的所有情節或許都感到一頭霧水。但是,當結局裡Pinky稱呼Millie為「媽媽」時,我們便能明白前面的情節為何如此安排。

 

  若Millie確實為Pinky的母親,那我們不僅可以解釋Pinky在病房時對Millie的信任、以及看見「父母親」時毫不認識且歇斯底里的情況,同時可以解釋Pinky為何在理解Millie跟Edgar的行為是「偷情」之後跳樓。

 

  甫出生的孩子最先依賴的對象通常是陪伴在自己身邊的母親,而母親與孩子之間的羈絆經由九個月的孕育、臍帶連結與哺乳等生理行為加深。孩子成長的期間,會學習並模仿親密之人的行為及言語,於是我們看到前半段的Pinky像是個缺乏思考運作的嬰孩,但是她總是睜著靈動的大眼、時時刻刻觀察Millie(母親)的行為。

 

  而Millie的冷漠多少地顯現了她作為一位母親對於孩子的倦怠與不耐。只是當Pinky(孩子)童言童語地對自己說「我覺得妳是我見過最完美的人」時,仍會心軟地卸下心防。

 

《三女性》劇照。

 

  以精神分析的觀點而言,主體、父親及母親三人即構成一個伊底帕斯三角關係,主體終其一生所需面對的創傷多來自於此三角關係。Pinky跳樓後的性格轉變、尤其是與Edgar之間的曖昧關係,顯示了佛洛伊德所說的潛意識衝突:女兒藉由模仿母親的行為以獲得父親的喜愛,父親是女兒及母親共同爭奪的對象。

 

  這個潛意識的衝突在Millie與Edgar偷情的夜晚正式被搬上檯面:女兒明白了母親與自己爭奪父親的意圖,自此將母親視為敵人,並且為了拆散父母、阻止父母行房而以「跳樓」吸引父母親的注意。的確,Millie在Pinky跳樓後將所有的精神耗費在照顧Pinky及尋找Pinky的「父母親」身上,並對自己的行為感到愧疚。

 

  《三女性》所講述的故事是一個典型的佛洛伊德精神分析案例,只是是相當直觀且簡化的。Pinky、Millie、Edgar三人之間構成了伊底帕斯三角關係 (ménage à trois),而Pinky與Millie、Millie與Willie則各自展現了母女之間的原初衝突。

 

 

電影資訊

《三女性》(3 Women)-Robert Altman,1977

你可能會喜歡

在法國,大家都是混血兒:《新神話學》

相信撒旦總好過相信機率:《為什麼我們會相信陰謀論?》

社會邊緣人的長相

人,作為一道等待批判的風景:《凝視瑪莉娜》、《凝視蕾妮瑪莉佛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