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與網路發達的現在,遠距離的戀愛已經不如過去那樣辛苦,尤其交友APP和網站的盛行,成為了科技發達下的月老紅線。新銳導演李京霖的首部記錄長片《愛情離家一萬哩》,將主題聚焦在離婚或是喪偶的四名中國女性身上,並以幫助他人找到越洋愛情的珍妮墨菲為主要的敘事中心。
李京霖在《愛情離家一萬哩》中先給觀眾的觀念,是片中女性們願意嘗試遠嫁他國,不見得是為了自己渴求愛情滋潤,或是重建完整家庭為主要目標。有些女性是為了孩子的生活著想。她們所真正想要的,是遠離不願意善待失婚婦女的中華文化圈。在中國的婦女觀念裡,婦女應該一生遵守傳統婦道,女性即便喪偶,也必須以貞節不事二夫為榮。這種以男性為主的文化枷鎖,雖然隨著時代思想觀念的演進而漸漸鬆綁,使得女子即便再婚也能獲得多數親友的祝福,但文化的根依舊牢牢深植於中華民族的觀念中。女性多數仍會遭到些許非議與指點,生活的空間仍舊牢牢地籠罩在文化之下。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女性選擇外嫁,不見得是為了「逃離」根深柢固的亞洲父權傳統。從另一層面觀之,這群女性以外嫁行動,其實是試圖讓自己的下半生能過上更好的生活,而選擇對自己的生命採取鬆綁的決定。而這樣的決定也是身而為女性對亞洲父權所進行的文化反動。
相對於片中的四名女性,片中的外國男性對亞洲女性的婚姻想像與要求,其實多半也源自於對於他們對亞洲傳統文化的刻板印象。這群男性所要求的,不外乎是亞洲女性更為顧家,會洗衣、做飯、操持家務,除此之外別無所求。反觀亞洲因父權傳統的文化底蘊,促使亞洲男性多半對失婚女性的看法,不見得如此純粹。
但這並不能全然怪罪於西方男性的思想單純或迂腐。主要是珍妮利用了某一群單純的西方男性做為目標,在南寧開辦了「西方婚姻訓練營」,為南寧的女性尋找新幸福。而訓練營的核心概念,正是珍妮所謂的「每個人都會想要」的人性思想。
然而,不同文化背景的族群,在帶著自己的文化觀念之下,向陌生的國度尋求另一種結合的可能,受挫是難以避免的。以潔西卡為例,她有兩個對象可以選擇,她嫌棄Jorge的沒安全感和過度控制狂,退而求其次的想選擇霍赫。然而要在世上找到百分百契合的對象並不容易,尤其當我們無法接受與包容對方的缺陷時,很容易便產生放棄的念頭。而潔西卡正是因為如此,最後因此只能和霍赫當普通朋友。
再如珍妮自己。她當初帶著女兒遠赴他鄉時,也沒料到他所選擇的對象竟然有性犯罪前科。不只差點毀了自己的幸福,更差點毀了女兒的人生。好在她遇到很照顧女兒的查理,終於在異地修成正果。
在中西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之下,有些文化差異確實可以利用溝通達到和解。例如潔西卡與霍赫出遊時,曾因為潔西卡堅持付錢而引起霍赫的抱怨。然而她的英文也不夠流利,溝通全靠手機App翻譯。這在和西方人的相處上絕對是嚴重的問題。因此珍妮也不斷的在片中提醒波波、麗華與潔西卡語言的重要性。當基本溝通便窒礙難行,那麼文化差異的接受與弭平根本無法真正的獲得解決,即便重新組成新的家庭結構,作為地基的語言和溝通,終將導致家庭結構的再次崩解。
事實上,我在片中的敘事手痕上,感覺到李京霖不只是在敘事文本上,隱伏一絲對過於粗暴的亞洲父權產生的些許反感,甚至在呈現這層文化差異與衝突上,又有一層關於婚姻觀念上的價值觀論述。片中的四名華人女性代表,對於她們而言,婚姻的核心價值是彼此的陪伴,因此情感上的連結至關重要。其中的關竅,是西方男性能否和孩子和平共處,尤其是否能妥善的照顧好孩子,讓女性不需為此操心這件事。
片中的查理因為能與辛蒂自在的相處,而成功讓珍妮認為自己找到婚姻的歸屬;當霍赫與潔西卡的孩子在旅途上非常溫馨的相處時,鏡頭也捕捉到潔西卡眼裡的安心與溫柔。
不過,本片最讓我感到有趣的,是傳統與現代的交互衝突與融合的敘事層次。兩人決定攜手步向婚姻,很多時候是文化傳統作祟,讓人認為到了一定年紀,就應該以婚姻最為生命的依歸。但片中的女性歷經失婚的痛苦後,她們卻未必認為結婚是理所當然的。有些人反倒認為有男性在家,能夠幫忙做一些女性無法做到的粗活,閒暇時有人可以作伴,那才是她們想找對象的目的,可說是全然翻轉傳統價值觀裡的婚姻「必要性」。尤其在科技發達下,透過手上的小銀幕,便能有效的縮短愛情的距離,絕對也是「現代」介入「傳統」後,使得傳統必須服膺於現代新文化的絕佳例證。
總體而言,李京霖在《愛情離家一萬哩》的敘事層次非常豐富,以失婚女性做為中心,一方面討論東西方的婚姻觀殊異,又加入現代與傳統之衝擊,以及中西文化之衝突與差異作為論述,使得電影在整體敘事上呈現豐盈飽滿、晶瑩圓潤的層次與厚度,且彼此間環環相扣,成就了一部精采的紀錄片。實難想像本片只是李京霖初出茅廬之作。
電影資訊
《愛情離家一萬哩》(Export My Love)-李京霖,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