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德文女老師」,你想到什麼?假設你已經知道場景在奧地利,那麼「德文女老師」之於奧地利人,大概就像「國文女老師」一詞之於台灣人那樣。乏味?保守?無聊?甚至…壓迫?或許都有一些。
德國推理作家協會得獎作品《德文女老師》出自奧地利小說家尤蒂特.W.塔須勒筆下,有意思的是,現實生活中,她就是個德文女老師。這本體裁特殊的懸疑推理小說開始於毫無色彩與溫情之處,公務往來的電子郵件:
寄件日期: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寄件者:薩瓦爾.桑德
收件者:M. K.
M. K.先生(?)您好:
兩個月前我答應參加一項校際文化活動,前幾天收到通知我被分派到貴校主持為期一週的學生寫作工作坊。
關於活動時間,我希望能在二月十三至十七日那週舉行。幾次打電話到貴校秘書處皆無人接聽,無法以電話與您聯繫,希望透過電郵能很快收到您的回音。
薩瓦爾.桑德
人能夠想到最沒有情感的文字表達,除了政府公文之外,大概就是未曾見面之人工作往還的電子郵件了。然而如果人類有天全部滅絕,外星人考古出我們寄給彼此的郵件內容,或許還是能拼湊出一些端倪。譬如,這個寫信的「薩瓦爾.桑德」似乎是一位與文字工作有關、小有名氣的人,他中規中矩的寫信給一位縮寫為 M. K.的學校工作人員,希望能夠儘快敲定學生寫作工作坊的日期。
像是這樣小有社會地位的人,主動去敲一所普通中等學校的公益活動時間,似乎顯示了他對這次寫作營的興趣很高。但同時也可能釋放出另一個訊息,就是他並沒有更急著要進行的寫作計畫。他的名氣與影響力,可能早就已經過時。
接著,我們發現 M. K.不是一位男士,而是桑德大學時期的女友瑪蒂達,現在是一位德文老師。桑德立刻陷入往日情懷之中,自顧自地回憶兩人共渡的青春時光,完全無視於他還在對著公務信箱寫信。瑪蒂達卻顯得有些距離感,相比之下,她略嫌冷淡地不停糾正桑德記憶錯誤之處。這讓讀者非常好奇想要知道,如果桑德真的曾經那麼深愛著瑪蒂達,他們為什麼會分開?他們為什麼會失去對方的音訊這麼多年?
我們隱約有種預感,應該是桑德拋棄了瑪蒂達,因為根據瑪蒂達的回憶,即便年輕時,她也不是個多麼漂亮的女生,只是個喜愛文學的藍領家庭孩子,她的母親非常暴躁而且粗俗,為了掙脫母親的暴政,瑪蒂達務實地為自己安排了未來──成為一位教師。這對當年的她來說,不失是個非常經濟的打算,教師怎麼說都還算是個屬於知識分子的工作,失業風險小,又能繼續擁抱自己熱愛的文學。更何況她確實喜歡教小孩,她也想要小孩。分歧從這裡開始了,桑德來自完全不同的社會階層,他的母親舉止文雅但總是很悲傷。桑德有一種有錢人家子弟才有資格擁有的做夢性格──他要靠寫作維生!
誠實點說,作家志願者多多少少都有點自戀。唯一不同之處只有自戀的程度與自戀的方法是否會傷害到別人。桑德仰賴瑪蒂達的支持終於成為了名作家,但也在此時兩人的回憶故事開始從小小的歧異,終於走向南轅北轍──他們分開了,但兩方說的理由並不同。
與想到哪說到哪的桑德相較,瑪蒂達似乎更加有備而來,她是為了當年所受(至少是她自稱)的不公待遇與羞辱特地前來復仇嗎?還是她依然是桑德記憶裡那個對生命充滿熱情、活力,稍嫌俗氣,但善良無私的女人?兩人無法對上的回憶究竟誰才在說真話?讀者漸漸感覺到莫名的恐懼,因為成長過程中女老師經常帶有威嚴,她批改你的作業,給你她認為的分數,糾正你說話的方式,那她是否也能擅自塗抹修改你的記憶?強迫你對自己沒做的事情認罪?
《德文女老師》書名當然是作者的自嘲,她知道這種職業給人的看法是什麼,她不是那種開粉絲團天天對外講話、幻想自己英明神武受到學生擁戴的自戀狂教師,她知道在資訊、階級、年齡不平等的狀況下,權力跟恐懼可以如何被言語跟文字簡單的操縱。郵件是操縱,對話是操縱,小說的揭示也是操縱。操縱是謎的構成必要成分。
看完小說,你會發現正如現實生活中塔須勒兼具教師與小說家身分一樣,她既是瑪蒂達,也是桑德。關於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她有一個重要的訊息想要傳達給讀者,而她確保讀者絕對不會錯過這條訊息。
書籍資訊
書名:《德文女老師》 Die Deutschlehrerin
作者:尤蒂特.W.塔須勒(Judith W. Taschler)
出版:獨步文化日期: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