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天才,我們別無所知:《大唐李白》

《大唐李白:鳳凰臺》書封。 

 

  事情是這樣的:你想買個生日禮物送給一位從小就認識的朋友,細細考量之下有了幾個候選禮物:長劍、好酒、登山背包、拂塵,舉棋不定的你翻出畢業紀念冊找點靈感,意外發現他的生日欄完全空白,卻只在備註欄寫自己的祖先是個五星將軍爾爾。這樣的情境約可套用在我們跟李白的關係:最熟悉的陌生人。

 

  一位過分知名,卻意外鮮為世人「了解」的天才──李白。我們都背誦過「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也聽過「舉頭望明月,低頭『吃便當』」的笑話,更領略過「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的波瀾壯闊,然而對於詩人的一生卻只記得一些八卦小報式的枝微末節:「太白金星轉世」、「鐵杵磨成繡花針」、「貴妃磨墨,力士脫靴」、「水中撈月」;我們寧願相信他是神仙,而不是外國人;我們寧願相信他是遊歷四方的俠士,而不是富二代;我們寧願相信他任意妄為、飲酒過度,而不是有志難伸,有苦難言。試想:一個以管仲、諸葛亮為偶像的人,怎甘於被豢養在宮中陪唐玄宗楊貴妃填詞取樂呢?

 

  在現實中,比你我都還在乎李白的人還是存在的,其中最知名的便是地才杜甫。杜甫年幼李白十一歲,卻不妨礙兩位偉大文學家的交游贈詩,他以貼身觀察寫下「飄然思不群」的李詩素描,更讓人投射出天才詩人的性情樣貌。杜甫對於李白才學被朝廷埋沒非常不以為然,從他的詩句「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不難看出為李白的抱屈之情。這句詩也分外啟人疑竇:為何身處大唐盛世的天才詩人徒有詩名,未見功名?

 

  張大春自2013年開始撰寫的《大唐李白》四部曲正是以上述的命題為起點,藉由詩人的一生經歷,旁徵博引地納入更多唐代生活的史料細節,進而意圖讓讀者吞下璀璨豐盛的大唐文學史。作者更誠摯地提醒大家:「前面為情節的敘述,到小說後半段可能成為註解,但是前面看似無關緊要的註解,可能會成為後來的重要情節。」就如同小說家契科夫名言:「如果開場時牆上掛著一把槍,那麼終場時槍必定要射擊。」

 

  而李白身為唐代族群融合、交通遷徙、宗教、經濟、文學、仕宦的縮影,自然責無旁貸的成為推動情節的小小棋子,作者更不諱言指出:「李白的高知名度就是小說的驅動力,因為我們都想知道李白在想什麼?想知道他為什麼出走?」因為我們難以想像:什麼樣的環境造就這樣不世出的奇才,卻又忍心對他的抱負視而不見?只能「獨酌無相親」,只能「舉杯邀明月」。

 

  然而綜觀李白的從政經歷,難以判斷出他是否善於政事:曾被唐玄宗任命為翰林供奉,隨即傳因得罪貴妃(或高力士)遭到賜金放歸;到了唐肅宗時期,懷著平定安史之亂的心情,寫下「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卻又誤入李氏皇朝兄弟鬩牆的鬥爭中,流徙夜郎。李白不像蘇軾,至少有個蘇堤佐證著善於政事卻時不我予的冤屈。我們只能藉著這些英氣逼人的文字來假設:李白很會作詩也應該很會做事。不過人類都是這樣的,他們經常不喜歡做擅長的事,卻也不一定擅長做喜歡的事。

 

書籍資訊

大唐李白:少年遊》、《大唐李白:鳳凰臺》-張大春(新經典文化,2013)

 

本文為TAAZE讀冊生活講座【大唐李白學堂】之回應。

你可能會喜歡

左右不是人的中文譯者:《譯者即叛徒?》

若孩子的人生少了這場對話,多麼可惜:《我有兩個媽媽》

《刺客聶隱娘》:一個平凡女子的認同

如有雷同,敬請哀傷:《哀傷浮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