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以上,大人未滿:後青春期徬徨與東山彰良《被愛狠咬一口的掃把星》

《被愛狠咬一口的掃把星》中文版書封。

 

  東山彰良的經典作品《被愛狠咬一口的掃把星》是一部讀起來如陶德·菲利普斯執導的著名喜劇電影《醉後大丈夫》般的小說:幾名後青春期的大男孩們引出一連串的荒謬結果的故事。你說跑去把別人愛滋檢測的報告書從陰性改成陽性到底有什麼樂趣可言?搭訕不成就直接叫女方跳車又到底是想怎樣?大家都26歲了,又不是16歲時成天無所事事,專做蠢事,精力無處發洩的青春期男孩。但智也、羽生壽(哈維)、北川真太郎(對對胡)與警察柴尾這四個大男孩的時間就好像停滯在青春期一樣整天做白癡事,就算引發一連串倒楣到爆(卻又完全是自作自受)的結果卻仍然樂此不疲。

 

  我一直認為青春期一詞不論是在現代社會還是文本中都是很曖昧的狀態。艾瑞克(Eric H. Eric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中將人生分成八個階段,且每個階段都有自己所必須面對的發展任務,以及與之相對的發展危機。若在某一階段中未能完成屬於自己的發展任務,就很難跨越到下一個發展階段。艾氏將青少年定義為12到18歲,這時最核心的發展任務便是自我認同,找尋目標;若發展失敗,就容易感受到徬徨與迷失。各類以青春做為主題的文本中,幾乎都是在描述青少年在面對這種成長課題時的處境與應對,《壁花男孩》、《后翼棄兵》、甚至是東山彰良的代表作《流》中都可以看到青少年在變動的自我與世界中的徬徨意象。

 

  但若從《三四郎》、《挪威的森林》、《橫道世之介》、《無限接近透明的藍》、《被愛狠咬一口的掃把星》,這些著名的青春小說文本中我們好似又可以看到,日本並不排斥以18至25歲左右的年紀做為青春書寫的主題,升上大學離家帶來的自由最終讓人感到無所事事;初入職場得到的金錢,卻又讓人感受到自我被丟進社會的汪洋中。這些國高中不存在的優勢最終都沒有幫助主角們度過自身的課題,反而令其更加迷失。我不由地想將這樣的階段稱之為後青春期,一個青春期的延展,一腳已經踏入了成人早期,卻又必須不斷回頭處理著青春的議題。

 

  後青春期使得《被愛狠咬一口的掃把星》中的四名主角深陷在自我的徬徨與孤獨當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議題必須去處理,卻有找不到任何方法去面對這樣的困境,智也一直想出去,但日日夜夜是大樓裡的清潔工;哈維必須不斷面對自己母親拋棄所帶來的感受;對對胡在混黑道,卻只能當個小弟;而警察柴尾有正當工作,像是個旁觀者,卻始終對自己這三個廢物朋友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唯一把大家綁在一起的,就是不斷做著白痴事,他們以自己的荒謬,去回應這個不知所措,不知為何而生的世界。

 

  但幸好的是,《被愛狠咬一口的掃把星》中的主角雖然都覺得對方是爛貨,但四個人卻始終在一起。朋友無論如何都是重要的,特別是在後青春期這段還未真正長大成人的時光中,朋友光是存在就足以告訴我們並沒有獨自面對成長的徬徨。我想在故事的最後一段智也逃亡到台北轉機時特意打了電話給哈維,就是因為他在意識的深處中發現自己仍然想著這群爛朋友。他感受到了孤獨。而撥出的電話似乎正隱喻著智也在這段成長過程中的前進與退縮。這通電話帶給智也安心,因為哈維正告訴他:他並沒有獨自面對著個荒謬,沮喪又徬徨的世界。

 

  《被愛狠咬一口的掃把星》一開始本名與綽號交雜的部分讓人看得稍微混亂,但當確認了誰是誰了之後,很快地就會被吸入東山彰良充滿速度感的敘述模式,並沉醉在這一連串,由四人引起宛若蝴蝶效應般的荒謬故事當中。我幾乎可以說位於後青春期的讀者們必然可以在這四人中感受到自己的投射,因為這無所事事的徬徨感,正是青春的代名詞。

 

 

書籍資訊

書名:《被愛狠咬一口的掃把星》 愛が噛みつく悪い星

作者: 東山彰良

出版:尖端

出版日期:2021

[TAAZE] [博客來]

你可能會喜歡

冷眼旁觀「妳」的疼痛──《他人》

看見紅色:德瑞克‧賈曼《色度》

《黑鳥不哭》:故事必須被訴說,歌聲必須被聽見

愛你無條件:《有貓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