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每年層出不窮的推出戰爭電影,不管拍攝的時空背景或戰役為何,儘管有的明顯有的隱晦,但大部分有形無形之中都宣揚著美國英雄主義和美國至上的形象,但實際上美國真是如此的神通廣大和無往不利嗎?
潘宙在《四十年來家國》之中以四十二篇散文憶述了小時的成長環境,內容包羅萬象,描繪兒時的點點滴滴,儘管書中每篇散文只看似在描寫許多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卻無不緊扣著成長於越南的一切。此書分為四輯,分別是〈望中猶記〉、〈南國,再見南國〉、〈青青子衿〉、〈閱讀者〉,而在閱讀的過程中隨著眾多作者兒時的小故事彷彿回到二十世紀的越南,除了對當時的越南有更多認識以外,出乎意料地,在某些文字之中我竟感受到作者似乎對越戰參戰國之一美國流露出些微的不滿。
越戰毫無疑問地是影響作者所處時代的重大事件,從南北越的衝突,再到美國的參戰和撤離,最後則是南北越統一,也連帶影響了戰後越南的局勢和作者的生活。
橙劑、春節攻勢、戊申順化屠殺、美萊村暴行等等,個個都是越戰中慘烈且難以回首的過去。越南戰爭不僅對越南本身造成巨大的影響,美國作為最大且實力最為強大的參與者,理應為戰局帶來決定性地改變,然而最終卻以狼狽的姿態落荒而逃,或許正是眾多原因之一,書中能若有似無的感受到作者對美國微微的不滿和諷刺。
「這張新聞照片就是那個時刻拍得:一個拼命要擠上機的越男人,被機上的美國人一拳擊在臉上。這記者的鏡頭冷靜而準確地紀錄了那一個瞬間,似乎預告了這場政爭的結局:弱小無助的越南人,在生死關頭被有利而無情的美國人一拳打了下來。」
想要瞭解作者對美國的不滿可能必須從美國一開始參與越戰的動機說起:在經歷越戰之前,世界霸主美國擁有龐大的戰爭能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雄厚的經濟基礎,在全球無往不利,在當時儼然正是全球的世界警察。面對越南內部分裂逐漸升溫,美國以防堵共產主義的擴張為由,總統艾森豪率先開始援助南越,而甘迺迪則開始支持在越南作戰。
甘迺迪於總統就職演說中稱:「為確保自由的存在和自由的勝利,我們將付出任何代價,承受任何負擔,應付任何艱難,支持任何朋友,反抗任何敵人。這些就是我們的保證——而且還有更多的保證。」
對作者所處的南越來說,美國的參戰和援助在當時無疑是莫大的支持和希望,然而現實卻和南越的期待大相逕庭。美國戰敗撤退,徒為越南留下美萊村屠殺,大量的地雷和橙劑等等。以保護自由之名風光參戰,當危急到國家自身利益和人民時,毫不猶豫的一腳踢開正處於生死關頭的南越。書中寫出美國的殘酷與無情:「那時越南的外交人員正在華盛頓遊說、哀求、等待美國國會辯論應不應該出兵支援。他們也像拼命要攀上飛機的越南人,遲早會被美國人重重一拳擊在臉上。美國的立場很明顯:越南這個爛攤子,他們是再也不要管了」。
作者為何會在書中隱隱約約露出對美國的不滿,將一絲絲的怨恨寄託在文字之中,最大的原因可能不是南越的戰敗,不是美國的見死不救,更令人氣憤的而是戰後美國對這段歷史的態度。
越戰作為美國軍事史上最大的挫敗,從戰敗後便如同逃避一般,不僅沒有正視這段糟糕的過去,甚至不斷想方設法美化歷史,彷彿期望藉此使社會大眾和世界逐漸忘卻那段不堪回首的過去。
「我們看好萊塢有關越戰的電影時,總是不滿為什麼都不見南越的軍人,好像在戰場上英勇捐軀的都是美國兵;至此才不得不承認,這畢竟是一場由美國人主導的戰爭,不是嗎?就連我們的記憶,也一開始就被配上好萊塢電影的原聲帶了。」
美國歷史上有關越戰最著名的電影《現代啟示錄》於1979年上映,上映時好評如潮,被評為最偉大的戰爭電影之一,然而在近來的訪問之中,導演柯波拉也坦承這部電影可能美化了越戰的種種事蹟。
除此之外,連美國軍方五角大廈也過度美化史實,在紀念越戰五十週年時,所設計的紀念網站大肆美化越戰,把越戰描繪成一場美好的、正義的、崇高的戰爭。對一些負面的事情則輕描淡寫、完全不提,甚至連全美各大學校園所掀起的一連串反戰示威,視若無睹。網站所列的越戰編年史,把1968年美軍在美萊村屠殺300至500越南平民的大事,說成是美萊事件而不敢明言是美萊屠殺。
美國始終以逃避的態度面對影響作者一生的越戰,不可否認,越戰的確是對美國人來說最不願面對的一段歷史之一,然而美國卻忘記了越南才是真正最大的受害者,或許這正是為何作者在書寫《四十年來家國》時有意無意地提到美國皆帶有一點諷刺和嘲諷的意味。
書籍資訊
書名:《四十年來家國》
作者:潘宙
出版:獵海人
日期: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