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拉史泰爾.邦尼特(Alastair Bonnett)
譯|吳煒聲
天然的島嶼
人類建造的島嶼非常小且平坦,但地球會進行更大的造島活動:例如讓一億零三百萬平方公里的太平洋板塊與四千七百萬平方公里的澳洲板塊對撞。太平洋板塊被推送到澳洲板塊底下,受熱後融化,熔岩衝到地表,形成多山的島嶼。其中之一就是近年來浮現的最壯觀自然島嶼「匈加東加島」(Hunga-Tonga)。
我們擔心和懷疑人類對地球造成危害,卻很容易忘記一點,也就是從地質學而言,人類所做的事沒什麼大不了。不妨想像你正要長途跋涉去登頂一座山嶽。巍巍高峰矗立眼前,幢幢黑影,巨碩駭人。當你開始攀爬時,低頭看見靴子爬滿螞蟻而心生恐懼。你環顧四周,發現整座山都有螞蟻開闢的路徑:螞蟻到處挪移和搬運土石,建造巨型農場,逐漸破壞植被,還積聚了爬滿成千上萬隻螞蟻的黝黑蟻丘。不論從任何距離注視這座大山,看到這些景象會覺得很古怪,但螞蟻卻把自己視為造物的中心:這座山(或者一切事物)都圍繞著牠們打轉。螞蟻是聰明的生物,已經蒐集了數據,並確認這的確是「螞蟻時代」。
如今的地質學家探討著人類世(Anthropocene),界定這個新地質時代的方式是看人類對地球有哪些影響,但這個時代從何時開始,地質學家無法達成共識(有人說起源於工業化時期;其他人則說是輻射性塵埃首度落定時)。這樣做很合理:人類活動確實改變了地球的氣候和地貌。斯德哥爾摩韌性研究中心(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re)的歐文.加夫尼(Owen Gaffney)指出,「人類每年移動的沉積物和岩石,比所有自然過程(如風化侵蝕和河流搬移)所移動的總量還要多。」然而,以人類為中心來定義地球可能不甚明智。這表示如果我們把事情搞砸了,還可以動動手指,做點聰明的事,然後便能恢復原狀。我們必須再次提醒自己:人類是依靠地球而生,並非地球的主宰者。即使我們破壞了地球,地球仍會持續運轉,就算人類滅亡許久,地球依舊會運轉不息。無論人類做了什麼,地球仍將繼續製造島嶼。
有兩種創造天然島嶼的主要方式:一是透過火山活動,二是藉由海洋平面和陸地平面的變化。後者可能會創造出許多島嶼,但前者那種造島活動波瀾壯闊且美麗迷人,不過會橫衝直撞,而進行的節奏卻也令人陶醉。
地球被七個主要板塊和一堆形狀彆扭的小板塊所分割,裂縫深度介於十五至兩百公里。大陸和海洋皆位於這些板塊上。它們不斷位移,相互碰撞變形,而且溫度甚高。近期研究表明,地球核心的溫度大致等同於太陽的溫度。熱能熔化了外核(現在認為內核是固體)並驅使板塊運動。板塊彼此碰撞或撕裂,都會構成島嶼。
大西洋被中央裂谷扯開,這裡大約有二十座活火山,而火山又不停建造海底山脈(稱為海底山〔seamount〕)。迄今為止,以這種方式造出的最大島嶼是冰島。冰島及周邊地區火山活動頻繁(最著名的事件是火山島敘爾特塞〔Surtsey〕於一九六三年突出海面),這也表示此地可能還會發生其他事。其實冰島不僅處於火山裂隙之上,同時也位於「熱點」(hot spot)上方。熱點偶爾被稱為「異常火山作用」(anomalous volcanism),會出現於任何地方,並且通常位於遠離板塊邊界之處。目前我們仍不清楚為何岩漿會從熱點噴出。最著名的熱點位於夏威夷之下(其他知名熱點則有維德角群島〔Cape Verde〕與加拉巴哥群島〔Galapagos〕)。
夏威夷離最近的板塊邊界有數千公里之遙,但火山活動非常劇烈。過去三十年,夏威夷大島(Big Island)的基拉韋厄火山(Kīlauea volcano)幾乎連續不斷地爆發。在二○一八年,這座活火山噴發後竟然生成了一座小島,讓世人大吃一驚。人類看到這種新生島嶼,總會驚異萬分。熱點的火山作用何時發生、會在何處發生,或者發生原因為何,人類對此一無所知。據我們調查,熱點沒有固定的位置,而是四處飄移。它們不是單一的地點,而是一片廣泛的範圍。夏威夷如同多數火山島一樣,乃是一長串海底火山中浮現凸出的部分。「夏威夷鏈」(Hawaii chain)長達五千八百公里,包括數百座海底山脈。有些山脈正在上升,有些則受到侵蝕。早在人類誕生於世,有辦法講述島嶼如何生成之前,地球上的島嶼便已浮浮沉沉,歷經了千秋萬代。
如果從夏威夷往西移動,前行約五千公里,便可抵達全球造島運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太平洋板塊與澳洲板塊之間的擠壓點(crunch point)。這是個複雜的地帶:在各大板塊之間,有一些地質學上的異數(即小板塊)彼此推撞。東加小板塊(Tongamicroplate)是全球移動最快的板塊,每年移動幅度多達二十四公分。此處最近浮現了匈加東加島。目前尚不清楚這種情況會持續多久;畢竟火山島來來去去。東加另一座短暫出現的島嶼是「家礁」(Home Reef),該島在一八五二年、一八五七年、一九八四年和二○○六年火山爆發後生成,不久後便因為海浪侵蝕而消失。
東加海域底下有許多火山不停噴發,當地也有全球第二深的峽谷。火山島通常與狹長的海溝併排成形,構成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地區常見的典型島弧(island arc,弧形列島)。東加海溝的最深處「地平線深淵」(Horizon Deep)在海平面以下一萬零八百公尺(相較之下,聖母峰只有八千八百四十八公尺高)。「地平線深淵」只比世界上最著名的板塊邊界深淵淺一百公尺:馬里亞納海溝的「挑戰者深淵」(Challenger Deep)形成於北太平洋,乃全球最深的地方。馬里亞納海溝附近最著名的火山島是西之島(Nishinoshima),該島在一九七四年、二○一三年和二○一七年火山爆發以後已逐漸擴大,如今面積已接近三平方公里。
「火山島」最令人驚訝的形式是浮島。海底熔岩流出後會產生岩石,其中一種是浮石/泡沫岩(pumice),岩質輕盈,故而浮於水面,形成「浮石筏」(pumice raft)。
二○一二年,紐西蘭皇家空軍於南太平洋發現了歷來最大的浮石筏,地點位於奧克蘭(Auckland)外海一千公里處。紐西蘭媒體的報導,這片浮石筏有兩萬五千九百平方公里,「大小幾乎等於比利時」。浮石筏島很快便會分散開來,而根據推測,動植物偶爾會搭便車,藉由浮石筏移居到別處海岸。
造島往往是各種因素交織而成。在熱帶的溫暖水域中,許多「火山島」其實是受到侵蝕的古老火山,靠著珊瑚這種勤奮的動物才構築而成,而珊瑚也會創造近海珊瑚礁。
珊瑚可累積到很厚,某些太平洋島嶼的珊瑚厚達一公里。出現「珊瑚島」(coral island)的另一個原因是附近火山的重量將其推高。當你踩在地面時,你會看到受重壓區域的周圍鼓起來。地球也是如此。這種被推高的珊瑚礁稱為「離水珊瑚島」(makatea island ,直譯為「馬卡提亞島」),乃是根據大溪地馬卡提亞島(Makatea)來命名。馬卡提亞島是一座古老的珊瑚礁,因為附近的火山不斷上升,該島因火山重量而浮出海面。
然而,多數新島嶼並非由火山活動造成,而是因為陸地和海洋的高度變化或海浪和風向改變海岸線而造成。靠這種方式而生成的島嶼非常普遍,但壽命通常很短,因此很少被命名或有人居住。多數島嶼的生成是沉積的結果:沿著河流湧出的沉積物經常在水流緩慢處或出海口形成新的島嶼。某些島嶼可能會在短短幾天內出現:海浪和暴風雨會推波助瀾,形成沙洲島嶼。內陸若是長期乾旱,其他種類的島嶼也可能生成:湖泊逐漸乾涸,通常會出現一堆棕色的島嶼,那些島色調斑駁,單調無趣。
數百萬年以來,海平面不斷上升和下降,創造和摧毀了數百萬個島嶼。假使海平面繼續以目前推測的速度上升,沿海地區(例如美國東部各州)將會潰散,而古代海平面上升所形成的分離島嶼(例如英國)則會變成群島。
我們目前正處於地球氣候的「間冰期」(interglacial)或溫暖期,這個時期大約始於一萬一千七百年前。如今冰山退卻,洪水頻發,乃是既有的自然過程和近代的人為過程所合力促成的。人為加速的全球暖化產生了許多新島嶼,不過這些情況很少成為頭條新聞。沿著俄羅斯綿長的北海岸,島嶼不斷浮現,該國的軍事地形局於二○一五年將九座島嶼加入新地島(Novaya Zemlya)和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Franz Josef Land)的行列;幾乎每年都會增列島嶼。由於冰川撤退和冰層融化,這些島嶼才會出現。最大的新島嶼長兩公里,寬六百公里。根據估計,冰層逐漸退卻,將可看出挪威斯瓦巴群島(Svalbard)中最大的島嶼斯匹茲卑爾根島(Spitsbergen)並非一個島嶼,而是由雙島組成,開闊水域將這座島與索爾卡普島(Sørkappland)這個半島隔開。竟然在斯匹茲卑爾根島西側的冰融化以後,這才發現該島的「花灘半島」(Flower beach peninsula,亦即布隆姆斯特蘭德半島〔Blomstrandhalvøya〕)是一個島嶼;它已經更名為「布隆姆斯特蘭德島」。
融冰形成的島嶼出現得非常快。因土地上升而浮現的島嶼生成速度就慢得多了。大約兩萬年前,冰層覆蓋了北歐和北美的大部分地區。在所有冰塊重壓之下,地殼下降了足足半公里。如今多數的冰已經消失,地球正在自我調整。地殼正在反彈回來。按照目前的速度,大約兩千年以後,分隔芬蘭和瑞典的波斯尼亞灣將會在中央密合,其北部地區會成為一個湖泊。位於波斯尼亞灣中部的克瓦肯群島(Kvarken Archipelago)是土地「反彈」最壯觀的例子。這片群島由六千五百五十座低矮島嶼組成,數量仍在持續增加。新島嶼(土地)浮現以後,大約需要五十年,土地才能擴展成夠大且夠乾燥,適於人類築屋居住的地方。
雖然地殼上升形成了島嶼,但從長遠來看,島嶼卻會因此消失。隨著水流的流失,群島最終會成為丘陵。道格拉斯島(Douglas Island)位於阿拉斯加朱諾的外海,如今兩者以長橋相連。這座島嶼正逐漸融入大陸;它與朱諾之間的通道日漸淤塞。
總有一天,道格拉斯島將不再是一個孤島,但何時會成為那樣,卻很難判斷,因為礙於全球暖化與海平面上升,情況變得複雜萬分。根據目前的推估,地球極北區域的新土地創造現象將會持續下去,但速度會變得較為緩慢。
被忽略的島嶼
二○一五年,人們發現愛沙尼亞有兩千三百五十五個島嶼,不是以前認為的一千五百二十一個。二○一六年,菲律賓國家地圖局修正了組成該國的島嶼總數,在先前七千一百零七個的總數中,又再增添五百三十四個島。這些其實並非「新的島嶼」。衛星和航空攝影所顯示的照片比以往更精細和詳盡,能將之前為人所忽略的島嶼重新加到地圖中。此外,各國的製圖機構都益發渴望盡量辨識出更多島嶼以宣示主權。
愛沙尼亞在波羅的海有許多岩石島,大部分無人居住。該國新增的某些島嶼可能是冰川反彈的結果,但多數島嶼是政治而非自然產物。愛沙尼亞是個小國,位於前蘇聯的西北部,曾經隸屬龐大的帝國,而蘇聯製圖師並未詳細描繪其沿岸地貌。
自從愛沙尼亞於一九九一年獨立以後,人們開始用更為謹慎的態度描繪國家地圖。由於一個國家可以在其島嶼周圍宣示兩百海里的「專屬經濟區」,因此納入新島嶼的誘因非常強烈。愛沙尼亞公共廣播公司宣稱新島嶼是民族自豪感的來源,在其報導結尾時以輕蔑的口吻指出,這樣會「進一步打擊鄰國拉脫維亞,他們的島嶼很少,根據官方的說法,只有一座島,而且還是人造的。」
在愛沙尼亞的島嶼中,只有三百八十一個島的面積大於一萬平方公尺,我們不禁想問:島嶼到底要多小,才不能算是個島?菲律賓製圖師採納了一個明智的想法,亦即島嶼要具備兩項基本特徵:島嶼的某些部分必須高於漲潮的海面,而且植物或動物要能在島上存活。他們需要探訪新發現的島嶼,以便對這兩點進行「實地驗證」。然而,漲潮時從海中探出頭的岩石都能算是島嶼嗎?島嶼必須能供生命的維生需求,乃援引自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第一二一條。根據該條規定,「不能維持人類居住或其本身經濟生活的岩礁,不應有專屬經濟區(或大陸架)。」如今,很少有島嶼能夠「維繫人類的居住或經濟生活」,但幾乎所有的岩石都可以讓某種生命形式存活其上。
如果你問不列顛群島(British Isles,主要島嶼是不列顛)有多少個島嶼,得到的答案出入甚大。最近的島嶼定義出自於退休的海洋測量師布萊恩.亞當斯(Brian Adams),他認為島嶼至少要有半英畝。果真如此的話,不列顛群島有四千四百個島嶼(亞當斯指出,其中兩百一十座島嶼有人居住)。然而,假使你去查維基百科,它會說有「超過六千個」,其中一百三十六個有人居住。不列顛群島到底有多少島嶼,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爭論點在於曼基耶(Minquiers)與艾奎胡(Écréhous)岩礁(分別位於英吉利海峽澤西島的南部和北部),從中便可看出計算島嶼有多麼累人。法國早已宣稱擁有這些岩礁的主權,但它們每日的潮汐範圍很大,而且永遠位於海面上的部分會隨著季節與年度而有所不同。法國和英國協商了十三年才達成協議,明訂出兩國的界線。一位參與談判的澤西島政治人物形容談判根本是在「逐一清點曼基耶與艾奎胡的岩石數量」。邊界協定於二○○四年一月一日生效。法國和英國之間的邊界至此才拍板定案。
有人冀望能將地球上所有島嶼都算個清楚,從此確定下來,結果算到俄羅斯和加拿大的島嶼時,便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喬治亞灣(Georgian Bay)只是休倫湖(LakeHuron)的其中一處港灣,而喬治亞灣的東岸被稱為「三萬島」(Thirty Thousand Islands),從這個地名就可見一斑。而這還只是對安大略省這個地勢低窪且松樹茂密的沿岸島嶼數量的粗略估計。此處是世界上範圍最大群的淡水群島,從中不難看出,要算出全世界有多少座島簡直是癡人說夢。
偶然出現的島嶼
許多島嶼是因為人類活動而形成的,沒有經過設計,也沒人預想到。人們採石、採礦、疏濬、建造水庫或將垃圾扔入海中,無意中便讓這類島嶼形成。匈牙利的鵝卵石湖(Pebble Lake)上有不少小島,島上到處可見度假屋,周圍由淹沒採石場的冷水所包圍,至於垃圾島(Trash Isles)也是偶然出現的島嶼。
轉瞬即逝的新摩爾島(New Moore)有助於我們思索何謂「偶然」。一九七○年,包拉氣旋(Cyclone Bhola)肆虐過後,新摩爾島出現在孟加拉灣距離海岸數公里之處。這座島位於孟加拉和印度的邊界上,兩國都覬覦它,似乎不久之後,新摩爾島便將淪為戰場。一九八一年,印度在島上駐軍,讓國旗高高飄揚其上。然而,衝突從未發生,主要是因為新摩爾逐漸消失了。到了二○一○年三月,這個島完全被淹沒。許多人將此事視為一個荒謬的例子,指出人類曾怎麼為自然界先創造、然後又毀滅的事物而爭執不休。
河流沉積物形成了島嶼,而孟加拉灣底下及周圍的土地也在逐漸自然下沉。然而,海平面上升和河流沉積也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上游的修路工程引發了坍方,增加了河流的沉積物,從中協助造出了新摩爾島。人們在這整個地區砍伐森林(特別是紅樹林),此舉也在改變海岸線,讓海岸線喪失保護,繼而使島嶼更可能出現於遠海。
新摩爾島是偶然生成的,但也是自然界的產物。它如此倏忽來去,也告訴了我們一件事:在各大洲擁擠的沿岸突然出現許多島嶼,而其中哪些是天然的,哪些又是人為的,早已經千絲萬縷纏結糾葛,說也說不清楚了。
書籍資訊
書名:《島嶼時代:從軍事人造島、農莊島嶼、隔離島、漂浮城市、避世勝境到即將消失的天然島,探尋島嶼之於人類的意義,帶來的夢想與夢魘,並思索島嶼的未來面貌》 The Age of Islands: In Search of New and Disappearing Islands
作者:阿拉史泰爾.邦尼特(Alastair Bonnett)
出版:臉譜
日期: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