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真的必須談談:《凱文怎麼了》

2011年的同名改編電影中,母親艾娃與不同階段凱文的合照。 

  自從科倫拜校園槍擊事件發生之後,有許多文學作品探索青少年變成殺人魔的原因,但迄今沒有任何一部作品像蘭諾.絲薇佛(Lionel Shriver)的書信體小說《凱文怎麼了》一樣深刻。絲薇佛以兇嫌母親艾娃的觀點,在一封封寄給她深愛的丈夫的信件中,激烈而真實地將她目睹與想像的一切攤開呈現出來。

 

  凱文是艾娃三十歲後半生下的孩子,在凱文出生前,艾娃自信、有活力、擁有一家小有名氣的旅遊書籍出版社,艾娃是亞美尼亞裔美國人,熱愛旅行,擁有一些歐洲知識分子的傲氣,講起美國人總是說「他們」。她的丈夫法蘭克林卻是截然不同的類型,典型的盎格魯薩克遜人,雙親都是樂於勞動的新教徒,自己則是商業攝影師,到處為符合廣告照片的取景──甚至是共和黨人。

 

  原本不打算生育的兩人,在身邊朋友生育後,起心動念也要生個孩子。但懷孕過程中,艾娃漸漸感到莫以名狀的怨恨,她感覺自己只是生物體系的一部分,被嚼爛又吐出,存在只是為了排出自己的替代品,當法蘭克林以慈愛父親之姿限制她的日常起居時,「從司機變成了交通工具,從一家之主變成了供人居住的房子」。更糟的是,當她好不容易勉強生出凱文,抱著這個嬰兒時,她感覺不到任何驚喜或感動,於是,她說謊了。當別人問起生產經歷,她學其他朋友的說法:「這真是無法形容。」

 

  在期待與想像背後

 

  對艾娃來說,孩子的出生就像她童年那場令人失望的生日派對。艾娃生活拮据的母親,某年終於幫她準備一場驚喜派對。但派對不驚喜(小朋友總是藏不住秘密),蛋糕也不好吃(死甜死甜的),可愛的派對小傘看起來很廉價(可是當別人拿著她沒參加的派對小傘時她非常想要),派對結束後艾娃哭了。她對於驚喜的想像太高了,以為那會是「超越想像」的事情,但這個貧乏的世界上所有有關快樂的事情都是可以想像的。

 

是否是凱文將強鹼洗劑潑入妹妹的眼睛,在書中成為艾娃與法蘭克林的決裂點。

 

  凱文是個令人厭惡到極點的孩子。他是嬰兒的時候暴躁不安,長大之後則是冷漠尖刻,到幼稚園都還故意假裝自己學不會上廁所,凱文第一個學會的詞是「不」,這個不要,那個不要。他也無視於父親買回來的諸多玩具,因為很快的他就知道玩具就只有那樣。他拆鬆鄰居小孩的腳踏車機件,他「似乎」弄瞎了自己妹妹的一隻眼睛。凱文對一切都感到厭煩,但是他是個很好的演員,他在父親面前演出美國大男孩的樣子,假裝自己對於古戰場、博物館還有相機很有興趣。轉頭看見母親,就露出嫌惡冷淡的樣子。在學校他總是保持每科都是B,一個平庸無聊、注意力渙散的學生。

 

  艾娃無法像法蘭克林那樣投入的演出自己身為父母的角色,不管表面上演得多努力,她總是用一種冷淡的距離觀察凱文。她覺得凱文有問題,她想跟法蘭克林談談凱文,但法蘭克林不想,他沈醉在自己的美國式家庭幻想裡,男孩子就是有點淘氣,而孩子就是父母那個「大哉問」的解答呀。 

 

  令人失望的旅程

 

  「我們真的必須談談凱文」,這是書的原標題。但直到最後,艾娃都沒有機會與法蘭克林真正的討論凱文出了什麼問題,因為後者認為凱文沒有問題。但如同小說以及本文開頭所說的,凱文變成了殺人魔,在1999年的那個禮拜四,他親手殺了十一個人。他是冷靜的,他是清醒的,他計畫周全而且給自己鋪了後路。艾娃事後分析,凱文殺的都是擁有自己熱愛事情並且在某方面上有點討人厭的人,包括一個真心想要了解凱文的老師。透過艾娃之口,作者絲薇佛形容,「凱文一定很失望」,因為他費盡心思跨過「不可殺戮」的界線之後,發現後面什麼都沒有。成人為青少年設下種種疆界,暴力的疆界、色情的疆界,只是為了掩飾那背後什麼都沒有。這些疆界是虛假的,成人的世界與兒童並無不同,這是個殘酷而且空洞的世界。

 

在疆界之後,什麼都沒有。

 

  經過艾娃懺悔式的分析之後,她依然想問讀者一開始就想問的問題:「為什麼?」凱文為什麼這樣做?他生活富裕,頭腦聰明,父母親都很有教養,小他七歲的妹妹乖巧可愛。為什麼他要這樣做?而直到故事最後,我們終將發現,想找到單一原因就是最大的錯誤。

 

  在讀這本書之前,以為是類似犯罪學的書籍。畢竟校園屠殺是很美國的產物。不過其實這本書比想像中還要銳利、機智,嘲笑「美國精神」,也嘲笑嘲笑的本身。它真正試圖追問的,是比人為何會犯罪更極端的問題:「人的存在本身有何意義」。只因為是親子所以愛對方,這樣的愛真的可敬嗎?因為自己解決不了存在的意義,所以生出孩子期盼他們就是解答,這樣公平嗎?《凱文怎麼了》被《紐約觀察家報》評為「一部地下女性主義巨構」,但它提出的問題不止於此。這本書是對各種各樣「想當然耳」的諷刺,父母想當然耳會瘋狂愛上子女,兒童想當然耳一開始都是善良的,學校想當然耳能夠負起教育的功能,國家想當然耳是偉大的,生命想當然耳是有意義的。如果答案真的有我們宣稱的那麼重要,何不先撇開各種過於「想當然耳」而變得無法討論的前提,再用個人對個人的身分,平等地,謙卑地,提出疑問:

 

  「為什麼?

 

 

書籍資訊

書名:《凱文怎麼了?》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作者:蘭諾.絲薇佛(Lionel Shriver)

出版:台灣商務

日期:2006

[TAAZE] [博客來]

 

電影資訊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Kaiwen zenme le?)》-Lynne Ramsay,2011

你可能會喜歡

先別管越獄了,你/妳有真正進入監獄去體會牢房生活嗎?──《勁爆女子監獄》

既見黑暗,亦見光明:《大獄言家》(2009)

當我抓住你,說出你的名字,停下了地球:《青春請閉眼》

當刀鋒落下的時刻:《共病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