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起薪真傷心,22K誰之過〈下〉

 

這樣的說法不會改變另外一個事實:在台灣可以領到35K的職務,在很多其他國家可能可以領到50K至70K的月薪。

 

  20年前,當我們討論台灣的大學畢業生的薪水,我們談的可能是台灣最會念書的那20%至30%的年輕人一個月該領多少錢;現在,當我們討論台灣的大學畢業生的薪水,我們談的是...喔喔,現在只要你想,人人都可以念大學。所以當很多人在比較二三十年前的大學生起薪和現在的大學生起薪的時候,至少你可以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用來統計這個平均薪資的族群不一樣。

 

  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只想要支付22K就請大學生來工作。事實上,仍然有很多公司支付比這高出一些的薪資來聘雇沒有經驗的社會新鮮人。每一家公司都知道,如果企業想要競逐優秀的人才,就必須出高一些的薪水、如果企業希望這些優秀的人才可以在公司長期留任,就必須拿出夠多的升遷機會、調薪預算、福利...來確保這些人不會輕易離職。

 

  某些時候我們會聽到一種說法,有人會說,不是每一個人都只拿到22K啊,台灣還是有很多年輕人可以賺到更多的錢,如果你領到22K,你應該要反省一下你自己啊...這些那些的說法。某種角度我會說這種說法反映了幾分事實。在台灣,當然不會是所有的上班族都只能領到22K,那些從比較好的學校、比較熱門的科系畢業的學生有可能可以領到較高的薪水,然後一路往下遞減;或者是那些在職場上適應良好表現出色的人可以循著公司的體制向上升遷同時獲得加薪。我們姑且相信說這些話的人都有良善的動機,他們希望年輕人可以不要斤斤計較眼前的幾千元薪水,透過努力工作來為自己爭取更高的薪資。

 

  但問題是,這樣的說法不會改變另外一個事實,那就是在台灣可以領到35K的職務,在很多其他國家可能可以領到50K至70K的月薪;就算你在台灣是個年薪有一百萬的成功專業人士好了,你仍然會發現在其他先進國家,人家的企業願意支付給類似的職務兩三百萬的年薪。因為台灣整個勞動市場的薪水真的很低。

 

整體低迷的薪資現狀

 

  我們大可不必執著於22K這個數字,就問為什麼台灣的企業會覺得可以支付這麼低的薪資給員工?

 

  我猜大概有二種原因,可能真的是出於「不凹白不凹」的惡意,或者,這就是台灣企業的最大給付能力。

 

  我們三不五時就會看到一些新聞,有一些公司會開出低得不合理的薪資來聘用員工,這也就算了,然後還要求員工要十八般武藝全能;或者是有一些公司會假實習知名徵求免費員工,實習結束後發給證書一張就當成是莫大的恩惠。我會說,當企業選擇這麼做的時候,出發點都是相當可議的。

 

  企業實習是一個非常難簡單回答是非對錯的議題。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堅持我們公司必須要支付給實習生薪資,因為我相信,當公司必須要支付給實習生正常的薪資的時候,用人單位主管才會認真地去評估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請一個實習生,也才會真的安排一些學得到東西的工作給實習生負責。想不到幾年後,有用人單位主管向我抱怨,實習生到部門裡,不僅不能發揮戰力,部門裡還要派有經驗的人出來帶,如果實習生很認真肯學也就算了,有一些其實是為了應付學校的實習學分,連上班都愛來不來。我相信兩造雙方各有立場,都有幾分的事實在裡面。但即使如此,我還是不太能接受一個企業要求實習生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卻連薪水都不付。

 

  另外一種可能性講起來就可怕了。台灣員工的薪資,其實是市場機制決定的。如果一家公司發現一個月支付22K找不到優秀的人才,自然就會提高他的出價,一直到可以找到滿意的人才為止。當然,勞動市場不是效率市場,但供給和需求某種程度上還是會影響到成交價格。換句話說,台灣的員工之所以只能領到這麼低的薪水,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可能是,這麼低的薪水就可以請到夠用的人。回到那一句有一點戲謔的話:「出得起香蕉的老闆就只請得到猴子。」結果偏偏,台灣大部分的企業只想要請猴子來工作,所以...

 

只需要猴子的企業 

 

企業只出香蕉,恐怕是因為他們自己本身就是個猴子企業。 

  前一陣子有一則新聞,南部某某大學只出不到22K的薪資聘請行政助理,照例引來一陣謾罵,害得該大學只好趕快出來澄清說自己請的是兼職的工讀生而不是行政助理。我當時想到的是,大學裡的行政助理需要有大學學歷嗎?如果該大學只想要找一個懂得收發文件、歸檔資料、填寫行政表單工作的助理,支付22K的月薪找個高職畢業生可不可以?又,大學畢業生不可以領22K,難道高職畢業生可以嗎?最後,如果高職畢業生就可以領較低的薪水不會引起爭議,請問這個工作內容非要聘請大學畢業生不可的理由又是什麼?


  我們一路探究下去,很有可能會發現,不是台灣的企業給大學生的薪水太低;而是台灣有很多企業所提供的職位無論是在技術水準或是專業要求上都其實不需要受過高等教育的員工,而且這些企業無力支付更高的薪資。說得更白話一些:你只能找到22K的工作不是因為你只值22K,而是這個工作只值22K,你其實over-qualified了,但在僧多粥少的競爭之下,大多數人都去從事了較低階的工作。

 

  從企業的角度,每一家公司在做的事情都一樣,就是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盡可能控制甚至壓低(不必然每一家公司都會設法壓低,但每一家公司都必須控制各項成本,當然也包括人事成本)公司的人事成本。沒道理歐美的企業老闆比較大方而台灣的企業老闆比較小氣。所以台灣企業的老闆喜歡壓榨員工其實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真正的問題可能跟產業升級、核心競爭力、產業價值鏈...有關係,整個事情複雜得多。

 

  最近一個問我關於22K的議題的朋友,其實是問我對於那些專門揭露22K以下全薪薪水的網站的看法。他認為這一類的社群網站背後往往藏著一群憤怒的年輕人,所以他問,難道這種訴諸於鄉民的輿論制裁的方式,是正確的反擊嗎?

 

  從員工的角度,我想我會說:「為什麼不?」

 

讓不適格的企業自然淘汰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一個企業在創造價值(這是為什麼有客戶願意為此付費)的過程中,必須支付各式各樣的價格在各式各樣的事情上頭。有公司買進一大堆電子零件,然後組裝成手機以後再售出、有公司把水結成冰再用機器刨成細小的冰晶,裝滿一大盤以後再加上新鮮芒果切塊和煉乳然後用超貴的價格賣給消費者,有公司一口氣養很多很多雞隻然後試著出售從雞蛋到雞腿到雞塊等各種不同的食材...一家公司之所以可以存活下來,是因為有夠多的客戶願意付錢取得它所提供的價值。

 

  在這個過程中,水電瓦斯汽油紙張農產品電子零組件...每一樣東西都可能會漲價,漲價了以後當然就會直接衝擊到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比方說我是擺攤賣雞排的,瓦斯漲了,我的成本就會增加,我可以選擇漲價以維持我原有的獲利,但萬一我的價格上漲到消費者吃不消,我的銷售量就會受到影響。考量到炸雞排不是民生必需品,不可能賣太貴,所以身為老闆的我只好設法縮減獲利或是降低其他費用以度過難關。再不然我也可以在炸雞排以外賣一些其他利潤比較高的東西。企業會面臨各式各樣的成本上漲,解決對策是提升效率、或是轉型提高附加價值。如果做不到,就只好被淘汰。


  我們都理解這個道理。但為什麼企業不需要面對勞動成本的提升?

 

  因為相較於企業,員工是一群散沙。

 

「慣老闆」已成為網路名言,泛指不思改進一味剝削勞工的企業主。

 

  這個說法固然簡化了問題。我們可以試想一個情境:中油調漲油價時,台灣的計程車司機能不能不接受?很難,因為台灣有約九萬計程車司機,卻只有兩家汽油公司(這兩家還常常同步調整價格),而且那句話是怎麼說的:「嫌貴就不要買嘛!」如果有一天,大台北地區所有的計程車司機統統罷駛一周以抗議油價計算公式是黑箱作業,我想就算中油和台塑的高層不怕,那些政客也會怕。只是這是幾乎不可能會發生的事情,當大家都罷駛,滿街都是招不到計程車的人,這時某一位不響應罷駛的計程車司機一定可以接到很多生意、發一小筆機會財。所以不是他們不團結,而是在理性上,大家都團結的話大家的利益最大、大家都團結但我不團結的時候我的利益會更大,到頭來大家都選擇不團結。

 

  最近因為國道改成計程收費,很多收費員失業而走上街頭。我看到某一篇報導上頭寫著,有收費員表示,過去工作中就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情,不過自己總覺得反正生活過得去就好;也看過很多人因為工作的問題走上街頭,但覺得那好像是別人的事情。現在失業了,才發現自己早就什麼談判的籌碼都沒有了。

 

  我不想要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但是你還真的以為企業家不給員工調薪是因為賺得不夠多?我剛剛google了台灣某知名上市公司在官網上公布的年報,公司資本額1500億元、去年eps約為8元、員工人數6500人。我們姑且假設這6500人的平均薪資為月薪5萬元、每年14個月的保障薪資。就算是這樣,一年調薪10%會吃掉公司的獲利多少?

 

  我知道台灣還是有很多很照顧員工的老闆,但我們也都承認,台灣很多老闆和員工在本質上就是不對等的。

 

勞動者,覺醒吧!

  

  我以前聽過一個神奇的德國故事,有一個台灣籍的員工被外派到德國的辦公室工作,他一個人隻身在外、假日也沒有去處,就常常在週末的時候跑去辦公室處理一些公務。沒多久他就收到德國工會的警告。工會認為他經常到公司無償工作,會讓主管認為他的工作績效比較好,所以他是用不公平的手段在和其他同仁競爭,必須立即停止這樣的行為。另外一個神奇的德國故事是,我們公司當時在進行全球裁員,公司必須彙整所有的裁員名單提交給工會審查,工會會確保裁員的名單當中沒有性別、種族、年齡、職等...的歧視,才會同意裁員計畫。

 

  企業家在台灣營運、雇用台灣的員工、賺了錢以後納稅給中華民國政府,這當中理應沒有誰對誰有恩這回事。如果有任何商人說自己賺得不夠多打算把公司遷移到中國或東南亞,那就讓他們去吧。會說這些話來恐嚇大家的商人當真在其他國家就有競爭力、就會受到歡迎?

 

  請問,你上一次遇到台北市的公車司機罷駛是什麼時候?上一次有關廠失業的工人臥軌以至於耽擱了你回家吃晚飯的時候,你是不是也希望他們被火車撞死算了?政府為了讓你可以在高速公路更快地駕駛而把收費權外包給財團的時候,你抗議過沒有?上一次總統大選的時候,你關心過二位候選人的勞工政策以及後來勞工政策有否落實嗎?你知道政府通過服貿或是加入TPP以後,哪些產業會受到影響、哪些人會失業、政府的配套措施是什麼嗎?

 

  你看到電視上有勞工丟掉工作而你聳聳肩認為與我無關,有一天你會老、你所待的產業可能過氣、你所任職的公司可能失去競爭力,而其它的人同樣有可能會漠視你的失業。

 

  當有人在網路上用尖酸刻薄的語調嘲諷那些只願意支付22K的薪水給社會新鮮人的公司,我想我會說,這當中該檢討的應該是那些企業而不是鄉民。一家公司之所以只願意支付低於市場行情的薪資,要麼就是出於惡意、要麼就是缺乏競爭力。

 

  讓支付22K的企業必須提高敘薪標準才找得到員工、或是讓支付22K的企業在台灣難以立足,我們才能真正擺脫22K的魔咒。

 

  談到22K,我的結論是:政府當年的企業職場實習方案造就了今天大學畢業生只有22K的薪水,大概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事情。我不會說這是單一施政錯誤的問題,因為台灣高等教育的浮濫、以及高等教育所學和企業所需之間的最後一哩路也是必須要考慮的因素。

 

  然後,台灣確實不是所有的人都領22K,還是很多人領比這更高的薪水,某種程度上,一個人只有22K的薪水當然和他的競爭力有關,從正面積極的角度出發,停止抱怨、提升個人的競爭力,確實是擺脫22K的不二法門。就算你可以領到35K、50K或100K好了,這仍然不是值得沾沾自喜的事情,因為同樣的職務,在很多先進國家可能有70K、100K或200K的價碼。台灣的薪資偏低絕對是個事實、也是個問題。

 

  這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企業都會控制人力成本,當你認為台灣的老闆就是喜歡壓榨員工的時候,請你別忘了,美國、歐洲、韓國、日本、新加坡...的老闆也在做一樣的事情。這不足以充分說明為什麼台灣薪資偏低,真正的問題比這複雜很多很多。

 

  勞工的權益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想要等世界上握有財富或權力的人良心發現主動釋出財富或權力,這種機會極為渺茫。台灣的眾多上班族們必須要建立起勞工意識,才能真正改變台灣的勞動市場生態。

 

 

 §本文接續〈畢業起薪真傷心,22K誰之過〈上〉

 

 圖片credit:Taroa Chang萌典

你可能會喜歡

畢業起薪真傷心,22K誰之過〈上〉

為什麼「Not All Men」是一句激怒人的話

顧問公司麥肯錫如何摧毀中產階級

女人性情大變全都是因為孩子的老套劇情到底是誰寫的啊?《我不想當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