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真的是一本渣男小說嗎?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1988年改編電影劇照。 

  近來一位朋友跟我說,他在高中時聽了李明璁演講,內容關於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年幼無知因此成為璁粉,後來得知李明璁對女學生的行為,再回想起李明璁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熱愛,不禁感到十分噁心,希望能銷毀自己這段不堪的記憶。

 

  先不論是否這算是一種另類的「風評被害」,捷克法籍作家米蘭昆德拉辭世後,人們開始重新檢視他一生的創作,網路上竟掀起一番論辯:「米蘭昆德拉的作品是否其實充斥著渣男思維,因此才無法得到諾貝爾文學獎肯定?」

 

  首先,作家無法奪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很多,難以輕易歸因其中任何一端。再來,雖然《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米蘭昆德拉在華文世界中最有名的小說,卻很可能並不是他最好的作品。最後,事實上捷克人自己長期以來也沒那麼把米蘭昆德拉當一回事。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出版於1984年,這本書在歐洲反應一般,那時米蘭昆德拉已經遠走他鄉避禍並歸化法國藉三年,並沒有留下來與捷克人一起共患難。相較之下,同時期一直被逮捕、監禁卻從不投降也不逃跑的作家哈維爾(Václav Havel)才是捷克人的英雄。

 

哈維爾在1989年擁抱溫和改革家杜布切克的歷史一刻。

 

  1989年哈維爾出獄僅僅42天就被選為捷克斯洛伐克總統。2011年哈維爾過世,英國與德國總理等各國元首紛紛慰問致哀,捷克總統下令舉國哀悼三天,布拉格大主教親自為其主持告別彌撒,鳴放21響禮砲哀悼。

 

  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描述男主人公托馬斯第一段婚姻失敗,過著放蕩的生活,雖然與藝術家薩賓娜有肉體關係,但無意發展任何穩定感情。他邂逅一名來自鄉村的年輕女服務生特麗莎,後者追著他給予愛情,兩人就結婚了,婚後托馬斯仍然無法保持忠誠,而且他不覺得有什麼問題,特麗莎也把丈夫不忠造成的痛苦,歸咎於自己個性不夠堅強。國家劇變之後,兩人經歷動盪流離,而有所改變。雖然背景與捷克的國家命運有關,但並不是故事重點。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究竟是不是值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傑作,在此並不討論。甚至,托馬斯是不是渣男,米蘭昆德拉是否有意譴責托馬斯這種人,也不是很重要。真正令人感到有趣的是,托馬斯這個角色的形象如何能夠被任意挪用並完美貼合某些真實世界斯文渣男的幻想:一個聰明、有才華的知識分子,有能力把出身低微的年輕女孩特麗莎引領進「進步的知識圈」裡,因為身居啟蒙者的角色,托馬斯得到了年輕崇拜者特麗莎無條件的愛,宛如破殼小雞的銘刻效應。

 

  如果把這種幻想,對照到近日不少被踢爆的知識圈、藝文圈男性檯面下所作所為,不難想像為什麼藝文渣男這麼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在他們最完美的想像裡,應該要有一個又一個溫柔、自省、年紀輕輕的特麗莎,排隊等著被他們啟蒙,被他們佔據靈與肉。

 

  「一切都跟性有關,只有性本身與性無關,而跟權力有關。」《紙牌屋》名言若是。藝文渣男眼中最完美的愛,是「既然我大發慈悲帶寒酸無知的你進入這個屬於知識分子的世界,你就要永遠崇拜我」的愛,他們嚮往一種單向且永恆的不對等關係,一種掌握女人心智與靈魂的權力,這甚至根本與性無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改編電影劇照。

 

  論者若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看成托馬斯在兩個個性不同的女性中間選擇,那就是徹底誤讀了文本。昆德拉不是張愛玲,沒有要寫《紅玫瑰與白玫瑰》,完全不是這樣的故事。而藝文渣男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的擅自挪用,乃至興高采烈的自我投射,也不見得就是昆德拉寫作此小說時的本意。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繁體中文版譯介於1988年,正是台灣知識分子開始接觸性解放運動的年代。本書在中文知識圈的地位,很大程度是來自於適逢歷史風潮的偶然。若要客觀評價米蘭昆德拉,勢必需要理解他的作品長期以來是如何被挪用,以及他的著作受關注的歷史條件。

 

  因此,重點並非《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或者不是一本關於渣男的小說。而是,為什麼渣男這麼愛自以為是托馬斯?為什麼渣男一天到晚在找尋跟製造特麗莎?我們能夠阻止渣男繼續這樣做嗎?

 

 

書籍資訊

書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全新版】》Nesnesitelná lehkost bytí

作者: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

日期:2018

出版:皇冠

[TAAZE] [博客來]

你可能會喜歡

說下輩子想當女生的少年猥褻犯:《不會切蛋糕的犯罪少年診療實錄》

西伯利亞外科醫生畫下瘟疫期間家暴受害者的臉

將生活演繹成樂聲:石黑一雄《夜曲》

畫出卡爾維諾《看不見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