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世界的音樂場景:美國民謠復興運動

被樂迷尊稱為「美國現代民歌之父」的Pete Seeger已經於2014年與世長辭,享壽94歲。

 

  美國民謠復興運動是美國音樂史上曾出現過的場景和現象,從1940年代開始,並在1960年代中葉將熱潮推向巔峰。這個運動其實從很早就開始了,像是Josh White、Burl Ives、Woody Guthrie、Lead Belly、Big Bill Broonzy、Richard Dyer-Bennet、Oscar Brand、Jean Ritchie這些表演家在1930年代至1940年代演奏造成了有限度的普及和流行。美國民謠復興運動承襲了一些從以前既有的音樂風格,並且促進了日後鄉村西部音樂、爵士樂和搖滾樂的發展。

 

  早期在紐約市發生的民謠復興,是緣起於1940年代廣場舞和民俗舞蹈的盛行,這項流行使得像是Pete Seeger開始有演出曝光的機會,民謠在這個時期的復甦逐漸變為普及並潛藏著商業機會。他創辦了「People’s Song」公司並聚集了許多民謠歌手,與其中的Lee Hays、Fred Hellerman和Ronnie Gilbert在1947年組成樂團「The Weavers」, Pete Seeger也在這時候正式踏上他的職業生涯,後來更被樂迷尊稱為「美國現代民歌之父」。

 

People’s Songs的相關成員:Woody Guthrie, Millard Lampell, Bess Hawes, Pete Seeger, Arthur Stern & Sis Cunningham。

 

  可惜的是,民謠歌曲在1950年代時,美國社會正值美蘇冷戰的紅色恐怖氛圍,使得民謠被烙上左翼組織的標籤,許多相關的表演者紛紛被迫轉為地下樂團,只有少數的民謠歌手能夠發行唱片。由於在主流市場被禁止,像Pete Seeger也被禁止在學校或夏令營演出,也因此當時有關民謠的活動逐漸被貼上一種隱含著反叛波西米亞人意味的標籤,在像是紐約市(特別是格林威治村)、舊金山北灘,或是芝加哥、波士頓、丹佛和其他城市的大學都有此情況。所以,要不是1950年代美國政府和社會,由於冷戰導致反共產主義像是歇斯底里般的發作,民謠音樂很有可能早已進入美國主流文化市場並獲得更多的力量。而第二次的民謠復興浪潮,則必須等到十年之後了。

 

1963年8月28日民權運動組織發起華盛頓大遊行,民運領袖馬丁路德金恩此次遊行在林肯紀念碑前發表了歷史性的「I Have a Dream」演說。

 

  時間進入1950年代晚期和60年代初,當時南方開始興起民權運動,諸如「自由之旅」、午餐櫃檯靜坐、華盛頓遊行等活動,最終促使1965年有關選民登記投票的《選舉權法》簽署通過。在這一連串的抗議事件中,「自由之歌」無疑是個關鍵的催化劑(像是著名的〈We Shall Overcome〉、〈Keep Your Eyes on the Prize〉和〈A Change Is Gonna Come〉等歌曲),這也讓民謠音樂重新獲得廣大的知名度和聲勢。隨後的越戰越來越不受美國民眾歡迎、美蘇的軍備競賽,當時也產生了更多大規模的抗議遊行活動,許多年輕的創作歌手像是Joan Baez、Bob Dylan、Peter, Paul & Mary紛紛參加並聲援也逐漸受到歡迎,使得民謠音樂在1960年代邁向了第二次的復興運動。

 

1959年開始舉辦的新港音樂節(Newport Folk Festival)。圖為1963年Bob Dylan在台上演出時的照片。

 

  到了1960年代晚期,民謠音樂場景漸漸退燒到低點。雖然如此,經過長達二、三十年的不斷耕耘,它還是留下部分的狂熱愛好者,每年在北美的許多地方仍然舉辦著許多不插電的音樂節。經過民謠音樂的鼎盛時期,那些才華出眾的年輕詞曲創作者所留下來的佳作,讓這段美國民謠復興運動不僅僅影響了美國本土文化,這些聲音更感染了全世界,進而改變了世界各地的詞曲創作和音樂風格。

 

 

 

 

圖片出處

WikipediaSingoutSnapstour

你可能會喜歡

前衛搖滾的吹笛手:Jethro Tull

我不是神童,但我真誠地歌唱:The White Buffalo

二戰英「熊」:波蘭第2兵團第22砲兵運補連下士佛伊泰克的故事

海灘兔初試啼聲:Beach Bu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