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來當社會實驗小白鼠:《資料成災》(Dataclysm,2014)

《資料成災》原文書封。

 

編譯|Gerda

 

  如今我們都知道,自己的個人資料是有價值的。那些看起來不用錢的網站,大量蒐集了使用者的私人資料之後,便可以轉手牟利。對於臉書、推特等等社交網站拿不知情的使用者做社會研究,又該做何感想呢?

 

  《資料成災》的作者拉德(Christian Rudder)自哈佛數學系畢業,搞樂團之餘,他與朋友共同創立了交友網站「OkCupid」。網站主要目的是在撮合男女,不知何故許多美國人相信世界上存在某種神奇的演算法能夠算出兩人的匹配程度,獨家演算法的效力就是他們加入交友網站的原因之一。然而身為交友網站創辦人,拉德的這本書卻說,根本就沒有哪種神奇演算法能夠預測男女是否匹配,只要告訴芳心寂寞的單身男女他們很適配,他們就信了!(而且的確會覺得很甜蜜…至少一陣子。)

 

  比起那些吹捧大數據的書籍,《資料成災》其實比較強調廣泛的資料蒐集與分析對於人類的不良影響。最主要的原因是,只要方法對了,操弄人心沒有想像中困難。像是OkCupid的配對演算法有跟沒有一樣,也的確製造了不少孽緣,但人們卻因為也有好姻緣產生(但這頻率跟完全隨機配對產生的機率一樣),就以為這個網站真的能解決他們的問題。日前臉書殘酷的社會實驗,引起廣泛討論,但他們絕對不是唯一一個這樣不道德使用自己顧客的網路平台。

 

  拉德並不覺得拿人心來做實驗有什麼殘酷可言,在「免費服務換取顧客資訊」十字箴言之下,各種以優化服務為名的小小測試隨時隨地都在展開,差別只是在於這些無知的用戶大眾有沒有注意到這些微妙如同佐餐香料般的差異。在美國,如果輸入「我丈夫…」進google,第一個出現的建議搜尋是「同性戀」,比起排名第二的「得了憂鬱症」高十倍。臉書如今已經可以從你的按讚行為中以88%的正確度辨認出你是不是同性戀,google難道做不到嗎?

 

  因此,比起解剖青蛙或者切開狗的肚子這種殘酷的想像,拉德更願意用「玻璃船底」來形容這種因為網路發達而產生的個人資料不當利用。因此他化用了希臘文的「大洪水(kataklysmos)」來做為他的新書書名(Dataclysm),他想像這些觀測者就是挪亞,舒適地坐在方舟上,透過玻璃船底俯瞰底下的生物。大洪水並不只是毫無意義的毀滅,而是新生的契機。拉德相信,資訊氾濫毀掉的只是過去的思考與行為方式,那些我們以為自己一個人時就不會被看到跟聽到的處世方式,已經不再切合實際。

 

  因此,這本書的副標題是:「當沒人在看時,你是誰?」當然,書裡也有提到一些讓人覺得新奇愉快的豆知識,譬如根據交友網站數據,評價兩極化的女人比較容易有男人約,亦即有些男人超討厭,但有些男人超喜歡的女人,比起大家都覺得不錯但也沒那麼不錯的普妹更有男人緣。這些訊息是規規矩矩做市調或者做符合學術倫理的社會學實驗得不到的──因為人們沒有提防,他們以為沒人在看。拉德揭示的是一個全體進入社會學實驗的新世界,再沒有什麼可以限制人心被層層剝露。聽起來有點恐怖?也許你真該覺得恐怖。

 

 

書籍資訊

書名:《資料成災:沒人在看時,你是誰》 Dataclysm: Who We Are (When We Think No One's Looking)

作者:克里斯汀‧拉德(Christian Rudder)

出版:Crown

日期:2014年9月9日

 

你可能會喜歡

高解析音樂的迷思:音質越高,就能讓音樂更好?

眼見不為信:為什麼目擊證人常常並不可靠?

理念和工藝交織的奇蹟製造者:詹姆斯・瓦特

克勞德‧向農發現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