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誕絕望的黑色幽默:《該死的順序》(2015)

《該死的順序》除了有媲美好萊塢電影的娛樂性之外,還能帶你一覽北歐獨特的雪地景致,更能在你冷笑之餘道出挪威社會的問題。

 

 

  「當『地表上最強的老爸』發現獨子死於非命後,便展開『追殺比爾式』的復仇大計,過程中伴隨『柯恩兄弟的黑色幽默』而逐漸走向荒謬與失控。」或許幾句廣告詞就能把你帶入戲院,但是《該死的順序》(In Order of Disappearance)除了有媲美好萊塢電影的娛樂性之外,還能帶你一覽北歐獨特的雪地景致,更能在你冷笑之餘道出挪威社會的問題。

 

  主角尼斯的工作是開鏟雪車掃蕩街上積雪,為大雪紛飛的北國居民維持順暢的交通。尼斯才剛獲得「榮譽公民」的表揚,就接獲警方通知獨子因吸毒過量死亡,深信兒子不會吸毒的老爸,在公權力無法彰顯下,便獨自展開緝凶與復仇的過程。尼斯一路追凶、一路殺,終於發現凶手是黑幫老大伯爵。而當伯爵驚覺手下一個接一個失蹤時,便懷疑是死對頭塞爾維亞黑手黨來爭奪地盤,於是派人殺掉黑手黨老大「Papa」的獨子。尼斯此時綁架伯爵的獨子,引發兩大幫派火拼殘殺。

 

瑞典老牌男星史戴倫史柯斯嘉在本片飾演開無雙復仇的超強老爸。

 

  若你熟悉歐洲電影,肯定會對片中超強的卡司驚喜連連。飾演主角尼斯的是北歐老牌演員史戴倫史柯斯嘉(Stellan Skarsgård),近年參演許多好萊塢電影,就連在戲中的長相都有幾分神似好萊塢版的「最強老爸」連恩尼遜。帥氣的挪威影帝保羅史維瓦漢黑根(Pål Sverre Hagen)演出黑幫老大伯爵,這位嗜血又暴力的素食主義者,發揮神經質的演技,又帥又壞惹人喜愛。而飾演黑手黨老大「Papa」的,則是安哲羅普洛斯、文溫德斯等名導御用的影帝布魯諾甘茲(Bruno Ganz),舉手投足令人不寒而慄。

 

  從開場冰天凍地的雪景,即帶出北歐聞名的冷冽影像。然而當溫熱的血灑在冰冷的雪上,兩者的反差是美麗又殘酷的。在這部剪接明快、敘事順暢的電影中,尼斯幾乎是一秒從「模範市民」變「冷血殺手」,毫不拖泥帶水。而當他駕著鏟雪車沿路掃蕩阻路冰雪時,也宛如一位正義使者,孤獨地走在一條掃蕩罪犯的路上。

 

  如此昆汀塔倫提諾的黑幫犯罪電影,「暴力美學」和「黑色幽默」絕對是觀影的重點。當「該死」的黑幫歹徒落入尼斯手上,死不死已經不是重點,而是如《絕命終結站》,怎麼死才是重點,特別是鏟雪車的功用更屬北歐地區獨有。除了片中風格化角色的喜劇性格外,重複出現的影像與配樂也讓人捧腹大笑。例如片中每有一人死亡,就會出現一張宛如墓碑的「黑字卡」,後來字卡出現頻率越來越快,形成堆積如山的十字架,也透露出一股荒誕、絕望且殘忍的黑色幽默。

 

開場冰天凍地的雪景,即帶出北歐聞名的冷冽影像。然而當溫熱的血灑在冰冷的雪上,兩者的反差是美麗又殘酷的。

 

  而這一連串為子復仇的故事,儘管充滿了死亡與屍體,卻也偷渡了父子間的溫情。尼斯應要求在床上念故事給七歲的艾力克聽時,他也重溫了昔時父親的滋味,這對綁匪與人質其實更像是一對父子。艾力克說:「你沒聽過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嗎?」但其實他要的只是一個願意伴他的溫柔老爸,而不是可以呼風喚雨的黑道老大。

 

  眾所皆知挪威是個人人稱羨的社會福利國家,然而挪威真有那麼好嗎?導演用幽默的手法提供了挪威人的本土觀點,包括「移民問題」、「行政效率」和「缺乏陽光」。因為是福利國家,挪威也吸引不少的移民,或許是挪威人的優越感導致對移民者不夠友善,尼斯雖是成功的移民者代表,但也有塞爾維亞的移民群聚為幫派,從事非法生意,如片中的黑手黨。

 

相較於《露西》中法國警察的後知後覺,《該死的順序》裡的挪威警察簡直是不知不覺。

 

  如果你還記得《露西》中的法國警察,老是慢半拍抵達現場,最後再蜂擁而上成為砲灰;相較於他們的後知後覺,《該死的順序》裡的挪威警察,簡直是不知不覺。片頭警方尋獲尼斯兒子的屍體時,連查案都懶就將死因敷衍為吸毒致死,導致尼斯上演復仇計畫。更不用說任何命案發生,挪威警察總是緩緩出現,漫不經心,純為龍套角色,點出福利國家「高福利、低效率」的問題。

 

  而片中兩位幫派小嘍囉的對話最有趣,他們抱怨起挪威的「不見天日」,另一人答,這就是他們能擁有良好福利的原因,因為「陽光充足的國家哪有好福利?」如此看來陽光或福利,兩者只能選一個!這也許只是導演的自嘲,但是卻暗暗撫平了我們陽光國家不平衡的心情。

 

電影資訊

該死的順序》(KraftidiotenIn Order of Disappearance)-Hans Petter Moland,2015(台灣) 

 

圖片出處

CinemagiaMiracle Film

 

你可能會喜歡

迴盪於長廊的悔恨之聲:《我的兒子是死刑犯》

《春光乍現》的另一種解讀

《樂來樂愛你》(La La Land):一種星空的引述與一種過剩傾向

出版社編輯的真心話:我們為何選了《情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