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小說無差別格鬥S1
茵惠:這是我們第一次舉辦純文學性質的徵稿,原本預期稿件會一點一點的收到,不過事實上公布的隔天就同時有三篇稿件一起進來了。我覺得很有趣的部份是,素人創作者比例壓倒性的高,其中生活領域看起來與人文學科一點關連都沒有的人也不少。
Mumu:除了許多篇不約而同的同時用了「夢」的元素之外,內容都像是會發生在週遭的場景或事物還蠻有趣的。
Gerda:最後決定刊登的稿件都有類似的特質,就是感覺是真誠的,以及關注的主題是具有普世性的。技巧跟文筆什麼的,倒不是最關鍵的部份。
公共廁所
Gerda:我覺得這是一篇滿有趣的作品,把一種「倒果為因」的現象誇張化,所以跑去廁所裡「找自己」。如果要說我覺得不夠好的地方,就是行文的方式驚嘆號有點太多了,所以感覺作者像是在黑暗的舞台上大聲說話,有一種單人舞台劇的效果,但是沒有什麼真實感。
茵惠:刻意「找自己」確實是個常見的現象吧,譬如「背上背包跑去北海道尋找自我」,就這點來說的確滿有趣的。不過話又說回來,一開始不要把自我弄丟就好了啊。離題了,這篇我覺得整體風格是有一種大膽跟狂野的趣味,跟其他篇都不太一樣。不過我想了很久,還是搞不懂為何最後警衛跟廁所男會是同一個人?究竟這樣的設定用意是什麼呢?
Mumu:雖然知道主題在說些什麼,但看到後來毛毛的,差點以為是恐怖小說。我倒覺得過多的驚嘆號起到了嚇人的作用,至少我腦海充滿著一個不知道有沒有穿好褲子、(在腦內?)大聲咆哮的瘋狂男子畫面。
自給自足
茵惠:基本上看得出是一篇非常青澀的作品,之所以採用本篇而非其他篇,是因為這篇確實能看見作者「在乎的事情」,以及某一種情感的火花。其實這也是一篇「尋找自己」的小說,不知道為什麼,牆壁的主題帶來的竟然都是牆壁內的自我,算是意料之外的結局。
Gerda:如果編輯組成裡沒有女生,可能就不會用這篇。我覺得這篇的作者能寫,但是還要繼續練。
Mumu:除了卡特斯嘴巴很壞之外,我現在沒有太多想法。
鄰居
Gerda:看過三位評審不約而同選出這篇之後,我現在腦袋裡都只剩下評審的意見,他們太厲害了,分別講同一篇可是觀點都沒有重複到。我相當好奇評審的兩個意見:「是為了政治正確而將鄰居設定成同性戀」、「對於K的情感描述不夠」。如果隔壁住的是異性戀,這個故事應該就顯得平庸了吧?這麼一想,真的滿有趣的。對於K的情感描述不夠,我覺得的確是如此,第一次看的時候沒有特別注意,但我在想可能是因為K畢竟是主角仇恨的人,所以情感描寫被壓抑了,幾乎都是明褒暗貶的描述。
Mumu:如果將鄰居設定成異性戀就不有趣了。我個人的理解是主角與K的戀情給人一種雙方有著共同目標、前途光明的錯覺,卻因為一場意外輕易地改變了所有事情;而鄰居雖然是不見天日的同志戀情,卻沒有如主角想像中的容易擊倒。總覺得作者在諷刺某些人認為「異性戀才能獲得幸福,而同性戀則是罪孽」的荒謬想法。
茵惠:我覺得小說很基本的要素就是要讓人覺得好看,要有寫好一個完整的故事的誠意。它讓我想到小時候讀的英國床邊故事集,有著眾多的場景描述跟情感的轉折,不見得說了什麼大道理,但的確讓人想看下去。這篇是最完整的故事,獲選是合理的。某方面來說,我認為〈鄰居〉探討的一個潛在的抽象問題,是「究竟是樂觀的人在欺騙自己,還是悲觀的人在欺騙自己」。最近有個科學研究說,悲觀的人看見的世界比起樂觀的人更真實。主角因為樂觀的另一半離開之後,為了說服自己一切都沒關係,而強迫自己承擔不切實際的虛假樂觀(也就是裝在K身體裡讓他發胖的東西),導致虛偽的份量爆表而徹底崩潰。在這樣的詮釋之下,牆的作用就是象徵主角對於世界的謹慎戒心,她有備而來的悲觀,在某種極端的狀況下,牆崩塌了,她暴露在自己不願承擔的想像(不是『真相』,而是『想像』)之下,導致她想把這種痛跟絕望的感覺傳達給牆之外的人。看起來是純然的惡行,其實是受苦者的求救。
我或者是牆壁的夢
茵惠:雖然有一些段落寫得太冗長,但這是我覺得相當不錯的作品。當然,這個故事明顯流露出日本漫畫常見的某種輕薄短小的「魔幻寫實」風格(不是中南美洲的那種魔幻寫實,所以引號一下)。這篇小說造就的懸念跟思考,遠超過使它成形的文字。也就是說,它的「思想」比起「文筆」更吸引我。如果沒有「門」,那麼牆所造就的就是純然的牢籠。那,門的存在又是為了什麼呢?人生的「出口」是什麼?這是這個概念很成功的地方,雖然我必須說故事裡的自殺計畫不太可能成功,而且太麻煩了。
Gerda:表面上在說自殺,其實是在講生存,因為想活下去,所以必須一直講死的事情。譬如說那句話啊:「自殺不能解決問題,活著也不行。」這篇我覺得就是在講這種困境。
Mumu:主角還是活下去了,對吧?飢餓感的求生本能正在喚醒他。不得不說選擇這種自殺方式失敗率未免太高,弄不好也許就真的困在夢境裡成了植物人。(完全離題了)
泡泡糖
Gerda:可以看出是新手寫的東西。有些段落寫得滿好的,不過主題比較欠缺張力一點,就是戀愛跟人際關係的苦惱。
Mumu:有如初戀般酸酸甜甜帶點苦澀的感覺,那種想藉著蛛絲馬跡來更加瞭解暗戀對象一切的神經質舉動。
茵惠:我在想同樣的書寫動機,作者嘗試寫散文,可能會更好。因為就說理的部份來看,其實是很有趣的作品。把人際關係的隔閡用這種方式比喻,其實是看得出作者確實具有才華。
夢的延伸
茵惠:我覺得先撇開對我而言完全崩壞的最後一段不論,在天亮之前的描述其實真的會讓我想起小時候的經驗,畫面跟聲音都會浮現眼前。那種小時候無法分辨父母是否存在,黑暗之中不再可見的物質是否會轉變成另外一種他者重新呈現的懷疑,寫得相當好。最後一段其實是真的不理解為何會這樣寫,不過這種最後一段完全壞掉的反差某種意義上也滿新奇的。
Gerda:我覺得這篇有一種歐美翻譯文學的感覺,很奇妙。但是就整體來說,不太懂作者想說什麼,難道真的就是文字表面的意思嗎?
Mumu:夜晚睡覺時的描述有種既視感,小時候睡前莫名其妙的胡思亂想,或是半夜醒來全身無法動彈,即使用盡力氣卻什麼都做不了的無力感。隔天早晨父母的互動和父親的冷淡反應,也許是在呼應前一晚無法改變現狀的事實?
下期主題
(一)請用「然後醫生說」這五個字開始一篇小說。
(二)標題自定。
(三)來稿請標註「小說投稿」,寄至編輯信箱。
因為有許多向隅的投稿者表示收官太快,請不要排擠寫東西慢的人,所以本季六月十五日才開始收件!
謝謝大家的支持,期待更精采的下一季。
圖片credit:Andreas Schlegel@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