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五時就出國旅行,表示你是個有文化、懂享受、有國際觀的人──真的如此嗎?美國財金部落客雀兒喜‧法崗(Chelsea Fagan)日前寫了一篇文章,指出時下那些「女人就要獨立旅行」、「一定要有出國放空的一年」文章,根本就是爛透了的建議。她的理由如下。
「為了旅行而旅行」只不過就是上層階級彼此自我標榜的行為,他們沾沾自喜,卻沒有意識到這只不過是另一項「只要有錢就能做到」的事情。法崗指出,出國旅行本身稱不上是成就,也不會讓你變成更有文化、更與眾不同的人;趁年輕出國旅行並不表示你更有智慧、更成功,只代表你有錢、有資源這樣做而已。她更批評,憑什麼這個社會要製造一種氛圍,好像為了生計或者現實考量待在本國努力工作的人,眼界或者胸襟比不上那些有特權可以一年出國去玩三次的人?憑什麼對實際生活比較有責任感的人,被搞得好像輸給別人一樣?
夢想生活A片家
法崗說,當媒體以及一些所謂的旅遊達人告訴一般大眾「別擔心存款了,去旅行吧」,這是因為它們根本搞不懂「擔心」真正的意義是什麼。
法崗有個網路上認識好幾年的女性友人,是個聰明的女孩,在社群網站上人緣頗佳,只做兼差、寫部落格過日子,最近又決定去歐洲念個未來也肯定永遠用不到的碩士學位。對於這個學位只會燒錢一事,女孩也知之甚詳,因為她描述起這學位時,說的是「我只是想有個機會擴展心靈」。女孩的生活乍看之下令人稱羨,漫無目的的出國旅行、為了念書而念書、花費很多的時間討論美食,法崗認為,這一切其實都是個人選擇,但上述個案中的女孩之所以能夠享有這樣的自由,全部都是因為她來自有錢的家庭。她永遠不需要體會張開眼睛不知道下一餐哪裡來的感受,隨時都可以逃回父母的羽翼之下。這樣的人就像是中了命運的樂透一樣,她的自由自在是機運附贈的,常人不需要羨慕也不需要妒恨。
真正該討論的是,這樣的案例背後席捲而來的一種生活態度。在美國有一大群衣食無憂的年輕人,他們信奉這樣的「道德信條」:趁年輕就要出國旅行、錢這種小事就先不要管。他們在自己飲食作樂的貼文上面,寫滿了膚淺的勵志小語,諸如:「拋下包袱、勇敢逃離吧!」「討厭的工作就辭掉,去異國尋找自我吧!」「沉浸在世界的美麗中,趁你年輕不受拘束的時候!」法崗說這種意識型態完全就是「夢想生活A片」(aspirational porn),具有雙重目的,一是誘惑折磨那些過不起這種生活的人,二是讓他們自責難過為何不能像別人一樣「想走就走」。
但是「不能想走就走」有什麼好羞恥的?法崗問道,打三份工還學貸的人有什麼好羞恥的?非常努力才能得到那些經常出國旅行的人覺得理所當然屬於他們的工作的人有什麼好羞恥的?明明出國旅行就只是金錢跟機會的遊戲,卻包裝成魄力跟遠見的模樣,而且把真的深深困擾多數人的經濟問題,講成「瑣碎不重要的小事」,這只會加深社會的貧富傷口。
法崗以自己為例,她曾經自給自足去海外旅行,但她明白這說穿了還是一種特權,不是因為比別人更努力或者更睿智,而是因為她來自中產階級家庭。不管狀況多壞,至少都有爸媽家的沙發可以回去依靠。而這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的人,可能要反過來扶養爸媽,可能要償還負債,可能純粹只是因為比較有責任感,所以沒有出去「看世界」,那是他們的錯嗎?
更重要的是,是否出國旅行,根本就跟你是什麼樣的人沒有關連。一個人不管是因為要養家活口、要還學貸、還是要早日達到經濟獨立,所以選擇不去旅行,不表示他們想要學習跟成長的渴望輸給那些常旅行的人,這只表示他們會用其他的方式自我成長而已。他們的課題是努力工作,學習先苦後樂,以細微的方式讓自己變更好。這聽起來固然不像東歐背包十日遊一樣酷炫,但是無法否認這樣的人格特質也是同樣有價值。
錢不值得擔心?
鼓勵別人「別擔心錢」、「拋開一切追夢」,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對於何為「為錢擔心」的深刻誤解。那些居高臨下的旅遊鼓吹者說「別擔心」的時候,意味著「別把錢排在第一位」,因為在他們的想像裡,你是因為想省幾個小錢而放棄了重要的人生體驗。但是對於「真的在擔心錢」的人來說,這意味著「別無選擇必須把錢放在第一位」,譬如說一旦灑錢去另一個洲尋找自我,接下來就有機會流落街頭。把這種真正的「擔心」拿來當成一種這樣也好那樣也好的「價值選擇」,不僅天真過頭而且非常侮辱人。
每個人都需要開創自己通往經濟獨立與自由的道路。法崗說,若能夠在自己的路途上繞來繞去,玩來玩去,那是你夠幸運。反正你知道彩虹盡頭還有安全的路等著你,這沒關係,擁有優勢不是一種錯,即使這種優勢被你用得既沒生產力也無助他人福祉。但是鼓勵別人也走上這條路,只因為你「覺得」這是唯一可以通往精神啟蒙、發現人生意義的路,那就真的「太混帳了」。這種心態讓你淪落成那種發佈愚蠢勵志小語,跟一群本來就已經夠有錢的人取暖的沒用的人。如果真正需要「擔心錢」的人聽從了這些有害的建議,他們最終會發現,從世界彼方回來之後,一切都比出發時還糟,再多紀念鑰匙圈都拯救不了現實的殘酷。
圖片cre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