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七大都市傳說之一:臺北的水溝都是瑠公圳

 

1934年瑠公圳水門。

 

  做為全國最有錢的水利會[1],瑠公農田水利會的主要業務早已不是管理水圳,而是收取地租、宣揚自己的歷史。他們的宣傳效果相當卓著,幾乎使每個臺北市民都聽過瑠公圳。然而,大多數臺北市民是城鄉移民及其後代,不清楚水圳位置。於是很多人在臺北看到任意一條水溝就說那是瑠公圳遺跡。尤其,新生南北路底下的大排水溝屢屢搶佔媒體版面,更是從地方傳說躍升為臺灣七大都市傳說之首。

 

  與其相信傳說,不如看看嚴謹考證的地圖。這是1939年由瑠公水利組合(瑠公農田水利會前身)製作的地圖,清楚繪出水圳(幹線、支線、小給水路)與相關設施(分水門汴、排水門、制水門)的位置。

 

1939瑠公圳分布圖。

 

  看清楚,新生南北路底下的是排水溝(都市計畫特一號),不是水圳。老臺北人曾經暱稱這條排水溝為「堀川」。那麼瑠公圳呢?過了公館以後,沿著芳蘭路、信安街往東北方向走;到了三張犁轉個彎,沿著延吉街往西北方向走。至於臺大新生南路旁邊的水圳原本叫做「霧裡薛圳」,不是郭錫瑠開的。霧裡薛圳於日本時代時併入瑠公水利組合管轄,因而整編為「瑠公圳第二幹線」。

 

  根據報導,臺北市都發局官員不僅將特一號排水溝當成瑠公圳,還說:「過去瑠公圳是大排水溝,許多未經處理的汙水都直接排入。」[2] 這就更離譜了。水圳的水是用來灌溉的,怎麼可能把污水排進去?污水排入的地方叫做排水溝。一般民眾搞不清楚水圳與排水溝的差別就算了。都發局的官員也搞錯,那就太不專業了。

 

  只看老地圖畢竟不方便做古今對照。由 Wayne Su 製作的「大台北地區水圳、溝渠」是我見過最準確的古今對照圖。這張地圖不只是將老地圖的資訊描下來,還根據現存地貌做過校正[3]。我敢這麼說是因為我曾打算製作同樣的地圖,但發現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而擱置。幸好 Wayne Su 做出來了,而且毫不藏私地公開[4]。

 

還是沒支援嵌入,要再度麻煩讀者點圖開超連結到google map去看。

 

 

  

作者注釋

註1:全國最有錢水利會/瑠公與七星 資產都逾數百億

註2:若直接把古地圖的水圳、溝渠套在當代地圖上,誤差不小。

註3:重現瑠公圳 台大延伸至大安森林公園

註4:「不藏私」在學術界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2016年10月9日補充瑠公水利組合區域圖)

 

圖片credit:

圖表為作者提供、歷史圖來自wikimedia

你可能會喜歡

民國時代創造的日式地名

自從三國時代以來

戰後有多少日本人留在臺灣?

搖搖欲墜的臺灣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