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巡迴〉
文|清水泰博
譯|黃怡筠
在迴遊式庭園中,景色會隨著腳步的前進逐漸改變,這稱作序列性的變化,這種連續變化正是最有趣之處。四周有遠景、中景、近景,加上步行的動作,風景因此在一定的距離下,產生連續而漸次改變的效果。這讓我們在庭園中得以享受空間變化的樂趣。這種迴遊型的空間結構不只發生在庭園,建築物的內部或寺院的院區內,也可見到相同的趣味。
這種建構方式之所以成立,包含了幾種因素。例如由數個「隱約可見」的個別空間所串連形成的日式空間,還有基本上,由穿透式空間所構成的木造空間, 都是其中的要素。
避開一目瞭然的形式,運用無法清楚看透全部、又隱約可見的吊胃口做法,是日本庭園或日式空間中常見的建築結構手法。這種做法與西歐的風格不同,尤其和法國凡爾賽宮庭園一眼就能看透的廣大空間概念完全相反。最能代表這種相異性的,就是約與凡爾賽宮興建於相同時期的桂離宮庭園。凡爾賽宮和桂離宮都是當時的君王,或出身君王世家的人的別莊,光是觀察這兩座庭園的結構差異,即可進行西歐與日本建築文化的比較,十分有趣。
本章要介紹的,就是透過迴遊方式所創造出的「隱約可見的空間」。
空間的隱約可見
「隱約可見的空間」指的是放眼望去一目了然、清楚映入眼簾的空間,加上一連串顯得隱隱約約、看不清楚的空間。在這樣的空間裡,隨著腳步的前進,空間裡的事物會時而出現、時而消失。
空間若設計得複雜宛如迷宮,當然就無法呈現隱約可見的效果,但是適度的迷宮特質,能帶來吊人胃口的效果,引起對看不見的部分的好奇。當視野豁然開朗、看清原本隱藏難見的部分時,謎題解開當下便創造了令人雀躍的瞬間。這類的空間設計,透過遮蔽的效果讓視線無法穿透,但又同時把隱蔽部分的氣氛、氣息展現出來。隱藏的手法越高明,就越能吊住訪客的胃口,讓他們的腦中充滿了各種想像。
昔日的日本繪畫手法中,有一種稱為「雲霞法」,在《洛中洛外圖》等畫作中都可見到。這種繪畫手法,將街道等代表性場所描繪得非常細密,可是遇到想強調的部分,就會在當中畫上雲朵、放大描繪,以抽象的手法呈現。若在繪畫中運用雲霞法,就能在一個畫面裡呈現多個主題,同樣地,這個手法也被運用於庭園的設計。庭園設計中的雲霞法,就是本章要介紹的「隱約可見」的建築設計手法。
在日本庭園中,有些迴遊式庭園會在同一個空間中安排好幾種相異的世界。儘管每個空間各自獨立,但是空間與空間之間,會運用類似「雲霞法」的抽象方式串連,讓彼此不會衝突、顯得突兀。換言之,建築空間中雖然以片段方式呈現出多個不同的世界,卻又能將它們巧妙地串連成一體。
人為什麼迴遊?
為什麼要建造庭園?自古以來,庭園是現代所謂辦活動、開派對、邀請人們前來聚會的場所。不過,我認為除了這個功能外,庭園更大的意義在於「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庭園,是一個為了自己而建造的世界。
在迴遊式庭園中,我最喜歡「桂離宮」。它就像天皇家的別莊一樣,但事實上,桂離宮是一個因大時代環境而沒當成天皇的人──智仁親王的別莊。他在京都的「桂」這個地方,打造出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
正因如此,智仁親王建造的桂離宮,就是一個屬於他自己、存在於他想像中的「日本」。對他而言,迴遊在自己的庭園中,或許就像在一個充滿自然景觀、和平的國度中出巡。每一處的景色款款相連,隨著腳步的移動,見到的景觀也因地而異。而且每到一處,就讓人聯想到日本國土上的各個地點。這樣的景觀,也包含了四季的變化。這個「屬於自己」的空間讓我深深著迷,而我們在今日,也才有福氣能體驗到這個空間。
或許基於我個人的認知方式,對於一些興建於江戶時期、大名 的迴遊式庭 園,我其實有些反感。那類庭園的規模大小、道路寬度都已經超越個人欣賞的規模,建造的主要目的只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力量。而且,那些庭園過於形式化,刻意把日本的名勝景點重現於庭園之中,不免讓人厭惡。倒不如桂離宮的迴遊庭園,純粹只供個人欣賞,是為了建造個人世界而打造的庭園。也因此,直到今日,我們才能輕鬆地進入這座庭園世界。
巡迴於庭園之中
桂離宮──小世界的結合
桂離宮,是江戶初期由時運不濟未能當上天皇的智仁親王著手創建,完成於其子智忠親王的手中。這座離宮的建築物與庭園串連得十分緊密,是一個了不起的空間,連細節部分的完成度都很高。而且它位於京都郊外,周圍的現代建築不會干擾庭園的氣氛,我們在今天依然能品嚐到昔日庭園空間的樂趣。
桂離宮庭園的正中央是一座形狀不規則的水池,水池周圍有沿著自然地形 打造的步道,讓人便於四處漫步。而且以這座水池為中心點,配合其四周的地 形,打造出多個相映的小庭園。
周圍分化而出的許多小空間,讓整座庭園沒有一個固定的調性。走在庭園裡,隨著腳步的移動,所到之處的氣氛便跟著漸漸轉移,於是走完整座庭園時,訪客可以擁有各式各樣的空間經驗。
庭園中的步道也未必沿著池邊發展。步道有時離開水池的空間進入假山中,有時又從假山出來重新回到池邊。這時候,所見到的水池又會呈現另一種完全不同的風情。在整個迴遊的路線中,水池一而再地出現,但是每一次由不同的角度接近,面貌也隨著改變,彷彿遊歷了好幾處不同的風景。而且,這些小空間彼此又相連在一起,創造出隱約可見的空間效果,讓整座庭園感覺比實際規模還大,形成複雜的結構。
庭園中還有一項重要元素,就是四處可見的涼亭。這些涼亭包括名為松琴亭、笑意軒等的茶屋,散布在庭園各個角落,醞釀出各種風情。迴遊式庭園若少了建築物,就彷彿天空見不到月亮,景色欠缺畫龍點睛的效果。光靠一些樹 木無法營造出足夠的空間氣氛,人工化的建築物為景色提味,幫庭園創造了「某種印象」的效果。
這裡的連續空間搭配了各種不同的空間意象,整體的空間結構為遊客創造出「巡迴―迴遊」的真正樂趣。對建造這座庭園的智仁親王與智忠親王而言,這樣的庭園設計或許只是為了呈現日本各地的景致,單純為自己而打造的作品,但是出生於現代的我們,卻也因此共享了這種手法所設計的空間樂趣。
庭園中還有五花八門的細微造型,扮演串連各個「巡迴」空間的「嚮導」。 踏足的石板就是一種,燈籠等配置在空間上也是不可或缺。
若要介紹桂離宮的踏腳石板與拼貼步道(石塊與石板等組合而成的鋪石步道),光是石板的材料、燈籠的結構,不知就需要多少照片與妥善的文字鋪陳才能說明清楚。有些部分單靠文字實難傳達其中意境,我在此只舉出一部分來介紹。
在桂離宮的庭園裡,有好幾座門扮演著「結界」的角色。除了入口的大門,距離沒幾步遠、前方的「御幸門」會讓人情緒高漲,迫不急待想見到即將踏入的「桂」世界。有了這道門,訪客在踏入桂離宮前會作些心情上的準備,培養興奮的情緒。
動線上,接著出現的第二道門是通往書院的「中門」。穿越這道門,就像進入建築世界的引子,使訪客更加期待。不過,連接門後的道路轉了一個斜彎,讓站在門口的訪客無法一窺門內景色。這道門只是單純地營造空間連續的效果,讓氛圍不被打斷。
配合門內景色的豐富氣氛,此處的路面以石頭拼貼而成。這條步道名為「真之飛石」,透過空間的轉換,幫助訪客在進入建築空間前再次做些心理準備,地面上則滿溢著拼貼氣氛。
與前述「真之飛石」同樣知名的,是另一條步道「行之飛石」,位於一個類似茶室的等候空間裡。這個空間本身的氣氛比較輕鬆,此處的步道設計就兼具了緊張與鬆懈感。其由人工切割的石頭與天然石組合而成,造型宛如鋪於地面的抽象浮雕作品。另還有一條步道名為「草之飛石」,這麼一來,透過「真、行、草」三條步道,庭園巧妙地表現出日本藝術中的三體 。
在桂離宮中,這樣的門或鋪石步道不僅是引導訪客前進的要素,同時也是創造環境氣氛的手法。今日,建築也會運用拱門、鋪石、照明之類的要素指引訪客方向,同時營造空間氣氛。
走在這些鋪設於各處的石板步道時,我又想到一件事。這些石板步道不只是為了串連周遭景色,使其具有一貫性,設計背後還有巧妙的算計。設計者利用鋪石的效果,誘導步行者的視線落在自己的腳尖,而透過步行者不時看上望下、反覆交錯的視線,隱約可見的景色除了可單純地從水平方向欣賞,景色還被切割了,讓景色顯得更為複雜。行進間出現的石燈籠則像是文章的句讀,提醒訪客即將進入下一段不同的文章。初見桂離宮中的燈籠時,以為這些燈籠只是隨意設置。然而,燈籠的設置地點其實有其作用,都位於景觀即將改變的位置,提醒訪客注意。
桂離宮的景色,除了透過「巡迴」的大空間呈現出各種小世界,當中還有更精細的設計,藉「引子」的造型,營造出一種理想國的境界。
(本文為《意‧象‧京都:12個關鍵字帶你感受京都的空間設計》部分書摘)
書籍資訊
書名:《意‧象‧京都:12個關鍵字帶你感受京都的空間設計》 京都の空間意匠:12のキーワードで体感する~
作者:清水泰博
出版:蔚藍文化
日期: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