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與藍色多瑙河:《2001太空漫遊》配樂一點靈(1968)

《2001太空漫遊》電影小說作者亞瑟克拉克

 

  在上一篇聊過庫柏力克在《2001太空漫遊》裡頭所使用,成為傳世經典的電影語言之後,或許我們已經可以理解那些電影大師,之所以異口同聲推崇這部作品的原因,但對於看懂這部電影,似乎沒有什麼幫助。這並不奇怪,因為這個故事的原作者,跟庫柏力克合力編寫劇本的亞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他想要藉此探討的主題(或者你也可以說是他的個人信念),本來就不是那麼具有親和力,看不懂真的不是觀眾的問題。

 

《童年末日》書封

  被譽為當代三大科幻作家之一的克拉克,有寫一本跟電影同名的小說,但它既不是原著小說(先有小說,電影再根據小說改編),也不是電影小說(先有電影,小說再把電影文字化),而是跟電影同步創作,同時出版,同一個故事各自呈現的作品。基於這層在電影跟小說之間並不常見的關係,使得克拉克的同名小說扮演了一個奇妙的角色──看懂電影的攻略本。就拿電影最後一場戲來說,一堆光怪陸離的飛行鏡頭,帶著主角轉眼走完生老病死,然後蛻變成「星孩」(starchild)凝望地球,這二十幾分鐘讓觀眾看得霧煞煞;不過如果你手邊有克拉克的同名小說,或是你曾經看過另一部也許是他最傑出的作品《童年末日》(Childhood's End),這段在演啥就了然於胸了。一部電影按照常理不應該要求觀眾在戲院之外另做功課,不過碰上庫柏力克這種大師中的大師,又豈奈他何。

 

  由於上述這兩本小說的中譯本都不幸絕版,不太容易弄得到,所以我很簡單地介紹一下《童年末日》的故事內容:挾帶著無可匹敵科技優勢的外星人,以《ID4星際終結者》之姿光臨地球,然後用誰也想不到的方式,不但把地球上這些亂糟糟的人類,從彼此用核彈自我毀滅的愚蠢命運裡拯救出來,還把地表上的所有無知、貧窮、愚昧、疾病與犯罪一併消除,為人類建立一個物質領域不虞匱乏的美麗新世界——只有一個條件,就是不允許人類繼續探索太空。「眾星不是為人類而存在的」。

 

  他們這樣做真正的目的,同樣讓人意想不到:照看人類蛻變成另一種生命型態(你猜到了嗎?答對了,就是『星孩』),而當新一代的人類全部蛻變完成時,舊一代的「現代智人」(也就是我們啦)就自然絕種了。這結局聽起來蠻悲慘的,不過克拉克並不希望讀者往這個方向去想,因為父母一代也許無人繼承他們的生命形式,子女一代卻以另一種更高階的形式繁衍昌盛,這就是克拉克設想的一種人類未來,也可以說是一份隱約的企盼;不過只要讀過一些東方哲學,對於超脫凡俗,究竟涅槃的概念,想必不會感到陌生。

 

  唯有參透克拉克的作品,幾乎都在探討這個一以貫之的超驗主題,才會明白為什麼庫柏力克會選上原本默默無名,就連古典音樂界大概也不覺得這是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特別好的作品的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搞到現在大家都幾乎忘記原名,直接稱之為「2001主題曲」──有什麼比尼采同名著作裡提到的「超人」 (Übermensch) ,更接近「星孩」那種拔地飛升的意境?

 

電影的經典開場,高畫質:

 

 

  而你只需稍微把思路反向運轉,庫柏力克選擇用小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II)的〈藍色多瑙河〉(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這麼一首芭樂的華爾滋舞曲,做為冗長太空旅行的配樂,也就順理成章了——人類從茹毛飲血的人猿,一知道使用工具就瞬間跳接到太空旅行,多麼驚人的偉大進展哪,然而在他眼中不過是王宮貴族餘興節目的舞碼伴奏,用來打發時間罷了。庫柏力克把原本為《2001太空漫遊》譜寫的原創配樂廢棄不用,完全採用既存音樂做為配樂的決定,向來是討論這部電影時,可以大做文章的一個切入點;庫柏力克這個決定確實不尋常,不過他最後選擇的為何是那些音樂,箇中學問倒是沒有大家想得那麼深奧。

 

片中插入曲:〈藍色多瑙河〉

 

 

  這就是《2001太空漫遊》,一部直接去看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但只要掌握住幾個重點,其實也沒有那麼難解的經典作品。現在你可以假裝自己已經看過這部名作,跟別人談起也不會鴨子聽雷了。但我依然覺得你應該要親自租來看一遍,即使睡著也無所謂,因為這部片的確值得一看,而且,它將會告訴你一個千真萬確的事實──不是所有把電影拍到讓人看不懂的導演,都只是虛有其表的假文青。

 

音樂資料

 《2001太空漫遊》使用音樂一覽表—IMDB

你可能會喜歡

那些無法被解析的書,正等待著我:《行星語書店》

彼時高雄非我故鄉:楊青矗的〈在室男〉(1969)

科幻經典定義時代的可能-為什麼大家都愛《2001太空漫遊》(1968)

不夠黑,也不夠白,又不夠像男人,那麼我是誰?《幸福綠皮書》